張 卉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便領導全國人民面向現代化這一目標進行著不懈奮斗。特別是在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后,我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以此為基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發展實踐相結合,批判性地參照吸收世界現代化潮流,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持續探索。通過這樣的探索,黨的十九大清晰擘畫了2020 年至21 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地從經濟建設、創新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強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等多角度系統描繪了出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藍圖。
然而,盡管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但是在這一發展過程當中也積累了一定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城鄉、區域和行業等各個領域的發展不平衡上。我國剛剛實現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未來無疑需要將重點放在消除或減少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確保這一目標的如期實現,應進一步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展戰略目標與內涵研究,為后續建設實踐提供探索方向。本文對我國當前存在的不平衡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基于此提出了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
1.城鄉發展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經歷了階段性的變化過程。1980 年之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 倍左右。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加之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收入大幅提高,1985 年城鄉收入比降至1.86:1。1985—2005 的20 年間,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推動了職工工資增長和城鎮居民收入提高,城鄉收入差距快速擴大,2005 年城鄉收入比達到3.08:1。2005 年以后,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一方面提供農業生產補貼,另一方面不斷放松戶籍制度,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鎮非農部門就業,農民收入增長提速,2019年城鄉收入比降至2.64:1。

圖1 城鄉居民收入比的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20》中1978—2019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情況和1978—2019 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情況計算得到。
2.區域發展差距
在20 世紀90 年代初期,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主要表現為東部和東北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前者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為后者的2 倍。1990 年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024.1 元和1994.9 元,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169.6 元和1074.8 元,基本處于同一水平。
1995 年,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仍然較為領先,東部地區的發展優勢更為明顯,二者的發展差距已明顯拉開,東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東北地區的1.25 倍;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仍明顯落后,但是中部地區的發展已明顯領先于西部,前者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后者的1.13 倍。從總體來看,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經濟最不發達的西部地區的2.32 倍。2000 年,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之間的相對發展趨勢與1995 年基本類似,只是中部與西部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到2005 年,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的發展差距明顯擴大,前者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后者高出近50%;盡管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仍然有所落后,但是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中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降至西部地區1.14 倍。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上升至經濟最不發達的西部地區的2.55 倍,達到區域之間發展差距的峰值。
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后,這一趨勢又發生了變化。2010 年,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的發展差距明顯緩和,前者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降至后者的1.35 倍;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前者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比后者高8%。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與經濟最不發達的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也降至2.06:1。2015 年,總體上延續了2010 年的區域發展趨勢,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的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基本消失;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與經濟最不發達的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進一步降至1.82:1。
最近,南北差距的擴大引發了全社會關注。2019 年,東北地區成為人均生產總值最低的區域,東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東北地區的2 倍以上;盡管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仍然落后于東部地區,但是高于東北地區,中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西部地區高9%,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東北地區高15%。

表1 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發展情況1
3.行業收入差距
行業差距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1995 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是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是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最高工資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與最低工資行業(農林牧漁業)的平均工資之比為2.23:1。到2005 年,最高工資行業變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其與最低工資行業(農林牧漁業)的平均工資之比進一步上升至4.73:1。這一情形到2010 年再度發生了變化,最高工資行業從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變為金融業,其與最低工資行業(農林牧漁業)的平均工資之比降至4.20:1。而在2015 年,最高工資行業仍然是金融業,其與最低工資行業(農林牧漁業)的平均工資之比繼續顯著降至3.59:1。2019 年的最高工資行業從金融業重新變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其與最低工資行業(農林牧漁業)的平均工資之比回升至4.10:1。

表2 主要年份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最高和最低平均工資情況
第一,未來時期實現共同富裕應以“規范、合理、適度的均等化”為原則導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需要以高質量增長作為支撐,需要以創新作為引領,所以仍需要以調動正向經濟激勵為目的的效率導向。因此,當前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不應強調單純、絕對的均等化,而應在發展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如何讓社會主體的經濟行為更加規范合理,并在不損害整體激勵的前提下實現適度均等化。
第二,共同富裕的實現應當以正確的經濟激勵為基礎,確保高質量發展中的創新收益。現代化國家的民主、文明、和諧和美麗都需要“富強”作為堅實基礎,因此高質量發展是解決共同富裕實現過程中所涉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因此,需要對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文化創新給予正向激勵,進一步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第三,共同富裕的實現應確保社會主體的經濟行為遵從明確的制度規定與合理的行為規范。對于現代化進程中為追求高額經濟報酬而實施的違法亂紀和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應堅決予以打擊和遏制,營造通過合法合理行為獲取正當收入的良好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好文化的引領力,對通過網絡、平臺直播等渠道散播低俗、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博取眼球牟利的行為應予以規范和抵制。此外,對于依賴線上線下粉絲獲取畸高報酬的流量明星行為進行規范,嚴格落實相關治理政策杜絕偷逃稅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