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長 王綱
“名校+”是西安教育的創新品牌,是對教育領域深度改革的再破冰,更是緩解擇校熱和上好學難問題的智慧選擇。2022年4月,西安“名校+”入選教育部第四批“雙減”推廣典型案例。
西安“名校+”經相關區縣2012年起局地探索、成功實踐,為全市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到2018年在全市全面推廣實施,實踐經驗和理念體系不斷豐富完善,也已取得突岀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組建緊密型“名校+”共同體928個,教育集團101個,優質高中與中職學校“名校+”共同體15個。
大量的實踐表明,西安“名校+”源自基層的首創精神,契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強烈期盼,激發學校高質量辦學的內生動力,持續催生更多孩子家門口的好學校,不斷壯大全市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和規模,讓更多孩子和家庭共享名校帶來的幸福感。構建了以“名校+”為統領、以“名師+”“名校長+”為引擎的“名校+”工程大格局,是助推西安教育優質均衡和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名師課堂
西安“名校+”系統地解決好了三個關鍵因素,即誰來“+”,“+”誰,怎么“+”。誰來“+”,當然是區域內外的名校,尤其看辦學質量、品牌實力和社會認可度。“+”誰,當然“+”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新建學校等,學生、家長、社會不甚認可的都可在“+”的范圍,“+校”原則上應為公辦學校。怎么“+”,也當然是用緊密型模式來“+”,即由名校對“+校”實行人、財、物、教等一體化管理。緊密型和共同體是西安“名校+”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
“名校+”旨在最大程度地發揮名校的品牌示范引領和直接帶動作用,將名校的先進辦學理念、成熟教學模式、優秀管理團隊,特色校園文化等成建制一體化融入“+校”,重點提升“+校”的內涵和品質。“名校+”(尤指跨學段組建的教育集團)實現了中小幼不同學段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銜接,消除了三個學段各自為戰的弊端,既為學生幼升小、小升初做好適應性準備,又避免了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傾向,回歸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本質。
西安“名校+”放眼市域、立足區域、發力“+校”、升華名校,在近幾年的實踐探索中總結提煉了八個特質:
特質一:“名校+”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優質辦學模式。突破了校際間、區域間、學段間、不同體制間的辦學壁壘,以優質名校統攬教育資源的重組和架構,縱向學段貫通,橫向校際通融,直接打造成為全新公辦優質辦學實體,把公辦好學校辦在孩子的家門口,把孩子家門口的學校辦成好學校。
特質二:“名校+”本質要求凸顯緊密型共同體。向“名校+”要活力,向共同體要質量,這個共同體是命運共同體、擔當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榮辱共同體。經過幾年實踐,已形成了目前較為成熟的四種緊密型模式,即:集團化辦學、一長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實踐證明,緊密型的差不了,松散型的好不了。

“名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孩子全面發展。
特質三:“名校+”必須實現人、財、物、教、管一體化。“名校+”深度改革了學校發展的核心要素,即人財物,這也是緊密型與松散型的本質區別。沒有人財物的一體化,就談不上教育教學管理的一體化,就談不上理念、文化、團隊的深度融合。
特質四:“名校+”充分激發“+校”的辦學活力和名校的規模輻射力,實現共贏。構建起集約化、規模化、精細化、可持續高度協調的治理體系,最大化激發成員校的辦學動力與活力,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名校的核心引領力和品牌影響力,名校集群效應也得到了升華和壯大。
特質五:“名校+”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再生和滾動式發展。“名校+”催生了更多的新優質“+校”,加快形成壯大了名校集群、名師集群、名校長集群。名校的品牌效應對“+校”的帶動引領作用應是長期的,也是相對穩定的,如中途隨意脫離名校的一體化,“+校”的新優勢將會大打折扣,也會相應降低社會認可度。西安“名校+”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名校+”的迭代生成效應更為凸顯,從而實現優質教育的“高峰”快速變為“高原”,構建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系。
