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O 記者 鄭劼
未來行業發展將圍繞數字化座艙與電動汽車、自動駕駛三大主要維度展開已成為共識,其中智能座艙領域競爭尤為激烈。在這一紅海市場,諾博科技憑借著別具一格的競爭優勢和迅猛的成長速度脫穎而出。
公開資料顯示,諾博科技為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諾博汽車系統的子公司,2019年11 月正式從諾博汽車的大盤子里孵化出來,變身為電子科技實體,開始布局智能座艙相關業務。成立以后不到2 年的時間諾博科技的首款智能座艙產品就完成了開發量產;如今已經形成了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網聯和智能駕駛4大產品線,涵蓋座艙域控制器、駕駛域控制器、車身域控制器、T-BOX 和顯示屏等,成為集汽車電子產品設計、開發、工程驗證和制造于一體的智能汽車關鍵系統集成供應商;目前旗下智能座艙產品已在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搭載,預計今年下半年將迎來國內海外車型集中落地的關鍵期。
脫胎傳統零部件企業的身份,為諾博科技帶來了哪些有別于其他智能座艙供應商的獨特優勢?智能化賦能下,未來的汽車座艙還將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在智能座艙領域,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與科技公司三方勢力是水火不容還是協同發展?在《汽車觀察》策劃的獨家專訪中,諾博汽車副總裁喬憲光娓娓道來。
采訪甫一開始,喬憲光便主動向《汽車觀察》介紹起諾博汽車的發展歷史。“諾博汽車深耕汽車內外飾已有28 年歷史,布局智能座艙也有3 年左右的時間。此前做傳統內外飾的過程中,也接觸過座艙智能化的零配件,但由于當時主要與整車廠合作的方式開發產品,扮演的多是代裝的角色。從2019 年開始,諾博汽車開啟了以智能座艙為主線的核心零部件自研之路。”
諾博科技脫胎于整車企業,自帶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雙重基因。也正是因為如此,諾博科技對整車和汽車零部件的理解比其他初創型公司要深刻許多,在品控與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與整車企業的配合度方面也有著天然優勢。

“在這么多年的摸爬滾打當中,對于品質的追求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喬憲光介紹,諾博科技用不到3 年的時間快速搭建了專業化的團隊,在上海、成都、南京和蘇州等地快速布局了研發能力,截至目前研發人員規模已經接近600 人。強大的研發陣容為研發質量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制造端,諾博科技同樣建立了以IATF16949 為核心、融合ISO26262 和ISO21434的完備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
品控是諾博科技決勝市場的首要因素,底層技術的原創性則是其另一堅持。至于如何實現,平臺化、模塊化和自動化是秘密武器。據喬憲光介紹,諾博科技旗下產品會首先從底層進行平臺化、模塊化的開發和封裝,同時在自動化方面開發專有環境和工具,從而實現代碼的自動集成、自動編譯和自動檢查,大大提高開發效率的同時提高了開發質量。
站在整車廠的角度,在搭載先進智能技術的同時成本也是一大考量因素,尤其是在目前各大整車企業都爭先加入裝備競賽的背景下。諾博科技是如何幫助整車廠化解成本焦慮?“該投的必須投,該省的必須省。”喬憲光脫口而出的12個字既通俗易懂又一語中的。

“拋開投入單獨去講降本是極度不合理的,必然會對開發質量和交付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只能說怎么去盡量消除浪費。”那么什么該省?喬憲光認為,可以通過電子電器方面的平臺化整合、軟件復用度管理、標準化模板的開發和信息化的知識管理實現成本的節省;什么該投?必須是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和裝備制造水平提升上的不計成本。究竟又有多“不計成本”?他透露,自成立不到3 年以來諾博科技的研發費用就已經超過了9 億元,這一數額令人驚嘆。
如果說“28 年與3 年”是喬憲光為諾博科技總結的歷史發展曲線,那么對于智能座艙行業而言,他同樣將其劃分為3個發展階段:“電子座艙”“智能助理”與“智能移動空間”。
從目前來看,基于技術進步和多樣化的需求,汽車座艙已經從單純的“電子座艙”發展到了“智能助理”的初級階段,但尚未邁入“智能移動空間”的終極階段。在“智能助理”階段,全液晶儀表代替了原先的傳統儀表,一體化設計方案成為大勢所趨,抬頭顯示、流媒體后視鏡等多樣化的智能方案逐步涌現,人機交互方式也由觸控向語音、手勢等多模態演進。而在未來“智能移動空間”的理想狀態下,智能座艙將不再拘泥于在目前的技術架構上構建起來的表現形式,而是能夠更好地融合自動駕駛。
以2021 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諾博科技展示的一款名為iNest 智巢2.0 的智能座艙為例,就已經相當接近于“智能移動空間”。據介紹,iNest 智巢2.0 將智能電子部件與傳統座艙部件更好融合,同時在目前的電子電器架構上進行了大的改進,能夠營造三區駕駛、家庭模式和會議模式等多樣化的座艙環境。尤其是在三區駕駛模式下,副駕同樣能夠實現對車輛的操控,這樣的場景在目前市面上已經量產的自動駕駛汽車上是難以想象的。
在汽車觀察傳媒聯合中國國際貿促會汽車行業委員會舉辦的“2022 中國汽車智能創新技術評選”期間,諾博科技報送的IN 9.0 座艙域控制器同樣表現出色。這款座艙產品基于高通8155 芯片打造而來,采用軟件虛擬化技術,支持QNX/Android 多操作系統,擁有9 個攝像頭,集成儀表、中控娛樂、副駕、抬頭顯示、空調控制、DMS 和360 環視等多個電子部件模塊,還支持6屏顯示。

