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近些年,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人水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涉水“城市病”,成為擺在各地職能部門面前的一道考題。
在吉林省四平市,近幾年城市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當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立足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把海綿工程做成百姓滿意的民心工程。
四平市不斷激發城市發展新活力,積極探尋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的新路,助力城市高品質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我們小區是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雨污管老化堵塞,雨天部分區域會出現積水。一部分地面鋪裝破損坑洼,小區綠化比較雜亂,有些地方裸露黃土。”四平市民李先生說。
2021年5月,四平市成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居民改造意愿強烈,通過海綿化改造,上述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四平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等4項制度文件出臺,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到各類項目立項評審、土地出讓、規劃審批、圖紙審查、綜合驗收等各個管控環節。
在強化資金保障方面,四平市將排水防澇、黑臭水體治理等中央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利發展等省級資金打捆使用,實現“一錢多用”綜合效益,做到專款專用、全程審計,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四平還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納入市委督查考評,實行最嚴格的績效考核和追責問責制度,書記和市長直接包保海綿城市重點項目。
自示范城市建設以來,四平將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新建項目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改造類項目因地制宜融入海綿相關要求。將海綿城市建設與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相結合,與城市更新、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地下空間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充分結合。
當地還注重多目標融合,力求同一空間實現“水安全保障、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改善”的多重復合目標,加強多專業協同設計,整合給排水、生態環境、園林景觀、道路交通、建筑規劃等多專業人員現場踏勘、協同設計。
紫氣大路海綿化改造示范段建設以來,沿街商戶普遍反饋,門前再也不會積水了,雨季做到了“出門不濕鞋”。“通過慢行空間的優化,道路更加整潔、干凈、美觀,停車更加規范有序,步行環境更加宜人,再也不用在車輛夾縫中穿行了。”四平市民王先生說。
事實上,早在2016年5月吉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競爭性評審中,四平市就以第二名的成績進入試點城市行列。
取得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城市資格后,四平引進知名央企,成立了四平市海綿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PPP模式推動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滲、滯、蓄、凈、用、排”方式,就地調蓄消納雨水,最大限度減少雨水徑流。
成為國家級示范海綿城市后,四平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建設。一方面,統籌考慮了內澇治理、水環境改善、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等內容,強調全面補齊排水設施短板;另一方面,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的各項工作,重點建設宜居社區、宜行街區和宜人城區,全面提升人居環境。
自示范城市建設以來,四平市通過重點打造紫氣大路沿線海綿示范軸線,提升項目自身及周邊片區的徑流控制功能,同時發揮公共空間的雨水儲蓄功能,在紫昕廣場、西湖水上公園開展不同技術措施的雨水資源化利用實踐,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
針對紫氣大路沿線存在的內澇積水點,當地按照“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結合、超標應急”的總體技術思路制定一點一策,在傳統灰色技術措施的基礎上,將源頭的“小海綿”和末端“大海綿”相結合,整體提升片區的內澇防治標準。
在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基礎上,四平整體按照完整街道和完整社區的要求,將紫氣大路沿線建設成宜行街區和宜居社區的標桿,將紫氣大路沿線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程打造成了市民口口相傳的民心工程。
“小區海綿化改造后,綠化更加豐富多樣,景觀更加優美了。道路積水沒有了,雨天路面上也是干干凈凈的。以前小區綠化帶植物東倒西歪的,改造后景觀變美了,我們每天像生活在公園里。”四平市民張阿姨介紹海綿化改造前后的變化。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四平市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統籌區域流域、地上地下、舊區新區,扎實推進系統方案精準落地。城市內澇治理方面,四平從源頭、過程、末端構建系統的內澇防治工程體系,充分發揮海綿設施的源頭減排、工程控制和末端調蓄的作用。
四平市正進行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全面融入海綿設計,2020和2021年批次老舊小區改造進入收尾階段,最大可能融入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為海綿設施布局預留空間。對于老舊小區改造、新建改造道路等項目中較困難和復雜的問題,由高水平專家現場指導,現場確定優化方案。
不僅如此,四平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注重全生命周期優化設計,優選適合東北地區運行的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維護特點的“三低”海綿技術。
四平市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開展的南北河林廊工程,是當地的一號民心工程,獲得吉林省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優秀案例。海綿城市建設中,群眾參與感和獲得感非常重要。2021年12月,四平市對市民海綿城市建設滿意度開展問卷調查,滿意度達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