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范大學未成年人檢察研究中心研究員 雷小政
相對于急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言,艾滋病在全球是一種尚無有效疫苗,但總體“可防可控”的慢性致死乙類傳染病。防治艾滋病是一關系生命安全與健康的社會工程、民生工程。為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維護良好的經濟社會秩序,遏制艾滋病流行蔓延,從2004年起,我國正式實施了以民生保護為導向的預防艾滋病“四免一關懷”政策。在青少年領域,我國民政、財政部門結合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在醫療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關于發放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基本生活費的通知》(民發〔2012〕179號)、《關于進一步落實受艾滋病影響兒童醫療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的通知》(國衛辦疾控發〔2014〕72號)、《關于加強對生活困難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屬和患者遺孤救助工作的通知》(民函〔2004〕111號)等文件。
當前,在各方努力下,艾滋病在我國已經處于低流行水平,但在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中的傳播問題上出現局部惡化現象,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我國“十四五”規劃的相關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要加強重點人群的宣傳教育力度,強調人人知艾防艾,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其中,強化青少年學生知艾防艾的綜合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高度共識之一,也是各級各類學校目前著力加強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在青少年學生中實現這一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根據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健康優先”原則,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指導綱要》要求,高校應當開設健康教育公共選修課,安排必要的課時,確定相應的學分;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中小學校每學期應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總課時中安排4個健康教育課時。

臨汾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常常為患艾兒童做心理輔導。
隨著對健康權、健康教育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各界對健康的理解和需求也在與時俱進。健康不再被局限在個體無病或者一個人身體沒有出現虛弱或疾病,而是強調一個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處于完好狀態,同時重點關注個體在面對社會、軀體和情感挑戰時的適應和自我管理能力。與此同時,一些重大疾病和非法侵害可能同時伴生,嚴重危害公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從基本權利的實際保護來看,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在許多場合是相互關聯的。這就不難理解,生命安全教育與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當前加強未成年人學校保護,推動中小學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例如,2021年,教育部發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第42條明確要求:“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等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學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識,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又如,根據教育部2021年印發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要求中小學在課程教材、教育教學等育人環節加強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5個領域的教育,而且重點強調它們之間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又相互影響。
從全球艾滋病的發展來看,除了“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兩例因為輸入特定基因突變骨髓等偶然因素被治愈外,在疫苗研發仍未取得實質、重大突破的情況下,需要理性認識到其仍然是一種致死性傳染疾病。根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不久前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15歲至24歲青少年人群只占全球人口的16%,但在每年新確診艾滋病感染人群中的比例卻占到了34%。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平均每年有3000多例學生感染艾滋病。其中,在新報告病例中,15~24歲青少年學生病例占比從2011年的10.4%上升到2018年的18.9%;在2017年全國高校新增的307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81.8%經同性性行為傳播感染。從保護生命安全與健康的角度,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學生中的傳播刻不容緩。
更為關鍵的是,對青少年學生群體開展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知艾防艾懂艾,還要確立對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不歧視、不拋棄、不放棄”觀念,更要積極鼓勵和支持他們投入到這一民生工程的建設當中,努力培養能夠擔當“保護弱勢群體”“終結艾滋病”使命的新青年。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印發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動計劃的通知》指出,目前,我國艾滋病流行形勢依然嚴峻,青少年學生感染人數增加較快。為此,還專門明確提出了“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以上;流動人口、青少年學生、監管場所被監管人員等重點人群以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險行為人群防治知識知曉率均達90%以上”的工作目標。為強化專門化的、有針對性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部門聯合制定的《遏制艾滋病傳播實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了實施“學生預防艾滋病教育工程”,明確要求加強普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的性健康和預防艾滋病教育,確保落實初中學段6課時、高中學段4課時的預防艾滋病教育時間;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在新生入學體檢中發放預防艾滋病教育處方,每學年開設不少于1課時的艾滋病防控專題教育講座。
