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偉 李忠誠 馬凌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100045)
2021年12月9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正式印發《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京教體藝〔2021〕31號,以下簡稱《方案》),并通過北京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方案》公布后,多家媒體進行宣傳和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北京市的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理解和把握《方案》的特點,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到主動對標,心中有數呢?通過反復學習《方案》原文及官方解讀,筆者認為《方案》能夠直面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方式,努力破冰前行。下面是筆者的一些基本認識,希望對大家開展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縱觀體育考試近40年的發展歷史,其考試的主要對象是初三年級的學生,充其量是在初一、初二年級增加過程性考核,但《方案》的出臺打破了原有內容。這一變化從《方案》名稱中已經體現——《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是將考核評價的對象擴展到了義務教育階段, 真正以學生的九年義務教育學習生活為整體進行一體化設計。
《方案》規定,學生應分別在四年級、六年級和八年級這3個年級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測試,此外還需參加在八年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考核和九年級的體育現場考試,即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中需要參加5次考核(試)。將考核評價對象延伸至小學階段這也是北京的首創,筆者認為這是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主動遵循和生動實踐。
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具有敏感期,這是早已經被科學證實的基本事實。除了耐力和力量,速度、靈敏、協調、平衡等敏感期在小學階段,換句話說,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當中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最集中的時期。如果在小學階段體育鍛煉不充足,那么大多數學生的身體素質就不能得到很好發展,從而影響運動技能的學習。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和運動技能習得困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在身體素質敏感期內,進行適當運動,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標準》是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速度、柔韌、力量)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把四年級和六年級的測試納入評價并記錄分數,可以很好地督促學校和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健康狀況,從而將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身體素質的普遍提高,無論是對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自信心的培養,還是對初中階段體育學習的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下降的問題已經存在多年,近年來,“小眼鏡”和“小胖墩”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8部門印發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2020年10月1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制定了《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2個方案的落實必須形成家校合力,打通影響兒童青少年視力不良和肥胖持續增加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7月1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顯示:“近視低齡化問題仍然突出。2020年各地6歲兒童近視率均超過9%,最高可達19.1%。小學階段近視率攀升速度較快,從小學一年級的12.9%快速上升至六年級的59.6%。平均每升高一個年級,近視率增加9.3個百分點。”“我國6~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歲以下的兒童超重肥胖率超過10%。”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發現,無論是青少年的近視問題,還是肥胖問題,低齡化的趨勢已越來越突出。
相關研究表明,戶外運動是降低視力不良發生率和肥胖的重要手段。《方案》從小學開始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考核評價,可以有效提高家長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家長和學校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戶外鍛煉,從而有效降低“小眼鏡”和“小胖墩”的檢出率,助力廣大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原來的體育考試只在初三年級進行,出現了初三“臨時抱佛腳”的詬病,這種做法不但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甚至讓學生從此對體育鍛煉產生厭倦情緒。
《方案》正努力破解這一問題。《方案》顯示,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評價的總分數為70分,過程性考核為40分,占總分的57.1%,并將過程性考核安排在四年級、六年級和八年級進行。無論是從分數分布看,還是從操作的時間跨度看,《方案》非常重視過程性評價。
從評價內容看,身體素質的評價貫穿始終。總分70 分,身體素質類分數46分,占比高達65.7%,如果除去開卷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分數,身體素質類(46分)占總分(60 分)的比例高達76.7%。如果進一步關注考核的具體內容,如肺活量、身高、體重、50米跑和坐位體前屈5項指標更是貫穿《標準》的始終;其他考核內容雖然具體指標有所變化,但都是根據學生體質發展的實際情況所做出的調整,使考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發展評價的理念。《方案》公布后,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已經清楚地知道未來幾年中的評價內容及標準,并且在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連續3年進行《標準》測試,了解學生的優勢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完全可以按照“一生一策”的方式給予具體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同一項目或者整體評價中不斷進步。與前一個測試節點相比,只要學生的測試成績有進步,其增量就會體現在得分上,充分發揮了增值評價的意義。
根據《方案》可以清楚地知道,現場考試內容由原來的8項增加到22項。《方案》將項目分為4類:第1類素質項目Ⅰ,依舊是耐久跑;第2類素質項目Ⅱ,可選項目由原來的2選1增加為6選1,評價內容也由原來的主要考查力量增加了對協調性和爆發力的考查;第3類運動能力Ⅰ,在原來“三大球”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小球”,可選項目由原來的3選1增加為5選1,具體考試內容的設置更加突出組合技術,為學生“勤賽”服務;第4類運動能力Ⅱ,完全是新增項目,體操、武術和游泳3個項目各有特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表1)。
