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作為大型人類聚居地,現代城市一方面意味著便利和高效,另一方面也面臨重重風險與挑戰。
歷經各類災害和沖擊之后,越來越多的城市強調發展中的“韌性”。“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這是我國首次以國家規劃的形式提出建設韌性城市。
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在城市規劃中引入“韌性”理念,但如何建設韌性城市,讓城市更宜居也更安全,還需要更多探討。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曾鵬。
曾鵬長期研究韌性城市,并帶領團隊到全國多個城市調研,形成《中華傳統智慧引導韌性空間規劃》《城市更新的價值重構與路徑選擇》等著作。他強調,城市的韌性不僅體現在城市建設的工程設施方面,還體現在城市運營、社會治理等方面,是一個涵蓋全要素的軟硬結合的系統韌性體系。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其脆弱性也不斷顯現,引起很多人擔憂。在您看來,現代城市面臨哪些風險與挑戰?
人類的聚居地包括村莊、鄉鎮、城市等形式。一般來說,居民點越大,一方面效率越高,另一方面風險越多。現代城市主要面臨3個方面的風險,第一個是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帶來的極端氣候深刻影響全球人居環境。我們課題組在閩三角地區做過相關研究,發現極端氣候災害成為威脅城市安全的重大因素。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氣候變化仍然是當代面臨的核心挑戰。數據表明: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若上升1.9℃,高海拔地區冰雪將減少80%,水塔的減少將導致19億人缺水,海平面上升1米左右,全球島國淹沒,2.8億人失去家園,全球35.7%到49.5%的海灘將消失。按照目前的氣候變率,如果不加干預,是非常危險的,對城市發展是個非常大的威脅。
第二個風險是公共衛生安全。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城市治理模式、城市發展機制,甚至城市空間結構都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第三個是城市社會生態系統面臨的風險,包括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社會空間分異、城市就業問題等各類社會問題。不同類型的復雜擾動持續,誘發城市社會生態失穩。
因此,全球城市正面臨著內外部系統、環境、結構、要素日趨復雜的變化,不確定性與非傳統威脅逐漸增加,而現代城市也迎來通過自我修正、主動適應、創新迭代加強風險防控能力的重要契機。
疫情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給未來的城市治理帶來哪些啟示?未來如何更有韌性地應對?
疫情讓大家意識到城市公共服務,尤其是醫療資源對城市的重要性,另外是城市對基層治理要求越來越高,社區越來越重要。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公共服務越基層越有效,比如在封控情況下,全市級別的大商業可能不起作用了,深入社區的小商業反而更有效。因為它只是服務一定范圍的居民,符合疫情防控思路。所以,未來的公共服務配置,應該更重視基層,也就是社區這種基礎單元。
另外,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社區承擔的就不只是居住功能,而是被動實現了居家辦公模式,人們在這里不光是生活,還有工作。未來社區可以在某個地方設一個公共空間,方便人們辦公,或者讓社區的開放空間質量更好。比如,開設一些咖啡館,里面提供有品質的公共空間,供居民在線辦公或者線下討論。
什么樣的城市可以稱為韌性城市?韌性城市有哪些重要特征?
一般來說,城市面對沖擊或者擾動的災前預警能力、抵抗力、沖擊之后的恢復力等都是韌性的表現。
韌性最早是一個工程的概念,比如,建筑材料受到沖擊的時候能夠在允許的范圍內恢復形變,而不是折斷。后來有學者將韌性引入生態系統,包括生態系統的自恢復能力、水系統的自凈能力。現在,韌性拓展到城市這樣的復雜社會生態系統,指城市面對不同類型的沖擊和擾動,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社會生態挑戰等,能夠化解、吸收擾動,迅速恢復甚至超出先前的水平。
城市韌性既體現在結構韌性、空間韌性、設施韌性等硬件方面的城市建設系統韌性,也體現在社會韌性、組織韌性、經濟韌性、文化韌性等軟件方面的城市治理體系韌性。
在您看來,目前國內有哪些城市具有較好的韌性?
很難說哪個城市是韌性城市,因為每個城市面對的風險類型不同,它們提升應對風險的抵抗力或恢復力也是從不同維度進行。現在,很多城市把韌性作為重要價值導向。
比如,天津的規劃原來對空間結構的表述是“一條扁擔挑兩頭”,兩頭是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曾經也有一個階段想把城市連起來,變成類似帶狀的結構。
現在,城市結構明確了“津城”和“濱城”的雙城結構,在中間建立生態屏障帶,避免城市連體造成城市惡性膨脹。雖然城市越大越有效率,但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各種負面問題,城市病就來了。
北京的新版規劃也把韌性當成一個很重要的價值目標,已經率先提出減量發展。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應該如何提高韌性?
首先,應該把安全韌性作為未來城市的一個核心價值導向,融入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這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這種價值導向下,應該針對城市所面臨的風險進行評估。然后,針對不同風險類型,建立起專項的城市韌性規劃,開展韌性城市建設的專項行動。
城市韌性的提升應從全域全要素出發,全面開展政策制度、社會經濟、空間環境、設施功能等多維一體的系統優化提升。通過統籌設置和機動調配便捷冗余的空間資源與環境設施,作為城市韌性的功能基礎;通過健全完善組織體系和動態監測風險管理,為城市韌性提供保障和支撐,共同推進城市韌性的提升。
在建設韌性城市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避免哪些誤區?
要避免運動式的韌性城市建設。比如,海綿城市建設投入很大,有的地方效果很好,但有的地方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要注意,每個城市面臨的風險類型不一樣,采取的韌性城市建設路徑應該因地制宜。關鍵是,要在科學評估基礎上定制化地做韌性城市的建設方案,避免對某一類特定技術方案進行運動式的推廣,盲目地上一些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