特質六:重點把“+校”的發展成效作為“名校+”工程的主要考量標準。緊盯“+校”的教育質量和內涵提升,持續辦好孩子家門口每一所學校,讓孩子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果。學生說好、家長說好,才是真正的好。學生受益、家長得實惠,才是硬核道理。這也是西安“名校+”的底氣所在。
特質七:“名校+”有機融合了名校的一體化品牌引領和“+校”的特色個性化發展。“+校”的發展既有名校的共同特征,更注重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校校五育發展別樣紅。
特質八:“名校+”的生動特質就是快速、就是加速度。有一種快速提升叫“名校+”,有一種快速成長叫“名師+”,有一種快速蝶變叫“名校長+”,這是對遵循教育規律的創造性運用,加快了“+校”尤其是薄弱學校的優質化進程,用名校強大的氣場,強力驅動薄弱學校脫胎換骨,華麗鍛造為孩子家門口的好學校。
“名校+”組建模式直接決定了“+校”的成效。四種緊密型模式既有相同之處,又各有特點,各有其適用條件、范圍和側重點。
一長多校主要適用于同一區域、同一體制、同一任命主體的學校之間,側重于公辦學校。同時,一長多校的組建要統籌考慮到名校與“+校”之間的匹配性,如距離遠近、人文習慣、新舊搭配等。一長多校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可操作性強,各區縣開發區大都采用了這種模式,效果也很明顯。
委托管理主要適用于跨體制、跨區域的學校之間,可采用品牌輸岀、購買服務、經費包干、人事新機制等全面托管的形式,尤其適用于開發區的新建學校,新建學校建設務必高起點高品質。目前,部分開發區的新建學校采用了這種管理模式,效果顯著。
集團化辦學是指在一長多校、委托管理等緊密型模式的基礎上,組建教育集團。教育行政部門原則上只對應教育集團,由教育集團總部學校統管各成員校人財物和事權,教育集團實行總部校長+若干執行校長一體化管理。教育集團是“名校+”的最佳模式形態,“名校+”推進過程中岀現的瓶頸和問題,都可通過集團化辦學來有效解決。部分區縣已先期開展了集團化辦學,有的已經全覆蓋,效果較好。
兼并融合模式在內涵上與傳統的合校并點類似,其特點是徹底完成融合,合并成為一個法人、一個代碼、一個財務、一個學籍系統。合并后可設校區分學段分年級段管理。
當前,西安教育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絕佳機遇,正當邁進三個發展新階段:一是從有學上向上好學邁進;二是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三是從學校規模建設向內涵高質量提升邁進。
西安“名校+”工程,下一步要聚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深化升級,名校與“+校”要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實現五個升級,即由松散型向全面緊密型一體化升級,由聯合體向共同體升級,由多模式復合式向集團化辦學升級,由區域資源統籌向市域、城鄉資源統籌升級,由體量規模優勢向整體內涵高質量集群優勢升級。
從資源建設優化的角度看,向“名校+”集團化辦學升級還有巨大提升空間。要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不失時機地跨區域、跨體制、跨學段組建教育集團。教育集團要成為名校長孵化基地、名師培養基地、名校母艦基地。
在人財物傾斜和激勵機制等方面打好“名校+”組合拳,充分激發公辦學校的內因驅動和辦學活力,變名校的輸血功能為“+校”造血功能,盡快讓薄弱學校的校長、老師、學生有新變化,學校有大變化,課堂上有積極變化。以此來促進孩子家門口的新優質學校不斷涌現,實現把孩子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都打造成名校、好學校的長遠目標。
持續釋放“名校+”的動能和潛力,進一步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學校管理團隊和師資團隊要開啟動車組模式,每一組車廂都自帶動力加速奔跑。以提升“五力”為抓手,推進“+校”內涵質量再提升,即提升校長的領導力、教師的發展力、學生的成長力、家長的協同力、教研員的支撐力。廣大教師和教研員要培養形成一流的專業思維、一流的專業能力、一流的專業素養、一流的專業精神、一流的專業成果,培養更多的專家和名家。
“名校+”最靈動最關鍵的是人,“名校+”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對現有學校存量的再洗牌、對學校增量的再布局。名校長是靈魂,是領頭雁,第一個飛起來且持續飛在最前頭。一個名校長,就是一座好學校,能造就更多的好學校,影響著身邊若干校長,也影響著周圍一大群老師。名師是關鍵,名師組成的團隊富有戰斗精神,更有榜樣力量。特別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班主任首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任課老師。新生沒進校門,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應該先走進學生的家門。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是誰并不重要,關鍵是看你跟誰在一起。跟名校、名校長、名師在一起,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抑或還會有滿滿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