表1 現場考試項目特點分析
現場考試項目增加后,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興趣。“這也是我們這次改革中特意設計的一個點,用項目的擴大減少區分度,讓體育考核不再是‘區分器’,而是一個‘加速器’,讓每個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有更多的成功體驗。”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李奕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
青少年正處于各項身體素質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關注學生運動興趣的同時,《方案》也特別關注考核內容的科學性,努力通過合理選擇和設計考核內容,引導廣大學生科學健身,充分發揮體育育人的作用。
“完善人格,首在體育”,體育可以“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體育可以“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這些是耳熟能詳的關于體育重要功能的論述。這些論述和國家標準清楚地表明體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這些育人價值蘊含在不同的體育項目中。對青少年而言,參與并體驗多樣化的體育項目,可以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方案》中現場考試的4類共22項內容突出了科學性、基礎性、便利性和引導性4個方面的考慮。科學性主要體現在體能項目和技能項目的全面性,體能項目涉及最基礎的耐久跑和可供學生選擇的力量、協調性和爆發力等內容;技能項目既有集體對抗項目,也有隔網對抗項目,還有一個人可以練習的體操、武術和游泳項目,學生從4類內容中可自主選擇1項作為自己的考試項目;基礎性和便利性則是從考試的組織、日常教學和學生練習的角度出發,盡量體現“打基礎、便學練”的要求;引導性則突出考試項目對學校日常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安排的引領。
在過去的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比較重視身體練習,忽視體育鍛煉所需要的科學知識,很難做到“知行合一”。體育鍛煉在科學知識的指導下進行會更為有效,掌握必要的知識并靈活運用,也是安全鍛煉、高效鍛煉、快樂鍛煉的基本保證。
《方案》增加了體育與健康知識考核,目的就是強調體育與健康知識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健康生活、科學鍛煉。讓學生主動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到“知行合一”“學練結合”。
了解上述設計初衷和特點后,應該如何做好日常教學與鍛煉的應對呢?通過近一段時間的思考和關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厘清:
一是要辯證地看待考試的難度問題,考試項目增加不意味著考試難度增大,反而有降低難度的可能性。現場考試項目由原來的8項增加到22項,看似是學生需要學習和練習的項目增多了,難度增大了,其實不然。《方案》將考試內容分成了4類,除了耐久跑,學生可以從另外3類中自主選擇1項參加考試。教師和學生完全可以在廣泛嘗試的基礎上,確定自己擅長或者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練,提高練習效果。
當前必須面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下降的現實,以及到2025年“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優良率超過70%”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不是依靠“數字達標”,而是需要北京市中小學校的高度重視、綜合施策,廣大中小學生的積極參與、堅持鍛煉和廣大家長的持續重視、共同鍛煉。只有這樣,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才能扭轉下降的趨勢,達到國家標準。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基于“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優良率超過70%”的目標要求,做好本校、本年級、本班級《標準》測試數據的精準摸底,根據不同情況,做到“一級一策”“一班一策”,甚至是“一生一策”,并且要切實將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優點與短板告知家長,形成家校合力助推學生健康成長。
關于運動技能的評分標準,由于多數項目沒有現成的標準可以參考,因此,需要在廣泛實驗和大樣本量測試的基礎上制定評分標準,這是一個科學、嚴謹的過程。但是難度系數會參考改革前的整體難度,將難度系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
二是要正確看待“教、練、考”的關系,短時間內學校以難形成“教、練、考”的完全一致。由于現場考試項目供給量的增加,許多學校和家長開始擔心,甚至有些學校抱怨很難全面開展22項教學。實際上,按照目前的學校體育發展水平,綜合師資、場地和學生人數等現實情況,能夠做到“項目全部開設、學生全員覆蓋”的學校較少,尤其是游泳項目。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擁有游泳館的學校屈指可數。因此,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場地條件和師資情況,盡可能多地開設運動項目,努力擴大學生學習的覆蓋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全面練習與重點練習相結合。最后的考試,一定是學生在學練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擅長、最容易得分的項目。在現階段,“教、練、考”并不是一一對應、完全一致的,考試可以引導和撬動學校體育教學的供給,但對體育而言,絕對不是考什么,學校就可以教什么的。
北京市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學生和家長要正確看待現場考試項目的增加,實際上是服務于那些有特殊需求和愛好的學生。以前沒有這種項目擴展的時候,有些學生的特長項目再強,測試中規定的項目沒有,會導致學生可能因不適應規定的項目而拉大得分差距。”這是當前增加考試供給的一個重要意義和原因。毫無疑問,通過此次改革,北京市將加速改善學校體育辦學條件和師資狀況,體育課內和課外運動項目的供給將會越來越豐富,這也是此次改革的又一重大意義。
三是要全面掌握《標準》的特點,通過家長會與每位學生家長建立聯系,切實形成家校合力。《標準》從2002年開始在北京市中小學試驗實施,2004年正式實施,分別于2007年和2014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實施的《標準》是2014年修訂后的標準,該標準的最大特點就是部分單項指標的最高得分可以高于100分。小學階段的加分指標為1min跳繩,加分幅度為20分;初中階段的加分指標為男生引體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min仰臥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標加分幅度均為10分。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日常練習時,在堅持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努力提高可以加分項目的成績,特別是某些指標測試相對較差的學生,更要在優勢項目上努力突破。
此外,要理性看待《標準》單項測試指標成績。小學四年級有6個單項指標,小學六年級及以上均有7個單項指標,單一指標的權重在100分中占比均不超過20%。教師和家長不要過于夸大某一指標對測試綜合成績的影響,而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對權重較大指標的學練指導,引導學生和家長理性認識《標準》,認真對待,努力通過日常的鍛煉,爭取好成績。
《方案》已經公開發布,但對此次改革和學校體育工作整體改革而言,這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只有準確、全面地把握《方案》的精神實質, 統一思想認識,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在學校體育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