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劉 琳,申文宇,喬 崇,李京昌,陳安琪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狀動脈急性閉塞造成的心肌細胞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1]。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該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即使隨著各級胸痛中心的成立,接受急診靜脈溶栓及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的人數日益增加,其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特征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遏制[2]。AMI行急診PCI治療可以使缺血的心肌快速恢復血供,但心肌細胞受缺血缺氧、血流再灌注、心室重構等因素的影響,已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部分AMI病人接受PCI治療的療效不理想,心功能恢復較差[3]。注射用輔酶I是生物體內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和乳酸脫氫酶的輔酶,有助于脂肪、糖、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謝,主要用于冠心病以及心肌炎的治療,可以通過清除自由基、穩定線粒體膜和分子置換提高氧利用率,改善心肌缺氧狀態,保護心肌細胞,從而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本研究旨在觀察注射用輔酶I對AMI病人PCI術后心肌損傷及預后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我院確診的AMI病人287例,其中男179例,女108例,年齡(57.6±12.3)歲。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診斷標準:①典型胸悶痛癥狀持續超過30 min;②心電圖提示相鄰兩個導聯ST段抬高超過1 mm或T波對稱倒置或存在新發左束支傳導阻滯;③心肌酶學證實。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受損病人;凝血功能異常病人;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143例)和對照組(144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均接受急診PCI術,同時給予常規抗凝、抗血小板、他汀類藥物、硝酸酯類藥物、控制血壓、控制血糖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于急診PCI術后加用注射用輔酶I(開封康諾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產品批號:2010002)5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療程為2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入院時、術后24 h采集兩組病人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上海羅氏診斷產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病人血清肌鈣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在病人完成AMI急診PCI術后1個月復診時搜集心臟超聲心動圖資料,主要檢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容積指數(LAVI)。所有病人均于PCI術后隨訪半年,觀察隨訪期間再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血管病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2.1 兩組心肌損傷指標比較 與入院時相比,兩組PCI術后24 h cTnI、CK、CK-MB均明顯升高(P<0.05);與觀察組比較,對照組PCI術后24 h cTnI、CK、CK-MB升高更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心肌損傷指標比較
2.2 兩組隨訪1個月時左心室功能指標比較 隨訪1個月時,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LAV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隨訪1個月時左心室功能指標比較
2.3 兩組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較 隨訪6個月,觀察組再發心絞痛6例,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4.19%(6/143);對照組再發心絞痛21例,再發心肌梗死6例,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18.75%(27/144)。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14.935,P<0.05)。
AMI是由于冠狀動脈內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或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的冠狀動脈閉塞導致心肌缺血或壞死,其致殘率及致死率極高[5]。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AMI發病率持續上升,且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如何減少AMI造成的損失,改善病人生活質量,降低致死率及致殘率一直以來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急診PCI術后的冠狀動脈遠端血栓、無復流等現象,可能導致心肌再灌注損傷,進而出現心功能受損現象[6]。為了避免無復流及繼發心肌損傷情況術中常給予硝普鈉、硝酸甘油等擴張血管藥物,但通過改善心肌代謝、降低心肌再灌注損傷及提高左心室功能的研究較少。
輔酶I(NAD+)又稱為二磷酸煙苷或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存在于所有人體細胞中,它是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消耗酶的唯一底物和人體多種脫氫酶的輔酶,在氧化還原反應、細胞呼吸和能量產生、DNA修復和蛋白質去乙酰化等生物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7]。輔酶I在心臟、大腦、肌肉等組織中含量豐富,提高組織中的輔酶I含量可改善心臟代謝和生理機能,是治療心肌損傷有效策略之一。研究表明,在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給予輔酶I可以從3個方面進行心肌保護,改善心功能:①減輕心肌壞死,輔酶I可明顯激活Sir1活性,降低P53乙酰化水平,抑制凋亡信號,明顯降低缺氧/復氧條件下心肌損傷,但這種保護作用呈現時間和濃度依賴性[8];②改善心肌代謝能力,恢復心肌功能,輔酶I含量提升后,可特異激活乙酰化酶活性和促進心肌新陳代謝,減輕心肌壞死,改善胸悶、胸痛等癥狀[9-11];③減少炎癥、纖維化和提高心室順應性,心肌梗死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在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中均過度表達,并在促進纖維化和廣泛重塑的后期持續存在。輔酶I通過激活沉默信息調節因子1(SIRT1)抑制心肌成纖維細胞I型膠原mRNA的表達,對血管緊張素Ⅱ誘導的心肌纖維化有保護作用[12]。此外,輔酶I激活沉默調控基因后,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后TNF-α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和下游轉錄因子[核轉錄因子-κB(NF-κB)]的表達,進而減少纖維化,改善心室順應性,減少炎癥反應;還可增加谷胱甘肽與氧化谷胱甘肽在線粒體中的比例和上調線粒體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心肌抗氧化應激能力[13]。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PCI術后24 h cTnI、CK、CK-MB均較入院時明顯升高,但與觀察組比較,對照組cTnI、CK、CK-MB升高更明顯,進一步表明輔酶I可減輕心肌細胞損傷。同時,觀察組隨訪1個月時LVEF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提高,LVEDD值較對照組明顯縮小,進一步證明了輔酶I可改善心功能。此外,隨訪6個月時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原因可能與病人心肌損傷、心功能改善作用更佳有關,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注射用輔酶I治療AMI,可以明顯降低cTnI、CK、CK-MB水平,減少心肌損傷,同時提高LVEF,抑制心室重構,改善病人預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探討兩者聯用的作用機制,以提供臨床治療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