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上半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加。據中國人民銀行7月11日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8.82萬億元,同比增加4.77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
隨著“穩發展、穩就業、穩預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6月份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明顯回暖,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意愿也逐步增強,內需動能在加快恢復中。
怎么看住戶存款大幅增長?當前,影響居民消費的關鍵因素有哪些?如何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引導居民儲蓄穩健釋放,理性投資、積極消費?
《民生周刊》雜志特邀專家,就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張連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高儲蓄率并不是一個新現象。居民高儲蓄,是我國的消費文化和傳統。
疫情反復,影響了百姓對經濟的預期,導致民眾在投資和消費方面趨于謹慎。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教育等七大服務消費領域,都受到疫情影響或波及。
對上半年出現的高儲蓄及消費下滑現象,應放在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除了階段性疫情影響外,我國經濟總體上處在轉型階段,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無論是人口結構、制造業,還是新經濟,都正在轉型中。
雖然現階段經濟恢復面臨不小壓力,但我對經濟復蘇前景不悲觀。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低點已過,基建和制造業將助力經濟復蘇,出口方面仍將保持韌性,各方對中國經濟走勢的信心持續回升。
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經濟運行將呈現拾級而上的態勢。
從積極因素看,我國擁有經濟體量大、市場空間廣、產業鏈條全、發展韌性足、改革紅利多、治理能力強等諸多優勢。促進消費,引導釋放消費需求,要著力穩住餐飲、汽車、家電等消費基本盤。
通過發揮消費在經濟循環中的牽引帶動作用,對沖疫情沖擊,多措并舉激活消費市場。
根據防疫和民生實際,應支持地方政府向居民發放“等額現金”消費券。同時,進一步健全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政策體系,滿足居民消費急需,解決居民消費后顧之憂,提升社會整體消費能力和意愿。
以汽車、住房為例,我國有較大消費潛力。在北京等一線城市,應加快推動小客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同時降低小客車使用強度,形成高效流通、梯次消費的全國統一汽車大市場。
在“房住不炒”的總體導向下,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平穩健康發展,強化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保障。

陳麗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8.82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其中,有被動因素,也有主動因素。
由于疫情,部分消費供給停止,消費受到抑制。疫情對服務消費沖擊較大,聚集性和接觸性服務消費,如餐飲消費還未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旅游消費恢復更加緩慢。
服務消費下降明顯,上半年餐飲收入同比下降7.7%,居民旅游出行等服務消費也有所減少。服務消費支出增速低于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
當前,應如何提振百姓消費信心?
要重視服務業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統籌疫情防控和服務業發展。
一方面,服務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容器,承載數量眾多的市場主體和就業人群;另一方面,服務消費需求彈性較高。
盡快恢復服務業,既能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從而穩居民消費預期和信心,也能增加服務消費,擴大內需。
在政策方面,應綜合施策穩定居民消費預期,提升消費信心。一是要穩住就業基本盤。加大助企紓困力度,通過穩住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完善靈活就業制度保障,提高就業質量。
二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工資性、財產性收入。探索發行特別國債用于給居民發放現金消費補貼的方式。
大力發展“周末消費”,帶動消費市場回暖,緩解居民消費焦慮情緒。
周末是居民集中釋放日常消費的重要時間節點,“疫情在,不遠游”的周末短途游、近郊游等成為大多數人的消費選擇,是商家促銷的新形態,是地方回補消費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建議從周末交通、周末消費券、周末夜間消費、周末消費產品和場景供給等多方面入手,制定一攬子周末消費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有力帶動市場迅速恢復,促進消費,擴大內需。

洪濤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相對于西方“用明天的錢,來圓今天的夢”,我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完全不同。國人習慣于攢錢消費,而信用消費是近十幾年才興起的。目前,攢錢消費仍然是國人消費的主流。
今年上半年,我國人民幣存款增加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達到18463元,增長3%,其中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787元,同比增長4.2%。
二是人們習慣于“攢錢消費”。就是平時少消費,攢夠一筆錢后,在一定時段內集中消費。當然,“攢錢”也有養老、醫療等預防性儲蓄的目的。
“攢錢消費”模式一直在路上,“井噴式消費”在我國不多。當下,隨著疫情緩解,各種激勵措施到位,居民消費在逐步恢復,且是曲折性恢復,不時地跳躍一下,如雙品網購節、“雙11”“6·18”等都出現過交易量大幅增長現象。
