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翔 楊媛媛 潘夢超
近年來,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革命席卷全球,并廣泛滲透于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重塑人們工作、生活及思考的方式,人類社會由此邁入以數字化為主要標識的新發展階段,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對居民的消費方式和內容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術界近些年對數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多有研究:荊文君等(2019)從宏微觀兩個層面探討了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楊佩卿(2020)認為發展數字經濟與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并且數字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業態蓬勃發展。沈運紅等(2020)基于浙江省的相關數據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可以升級優化制造業的產業結構。韓若冰(2020)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化發展。祁懷錦等(2020)從信息不對稱和管理者非理性行為的視角出發研究數字經濟發展對公司治理的影響,發現企業數字經濟化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由于相關研究對居民消費領域涉及較少,本文將利用VAR 模型來實證檢驗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
1.居民消費結構變化
本文基于2011—2020 年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basis)、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development)、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數字經濟總體規模(Digital)的年度數據,繪制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圖,發現2011—2020 年城鎮和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所占比例逐漸上升,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所占比例逐漸下降,由此可見我國居民消費內容在近幾年有從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到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的升級趨勢。為研究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是否受到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進一步構建VAR 模型進行分析。
2.數字經濟對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的影響
(1)變量平穩性檢驗
VAR 模型要求選用的變量具有平穩性,本文采用ADF 檢驗方法分別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發現digital、Urban-basis、Country-basis 序列都是非平穩的,但經過一階差分之后變為平穩序列。因此,需要對digital、Urban-basis 和digital、Country-basis 兩組變量進行協整EG檢驗,即對二變量的OLS 估計模型的殘差序列et 進行ADF 檢驗,檢驗結果顯示digital、Urban-basis 和digital、Country-basis 兩組變量的ADF 值分別為-6.272、-6.651 小于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兩組變量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可構建VAR 模型。
(2)VAR 參數估計
根據LR、FPE、AIC、SC、HQ 等準則檢驗,考慮到模型的自由度,本文將VAR 模型的滯后階數定為1 階。進一步對該VAR 模型進行單位圓檢驗,VAR 模型特征根倒數的模均小于1,即所有根的倒數均落在單位圓內,這說明滯后一階的模型擬合度較高且比較穩定,VAR 模型參數估計結果分別如下:

該結果表明,數字經濟規模的增長會正向提高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作用系數為分別為0.221 和0.236。這表明,數字經濟規模的擴大會正向影響居民的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并且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相比,數字經濟對農村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的影響程度更大。
(3)脈沖響應分析

圖1 urban-basis 對digital 的脈沖響應

圖2 country-basis 對digital 的脈沖響應
脈沖響應的意義是沖擊對某個變量在不同時期的影響效果,即沖擊對系統的動態影響。為看出Urban-basis、country-basis 和digital 之間的動態關系,將脈沖響應函數繪制成圖1 和圖2。
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單位:年),縱軸表示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的年增量,實線表示各沖擊變量對基本生存性消費年增量的反應程度,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如圖所示,當給數字經濟總體規模的年增量一個正向的沖擊,城鎮和農村居民基的本生存性消費支出的年增量先上升后降低,最后趨于穩定。農村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的年增量對數字經濟規模的年增量的脈沖響應更敏感。另外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對數字經濟總體規模的脈沖響應趨于穩定的時間的差距不明顯,波動周期幾乎相同。
(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意義是分析系統中每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差異,從而評價各變量的重要程度。VAR 模型的方差分解結果顯示數字經濟規模對城鎮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的貢獻度最終穩定在18%,對農村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的貢獻度最終穩定在3%,由此可見數字經濟規模的增長對城鎮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增長的貢獻度大于農村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支出增長的貢獻度。
3.數字經濟對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的影響
(1)變量平穩性檢驗
初 步 檢 驗digital、Urban-development、Countrydevelopment 序列都是非平穩的,經過一階差分之后變為平穩序列。進一步進行兩組變量的協整關系檢驗,檢驗結 果 顯 示digital、Urban-development 和digital、Countrydevelopment 兩組變量的ADF 值分別為-5.172、-3.651 小于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兩組變量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可以構建VAR 模型進行下一步檢驗。
(2)VAR 參數估計
根據LR、FPE、AIC、SC、HQ 等準則的檢驗結果,考慮到模型的自由度等因素,本文將VAR 模型的滯后階數定為1 階。單位根檢驗通過,說明滯后一階的模型擬合度較高且比較穩定,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模型參數估計,VAR 模型參數估計結果分別如下:

該結果表明,數字經濟的規模增長會正向提高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作用系數為分別為0.061 和0.489。這表明,數字經濟規模的擴大會正向影響居民的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而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相比,數字經濟對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的影響程度更大。
(3)脈沖響應分析
為了看出Urban-development、country-development 和digital 之間的動態關系,本文進一步繪制出脈沖響應函數,如圖3 和圖4 所示。

圖3 urban-develpoment 對digital 的脈沖響應

圖4 country-development 對digital 的脈沖響應
當給數字經濟總體規模的增長一個正向的沖擊后,城鎮和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的年增量先上升后降低,最后趨于穩定。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的年增量對數字經濟規模增長的脈沖響應比城鎮居民更加敏感。此外,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對數字經濟總體規模的脈沖響應恢復平穩的時間要比城鎮居民長即數字經濟規模變動對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支出的影響力度和影響周期都要更長一些。
(4)方差分解
VAR 模型的方差分解結果顯示數字經濟規模變動對城鎮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變動的貢獻度穩定在5%,對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變動的貢獻度穩定在60%,由此可見數字經濟規模的增長對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增長的貢獻度要遠遠大于對城鎮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增長的貢獻度。
四、結語從研究結果來看,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費的增長和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的增長都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相比之下農村居民的各類消費支出受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大;農村居民各類消費支出對數字經濟規模變動的沖擊反應更加的敏感,特別是農村居民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受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周期要長于城鎮居民;從貢獻度上看,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基本生存性消費方面對城鎮居民的消費增長的貢獻度較高,而在享受性發展消費方面對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貢獻度較高。總而言之,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鼓勵居民消費,特別是促進居民增加發展享受性消費支出,進而加快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由“基本生存型”往“發展享受型”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