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亮
《聾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以下簡稱新教材)的編寫工作遵循國家大政方針,落實《聾校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聾校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以聾生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將知識結構與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并進行創新設計,更適合聾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進一步發展。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弊鳛槊@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學科,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聾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是聾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所以新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育人方針,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更加注重對聾生品德的引領。
新教材依托聾校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編寫,是在一、二年級教材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發展,課程性質從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轉變為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新教材更加凸顯思想引領以及行動落實,即強調知行合一。
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三年級聾生的認知處于前運算思維階段,這一階段的突出表現是思維的具體形象性。而這一時期也是聾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新教材在內容設計上注重圖文并茂、直觀形象、貼近生活,旨在促進聾生道德發展,幫助他們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
新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基本沿用了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體例,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安排內容。每一冊都安排4 個單元,內容依序為聾生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每個單元包括3 節理論課和1 節“一起來活動”,每節理論課可以拆解為兩個課時,全書總共12 節理論課(共24個課時)、4節活動課,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新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一覽表
以三年級上冊為例,第一單元的主題為“我也很棒”。第1 課《學習我能行》和第2 課《獨特的我》可以組成“自我認同”小單元,側重于讓聾生了解自身特點,學會克服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增強自信心。第3 課《學習好榜樣》和活動課《一起來活動:講故事學榜樣》可以形成“榜樣的力量”小單元,引導聾生從成功的障礙人士身上尋找閃光點,受到精神鼓舞,激勵自我奮進。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我是家里小主人”。第4課《我會照顧自己》和第5課《我會照顧家人》組成“我在家庭中的責任”小單元,側重培養聾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其關心家庭生活。第6課《獻出我的愛》以及《一起來活動:我的家庭小崗位》構成“感恩教育”小單元,引導聾生理解父母,表達自己的尊敬與感恩。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溫暖的學校生活”。第7課《我們的校園》和《一起來活動:為學校畫平面圖》構成“學校小主人”小單元,旨在引導聾生看懂學校平面圖和知曉學校布局,增進對校園的親切感和認同感。第8 課《珍惜時間》則教育聾生要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第9 課《尊敬老師》則引導聾生要從思想和行動上尊師重道。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樂享公共生活”。第10 課《看圖識社區》旨在引導聾生識讀小區域平面圖,熟悉生活場景。第11 課《愛護公共設施》著眼于促進聾生形成愛護公共設施的意識。第12 課《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和《一起來活動:勞動者最美》組成“勞動教育”小單元,讓聾生了解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恩并尊重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勞動美。
新教材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常見的生活情景,選取真實的生活事例,因材施教,著眼聾生品德發展,引領聾生價值觀的形成。例如《自尊自愛》引導聾生表達自己在追求夢想道路上遇到的種種挫折,并分享自己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故事,以此激勵聾生要勇敢面對挑戰,形成堅毅品質。再如《獻出我的愛》,讓聾生闡述自己父母的一天以及他們為自己做過的最令人感動的事情,從而體會父母的辛苦并感恩他們的養育付出。
1.課堂問題的難度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
新教材設計的課堂問題側重考查的能力由一、二年級簡單的信息提取能力轉為理解分析能力。例如,在《家人的愛》中,教材第一課時“成長的故事”引導聾生嘗試回答“在________幫助下,我學會了________”等經驗信息提取的問題;而第二課時“讀懂家人的愛”則引發聾生深入思考,嘗試回答“家人的某些行為讓自己產生困惑或不解的原因”。這就要求聾生初步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