在硬件、結構和軟件均采用平臺化設計的前提下,IN 9.0 集成了AR 導航、智能語音控制、身份驗證、疲勞監測和360 環視等軟件算法,還可基于場景拓展內飾氛圍燈、出風口、天窗和座椅等更多控制,支持在線導航、影音娛樂、BT&WiFi、手機互聯、OTA 升級、多屏互動、AR 導航、語音識別、人臉識別和內容服務等多種功能。
這還不夠,據喬憲光劇透,2023 年上海國際車展上,諾博科技將再度推出一款更加超前的概念座艙。這款座艙在智能顯示、舒適環保和尊享體驗技術方面將全面突破,將真正具備“智能移動空間”屬性。“我們的目的是打造一個多模態交互融合形成的智能化空間,而非依托于目前的技術發展起來的獨立的智能化場景和功能。”他表示。
目前來看,參與智能座艙研發的企業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傳統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與科技公司,三方勢力共同構建起智能座艙行業的生態格局。
在喬憲光看來,傳統整車企業在電子電器架構定義及消費者需求把握方面具備絕對優勢,零部件供應商在開發效率、開發質量及生產制造方面表現突出,而科技公司則強在生態導入和鏈接客戶,以及AI 能力。
在智能座艙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整車企業所受的沖擊力度最大——隨著涉及的技術門類越來越寬,以及融入了更多的AI 技術,傳統車企開始感受到力猶不及,在集中力量打造自身智能化競爭力的同時,也意識到需要融合零部件公司和科技公司的能力,共同協作將智能座艙做強。畢竟,智能座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是需要多方配合協調才能創造的產品。僅從智能主機這一個技術領域看,其就包含了芯片、硬件和軟件等各方面的科技,更不用說整個座艙的有機融合,還要涉及音響、顯示屏等各種各樣其他的零配件。
作為上游供應商,整車企業的覺醒同樣對諾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需要適應整個行業的發展,提升軟件能力,做多種角色的定義。從目前來看,諾博科技能夠作為Tire2 為整車企業單獨提供軟件,同時也能以Tire1 的身份提供全棧解決方案。尤其是在Tire1 的角色,諾博科技與整車企業的合作關系也在逐漸發生改變。”
喬憲光舉了個例子,在針對座艙域控制器的開發中,諾博科技負責硬件、底層軟件及一部分中間件,整車企業在操作系統的基礎上開發其余中間件和應用層。從一方定義、另一方執行,到雙方融合、共同開發,供應鏈關系也得到了實際性的進化。
疫情暴發以來,芯片短缺對汽車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芯荒”成為懸在整個產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諾博科技產業布局后3 年多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同樣避不開這一話題。不過,與那些被動等待“芯荒”緩解的企業不同,諾博科技已經摸索出了一條化解的捷徑。
首先是在平臺的選擇和搭建中與芯片廠商、主機廠做好前期溝通,避免選擇落后工藝制程的芯片產品。這是因為芯片行業快速迭代的特性決定了其開發和生產資源往往會向先進制程的、能夠代表未來趨勢的半導體傾斜。
其次,和整車企業保持密切溝通,配合車企將傳統的單獨ECU 升級為集成式,甚至提前“鎖單”。所謂“鎖單”,指的是與整車企業提前確認未來2-3 年能夠執行的產能訂單,“鎖定”執行這些訂單所需要的芯片種類、數量和要求,提前下單給芯片廠商,從而給后者留出充足的制程時間和響應空間。
三方打配合更是常態,喬憲光介紹,諾博科技每個月都會與整車企業和芯片廠商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站在全球資源供給的角度協調產能。“在整體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必須抱團取暖。”他強調。
5G、AI 等新技術接踵而至,汽車的定義正在不斷被刷新,對于智能座艙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喬憲光充滿了信心。“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智能座艙作為智能汽車的重要一環,重要性也會越發明顯。未來智能座艙產業趨勢必然是光明的,將不斷向著‘智能移動空間’的終極階段邁進。諾博科技也將圍繞智能座艙這一業務主線,開拓智能車控、智能網聯和智能駕駛領域等其他產品線,駕駛域控制器、車身域控制器和雷達等相關產品也將在今年年內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