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及數字科技,對經濟情況和社會需求進行精準研判,將疫情政策與其他政策協調一致,并實現高度數字技術條件下的精準施策,避免“一刀切”、一個模式。
除了國家的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還有相應的消費政策、投資政策、農業政策、工業政策、服務業政策、能源政策、就業政策、疫情防控政策,下一步應注重政策的協同、統一,避免出現“合成謬誤”,要保持政策工具箱的自信和有效運用。雖然單個政策具有完整性,但整體政策存在非協調性,從而影響政策的實際效果。
充分發揮市場的功能,政府不要急于在市場正常波動期間急切地出臺政策,影響市場規律的發揮,要允許“子彈飛一會兒”,從而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要減少政策成本,提高政策效率。
堅持擴大消費政策不動搖,鼓勵實體經濟、網絡經濟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快產業的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的資產(資源)化、數字治理的發展速度,增加抗風險能力,提高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董希淼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子女教育費用、養老、住房排在居民總消費的前三位。而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特征,使得居民總體消費信心相對不高。
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青年群體,雖然收入上具有優勢,但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壓力,因此消費信心減弱,儲蓄意愿增強。
此外,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費意愿持續不振,減少了住房消費支出,部分轉為居民存款。
居民存款持續增加提高了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增強了居民抵御風險能力,但也反映出居民對未來預期轉弱、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意愿下降等問題。
下一步,應采取針對性措施,穩住居民預期和信心,進一步提振居民消費和投資。
首先,要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嚴格落實國家衛健委“九不準”要求,糾正過緊、過嚴的防控手段,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對經濟和民生的沖擊,穩定企業和居民的預期。
其次,在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方面,要落實好前期出臺的穩經濟一系列政策措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更加積極有為,主動發力,繼續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和實體經濟穩步恢復,從而穩定居民就業,提高居民收入。
此外,應持續釋放國內市場潛力,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改變居民消費動機不足等問題。通過改善居民消費環境,培育中高端消費增長點,擴大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消費,促進居民消費轉型升級。
在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方面,應進一步落實好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合理把握信貸投放,更好地滿足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購房需求。加快探索房地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大力發展長租房市場。
通過豐富居民投資理財渠道,可促進居民儲蓄有效地轉化為資管市場長期資金。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理財市場,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創新金融產品。
從長遠看,還應進一步完善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滿足居民養老、就醫、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降低居民后顧之憂進而降低預防性儲蓄意愿,從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盤和林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
近年來,我國存款呈現持續增加態勢,這是經濟收入增加的外在表現。此外,信貸增加,信貸會導致貨幣總量的增加,水漲船高,住戶存款也有所增加。
當前,全球央行大部分處于加息階段,老百姓通過增加儲蓄防止未來經濟波動也是一種正常的心態。
上半年疫情在我國多地散發,影響了老百姓收入,也讓老百姓在消費、投資的時候更加謹慎。今年四五月份疫情之后,就業形勢比較嚴峻,所以老百姓在投資方面比較謹慎。
由于國外通脹高企,全球央行采取緊縮政策,客觀上推動了利率的提高。當前,國內雖還沒有受影響,但總體上今年全球經濟波動性加大的趨勢已經比較明顯。
儲蓄對于穩定我國金融也是有好處的。我國金融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依然是銀行,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信貸都來自銀行,銀行體系也會締造信用貨幣。存款增加的同時,也為銀行提供了更多可貸資金,而銀行是我國經濟系統穩定的根本,存款更多會讓銀行體系更加穩定。
整體來看,儲蓄的積極方面是強化金融系統,防止系統性風險,消極方面是讓經濟減速,通貨緊縮,賺錢更困難。
從短期看,可采用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拉動消費需求,以基建等可有效投資拉動需求。采取這些方式,可有效提振經濟活躍度。
從長期看,拉動消費還是要提升社會整體福利水平。通過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從養老、健康、生育、教育等多個方面給予更多保障,讓居民沒有必要增加儲蓄來避險,從而可有效拉動消費和投資。
除了消費、投資、福利政策外,我國需要走一條結構優化的道路。通過產業升級、提供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來保持經濟增速。未來,創意產業、高科技消費品產業等將成為新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