盡管如此,從實踐狀況來看,各地的相關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立法的角度上看,在我國2021年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中,缺乏對禁毒防艾領域的專門章節和條款的規定,也未就全面性教育、毒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協同問題設置剛性條款,限制了一些遏制措施“實際落地”和責任壓實。一些社會治理中的薄弱環節和違法犯罪行為也制約了遏制艾滋病傳播的效果。例如,根據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公安局公眾號“平安蒼南”介紹,在2018年,該公安局歷時近半年斬斷了一條涉及全國28個省市的制售假冒品牌安全套鏈條:查獲成品、半成品假冒安全套達50余萬盒,涉及眾多知名品牌,涉案總金額近5000萬元;一些青少年學生、老年人和部分性工作者購買安全套較為集中的場所,尤其是小旅館、便利店、小超市是這些偽劣產品去向的“重災區”。

紅絲帶學校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
在當前學術界關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歸因分析中,不安全性行為和吸毒時共用針管是最為常見的原因。但是,青少年學生對其風險甄別能力令人擔憂。以2021年北京師范大學項目組對全國14所大專院校1328名青少年學生的問卷調查為例。在10個是否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非高危行為的選項中,按照目前的醫學解釋和臨床經驗,“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握手、吃飯、游泳”和“被叮咬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蚊子再次叮咬”在傳播概率上極低,可以歸入非高危行為。問卷顯示,分別有18.37%、52.18%的受訪學生的選擇與項目組的研究假設不一致,認為其屬于高危行為,表明其對日常接觸行為在傳播風險上的認知不明確,相對較為容易陷入對艾滋病的污名化評價。同時,在其他屬于常識性的高危行為的選項中,令人遺憾的是,有許多受訪學生對實際風險的預判較弱,認為其屬于非高危行為。選擇錯誤的比例如下:“發生一夜情時未采取安全措施”(4.89%)、“吸食新型毒品后發生性行為”(5.87%)、“在酒吧被人‘撿尸’(性侵)”(4.74%)、“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須刀”(21.76%)、“同性戀人之間發生性行為時未采取安全措施”(6.93%)、“眼睛被濺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13.70%)、“吸毒時與他人共用注射器”(4.52%)、“在口腔潰瘍期間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吻”(15.66%)。
與此同時,目前,涉及未成年人禁毒防艾領域的圖書、教輔資料總體上良莠不齊。一些教育內容“恐嚇大于引導”“訓誡多于說服”,影響了知艾防艾教育的實際效果。艾滋病防治教育課程和一般的教學課程不同,其涉及醫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內容。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擔心招生聲譽、校園安全等因素,從調研來看,開設艾滋病防治通識課程的大專院校少之又少,相關的考核評價要求也在摸索和建設過程當中。如何改變這一狀況?
一所好的學校,不僅要有大樓、大師,更要有大愛。要貫徹艾滋病防治專題教育的目標,在宏觀上,需要充分結合當前社會轉型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現實問題展開,尤其是積極融入公共法律服務及法律援助、“微區域”安全、鄉村振興等關聯命題進行教育。在微觀上,需要充分結合當前青少年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方式、學習需求等個性化因素。例如,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除了要學會識別顯性的惡意傳播外,還要掌握對隱秘傳播行為的預判能力。在休閑娛樂場所、社交軟件交友、同性戀愛交往中,準確認識健康與不健康的界限,積極提升識別風險、遠離風險的能力。萬一不幸感染艾滋病,也應教育其積極配合抗病毒治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質量。
艾滋病防治教育,在內容上,需要貫徹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融合,實現艾滋病防治教育、全面性教育、毒品教育的聯動或協同。可以說,缺乏與全面性教育和毒品教育的融合恰恰是許多艾滋病防治教育浮于表面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從容易傷害青少年學生的性侵害、新型毒品等進行溯源教育。從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角度而言,引導其遠離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為和相關的不良生活方式,自覺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如在講解性道德、性責任內容時,可展示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中不安全性行為進行討論;在講解與毒品關系時,可介紹吸毒人員沾染毒品的經歷引導學生掌握鑒別新型毒品并自覺遠離特定危險場所、特定危險人群。
為落實艾滋病防治教育任務,各學校可靈活選擇以下教育形式:一是開展主題班會。根據學校師資配備情況,開展由醫生、心理咨詢師、艾滋病防治工作崗位人員、班主任等主持的主題班會。可通過視頻觀影、小組活動、趣味游戲、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度和參與感。二是開設通識課程。可以在入學第一學期開設通識課程,以達到全面覆蓋學生群體、理性認識和客觀評價艾滋病病毒的目標為準。一些青少年學生在意識到暴露前預防藥物、暴露后阻斷藥物、接受專業的抗病毒治療后可實現的“U=U”標準(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ttable,檢測不到=無法傳播)和阻斷母嬰傳播后,深化對艾滋病病人“不歧視、不拋棄、不放棄”理念的認識。三是舉辦專題講座或體驗性教育。建議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慈善公益組織、愛心企業、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代表到校園舉辦主題講座。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戒毒康復人員、艾滋病病人現身講授自己經歷或者定期組織學生進入戒毒場所、艾滋病防治警示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四是發展同伴教育。鼓勵具有相同專業背景、特定生活經歷的學生在一起交流與分享健康生活方式有關的信息和心得體會。如針對交友軟件、網絡游戲、吸煙、酗酒、文身、“劇本殺”等進行專門探討。
當然,各級各類學校作為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直接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應當建立完善自上而下的組織領導體制,加強統一規劃管理。如可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健全其職能,將其全面升級為傳染性疾病防控領導小組,同時作為校園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管機構。該小組應當與衛生健康部門等定期組織疫情通報和防控會議;編制傳播應急預案、支持課程建設。各級各類學校可以因地制宜設立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點和自助檢測材料售賣設施。如有學生發生高危行為或被診斷感染艾滋病病毒,并向學校尋求幫助的,校醫院和心理咨詢中心等應當啟動應急預案,督促貫徹在“黃金時間”及時采取預防或阻斷措施,協調銜接抗病毒治療,并根據其身心狀況提供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