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嚴碧華
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馬營村,村域面積不大,2005年4 月,舊村改造并建設祥和樂園小區,本村戶籍300多人,但外來人口曾超過6000人,人員結構復雜,群眾訴求多樣,基層治理壓力大。
同屬張家灣鎮的西永和屯村,村域面積1.43平方公里,外來人口少,村居環境較為優美,但怎么凝聚人心,帶領村民發展成為擺在村里的難題……
近年來,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結合不同類型的村莊,通過黨建引領,凝心聚力,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

張家灣鎮啟動“一核多元 一米網格”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項目。
張家灣鎮位于通州城區東南5公里處,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下轄57個行政村。
為深入了解群眾服務需求,找準基層治理痛點,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張家灣調研先行,掌握基層治理一手信息。
比如邀請基層治理專家團隊到農村實地調研,并多次召開村“兩委”及群眾代表座談會,充分了解村容村貌、風土人情、村情民意,獲取農村治理的基礎信息。
經過前期調研發現,張家灣鎮農村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即村集體自建樓房村、棚改待拆遷村、民宿試點村和原始保留村。
離地鐵八通線土橋地鐵站僅幾公里的馬營村,是村集體自建樓房村的代表。調研發現,這一類型的村莊有較為規范的村規民約,居民整體素質較高,同時有專業的物業公司配合管理,但外來人口較多,結構復雜,群眾訴求多樣。
西永和屯村是民宿試點村代表,村內有一定產業基礎,但發展壓力大。根據規劃,村莊承擔了先行先試,并帶動周邊10個村莊發展民宿、旅游的重任,但受多重因素制約,需要協調、突破的難題多。
以南許場村為代表的棚改待拆遷村,村莊由鎮政府統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小,但人居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
以王各莊村為代表的原始保留村,保存了張家灣鎮農村地區原始風貌和民俗特色,村民世代生活于此,鄰里關系融洽,但發展觀念較為保守,創新性不足。
調研中也發現,一些村基層黨組織力量薄弱,引領作用發揮不夠,村民內生動力不足。
弄清楚了轄區村莊的基本情況,基本找準了瓶頸所在,2021年,張家灣鎮決定在馬營村、南許場村、西永和屯村、王各莊村試點實施“一核多元、一米網格”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項目,突出黨的領導核心,凸顯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把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最后一米”。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張家灣鎮以基層黨組織為單位,通過實地調研、業務培訓等方式,重點解決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充分、社會治理協同程度不高、黨員帶頭作用發揮不強、群眾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提升村級陣地建設,提高服務群眾意識能力,增強干群關系。要求各基層黨組織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為重要工作抓實,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成效作為基層黨支部黨建考核之一,激發各基層黨組織的治理活力,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引領帶動黨員群眾齊心協力推進基層建設。
同時,聯動相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物業公司、鎮域企業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基層治理。
為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邀請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智慧社區工作委員會主任汪碧剛為57個村黨支部書記開展培訓,圍繞《社區治理20 條措施》等內容,深入淺出地講授黨建引領下如何提升基層自治能力,將黨建制度優勢轉化為城鄉治理效能。依托“扎根·成長”計劃,組織開展12345“接訴即辦”工作培訓會、法治專題講座,提高包村干部基層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進一步提升包村干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綜合素質。
以馬營村為例,作為張家灣鎮11個涉及村民自住樓小區的代表村,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快速建設發展,不可避免地面臨樓房小區公共基礎設施和物業服務與小區居民對城市副中心生活美好愿望之間存在的差距,以及由此產生的黨群、干群、新老居民之間的矛盾,影響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通過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逐漸實現從“馬營是我家”到“祥和樂園是我們家”,從“生活乏味”到“興趣自組織”,從“我需要”到“我能做”。
7月7日,馬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海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村民在剛搬進樓房小區的初期階段,既有舊村換新顏的自豪,也有“馬營是我家”的自得,購房居民在剛入住小區的初期階段,既有熟悉陌生環境的忐忑,也有“馬營是村民家”的意識,但都還沒有意識到祥和樂園小區已成為大家共同的新家園。
馬營村黨支部面對治理主體參與意識不強的難題,從運河文化包容、水城共融等特點中提煉出“博愛、和諧、拼搏、奮進”的家園文化精髓,從文化角度引領和帶動馬營村民和購房居民主動參與基層治理。首先,引導村民自治,修改村民自治章程,通過全體居民一視同仁繳納物業費,馬營村村民由村里發放物業補貼等規定,讓“祥和樂園是大家的”意識深入人心;其次,引領物業管理,在執行物業管理規定的過程中,對村民和購房居民一視同仁,堅決按規定辦事,讓“我是祥和樂園業主”的意識在村民和居民中普及開來;最后,提升服務,讓業主認可、承認、奉行祥和樂園“博愛、和諧、拼搏、奮進”的家園文化,讓“祥和樂園是我們家”成為全體業主參與基層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的源泉。
為進一步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著力解決群眾自治能力弱、參與度低、渠道不暢通、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張家灣完善議事協商,推動“一米網格”不斷深入。

馬營村“四老協會”檢查小區人居環境。
比如,上述試點村“兩委”班子通過微信群、入戶走訪等方式廣泛聽取村民對村規民約的意見和建議,讓村民各抒己見、直抒胸臆。對涉及服務群眾經費、村民物資、福利發放等問題,及時對接鎮政府相關部門,咨詢制度和政策,進一步規范村集體財產的使用流程和范圍。組織村干部開展交流座談會,集體研討村規民約內容,并對村民意見進行梳理匯總,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
同時,充分調查村情民意,根據群眾所需,確定議事內容,明確對涉及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及可能影響公共安全的沖突矛盾等公共事務進行協商,對個人訴求、涉及個人利益的內容不得納入議事范圍,通過議事協商,實現基層權力下移、還權于民的目的,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以群體決策,保障群眾合法權益,進而推動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
此外,對12345市民熱線及群眾反映的訴求等問題及時梳理,并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協同力量,及時發現并化解一部分苗頭性、傾向性矛盾和問題,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形成基層治理、公共服務、公益事業同步推進同步運行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
今年,張家灣鎮在全鎮范圍內又開展了“有事沒事轉一轉”實踐活動,號召村“兩委”多到群眾中“轉一轉”,實地了解群眾訴求,將矛盾問題化解在源頭,實現訴源止紛,推動12345“接訴即辦”提質降量。同時,開發使用“灣事通”小程序,提供線上反饋問題窗口,充分利用多元主體協商解決群眾訴求,提升村級自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