此外,新教材更加注重問題的延展性和思辨性。在《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走近社區工作人員”里,通過“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保安人員等社區工作人員,我們的生活會怎樣?”這一延展問題,拓寬聾生思維,發展聾生想象力。而在《公共安全很重要》“公共安全無小事”中,教材呈現的問題具有思辨性,如:“有人認為公共安全只是政府管理部門的工作,是大人的事情,與我們小學生無關。是這樣嗎?”這個問題首先引導聾生進行是非判斷,然后再讓他們闡述自己的理由。這些具有拓展性和思辨性的問題會助力聾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課堂實踐活動的梯度顯著加強
新教材的實踐活動明顯多于且難于一、二年級教材,大都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和梯度性,注重前后銜接,符合聾生語言和思維發展的特點。例如,在新教材上冊《獻出我的愛》“我也付出一份愛”里,教師可以讓聾生思考自己是如何為家庭付出的,側重于培養聾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在下冊《我愛我家》“愛的牽掛”中,設計“把你對家人的牽掛和思念記錄在葉子上”的課堂活動,更加側重于發展聾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上、下冊同一課程目標下的課堂實踐活動前后銜接,由易到難,梯度明顯加強。
3.單元知識的文化性不斷豐富
新教材涉及較多名言警句和豐富的人物事跡,特別是經典古詩詞以及名人故事,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厚聾生文化底蘊。例如,在《我會照顧家人》中引用了蘇轍的“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旨在告訴聾生每個人都要有孝心,要學會感恩。在《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中引用了錢鶴灘的《明日歌》和朱熹的詩句“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以警示聾生時光易逝,要珍惜韶華,合理分配時間。這些古詩名言不僅能幫助聾生理解知識,更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綜合素養,陶冶性情。而在《自尊自愛》的開篇便詳述了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的故事,聾生在聽故事學榜樣中感受其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在《珍惜時間》中引用了魯迅見縫插針刻苦讀書的事例,強調時間的寶貴。聾生通過閱讀,學習榜樣的優秀事跡,達到熏陶心靈、豐富文化見識、發展優良品德的目的。
新教材注重引導聾生參與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新教材大部分內容在第二課時設計中都會突出第一課時內容的實踐性。例如,在《遵守校園規則》的第一課時引導聾生充分認識校規的重要性,第二課時就教育聾生在現實中遵守學校規則,逐步養成規則意識。又如,在《尊敬老師》第一課時里,讓聾生在活動中認識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在第二課時就引導聾生將尊敬感恩老師落實到行動中。而每個單元“一起來活動”更是要求聾生發揮主動性,采取多元方式,積極參與緊扣單元主題的課堂與社會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聾生的生活發展為設計主線。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聾生的生活經驗,選取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與之有關的教學情境,優化教學設計,讓聾生更樂于參與課堂,更愿意表達自己。例如,在《家人的愛》“讀懂家人的愛”里,教師在引導聾生表達家人對自己成長的關愛后,提出疑問:“家人對于我們有很多幫助和關愛,但是為什么有時候他們的行為會讓我們感覺不舒服,讓我們難以理解?”引發聾生情感共鳴后,鼓勵聾生闡述自己的不解,以這一生活經驗為契機進行解惑,進而讓聾生換位思考,幫助聾生讀懂理解家人的愛。
新教材的教學目標來源于聾校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而后者又詳細劃分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力與方法目標和知識目標,三維目標相輔相成,因此教師需要在深入理解學科課程標準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從課程目標到新教材的學年目標、從分冊學期目標到單元主題目標再到課時目標,都需要教師熟練精準把握課標,立足全局,創造性使用教材,處理好長期教學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突出每一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聾生具有較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使用新教材時要以學情為依據,遵循聾生認知發展規律,立足整體,整合設計,因材施教,增強教學的實效性。三年級聾生思維發展相對緩慢,處于前運算思維階段,教師在教學時要多運用直觀教學原則,發揮其視覺功能補償優勢,多創設一些操作實踐性強的活動。教師可以鼓勵聾生通過討論、玩游戲、角色扮演、制作記錄圖表等活動表達觀點、分享感受,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生活。
例如,在上冊第二單元《一起來活動:我的家庭小崗位》中,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家里來客人了,作為小主人應該如何待客?而后組織聾生小組合作演一演。這類活動可以調動聾生的參與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好地體驗生活,承擔家庭責任,培養家庭主人翁意識。在下冊第二單元《一起來活動:感恩學習單》里,教師可以感恩為主題引導聾生制作《愛的調查表》,說說家人對自己的幫助和照顧,而后撰寫感恩卡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新教材是培育聾生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載體。教師要認真研讀聾校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深入理解新教材,統籌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幫助聾生正視自我、悅納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積極地融入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