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將評價導向從教師教了多少轉向教會了多少,從完成課時數量轉向教育教學質量。將體育教師課余指導學生勤練和常賽,以及承擔學校安排的課后訓練、課外活動、課后服務、指導參賽和走教任務計入工作量,并根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競賽成績,在績效工資內部分配時給予傾斜。”“教會”即“學會”,作為一線體育教師應聚焦體育課堂教學,以學生“學會”“掌握”為主旨,抓實體育教育教學。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會”是指學后能夠運用。從學生學習體育動作技能的角度分析,“學會”分為以下2個層次:一是學的層次,包括學生學習動作名稱、動作知識、動作方法、技術技能等;二是會的層次,學生能夠做出完整的技術動作,能在游戲、比賽等場景中熟練運用。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學會,就必須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設計、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在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合的教材內容,再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選取適切的教學方法。在選取動作完成系數難度小、學生不需保護與幫助就能完成的教材內容教學時,可以運用發現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如,進行跑步、跳繩等安全系數較高的體育課堂教學時,教師不需要從頭到尾地統一教,可以讓學生在原有掌握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學練,實現“授之以漁”,不只是“授之以魚”;在選取動作完成系數難度大、學生需要在保護與幫助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學練的教材內容教學時,教師可運用接收式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接收到的信息正確,再加以重復練習、循環練習、多組別練習等,達成快速學會。江蘇朱延成、山東李永杰在對學生教授安全系數較低的技能動作時,提出:教師通過動作示范,幫助學生建立動作表象,一個標準的動作示范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采用的教學方式是“請你跟我這樣做”,要求教師的示范動作除正確、優美外,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就要成功,千萬不可做錯誤示范,以防誤導學生。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會,一是教師要有深度、有廣度地研究和選擇教材,選取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內容進行施教;二是針對學生在學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利用“發現式”和“接受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快速掌握動作技能;三是基于“學會”規律,打破教學窘境,引導每一名學生主動跳起“摘桃”。
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學生在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又可能遇到學練障礙,從而難以達成“學會”目標,這正是體育課上教師進行教學指導的關鍵所在。基于學生“學會”,教師必須排除障礙,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技巧破解學習問題,讓課堂沒有“孤島”,學生不再“孤單”,助力學生成長進階。
青海劉潔認為,教師講解時語言精辟,動作口訣化,有助于學生掌握動作重點,突破動作難點。如,把前拋實心球的動作要領編成順口溜“持球后引前后站,蹬地收腹揮臂猛”等;教師也可根據動作基本要領,將有難度的技術動作拆分學練,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正遷移,逐個擊破障礙。山東于秀芳指出,利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原則,使用誘導性練習,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突破障礙,體驗成功。安徽張俽提出,要靈活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不能簡單理解為只要增加練習次數、經常組織比賽,學生就能更快學會,畢竟運動技術從學習到掌握是一個系統遞進的過程。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不難發現,破解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學練障礙,一是使用誘導性練習方法,通過講解誘導、示范誘導、同伴誘導等方法,使學生對已有技術進行正向遷移;二是降低教材難度,將有難度的技術動作拆分,把教材難度控制在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三是降低練習要求,在學生普遍出現練習障礙時,教師要及時降低練習要求,降低練習難度系數,以解除學生練習障礙,幫助學生快速形成運動技能。
在日常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體育學習基礎和能力差異,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分層教學策略,賦能學生學練,逐步形成學生終身體育運動習慣和提升體育能力。
山東崔從峰提出,由于每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身體素質不同,會導致學習能力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按照學生體能差異進行分層教學,讓相同條件的學生在一起互助互學,建立信心。同時實施差異化教學,讓基礎差、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有的放矢”。安徽李厚余認為,對于基礎差、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群體,可以降低學練難度,減緩學習進度;對基礎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練習難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總結如下:一是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運動能力的差異,進行合理分組、實施分層教學;二是設計針對性、有差異的學練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學練步驟、評價標準、動作要求等,對不同群體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三是針對體育學習基礎和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降低學習內容難度及要求、采用低標準的評價方法和“不平等”的競賽辦法等。針對學習能力強、有特長的學生,要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在學練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差異化的分工,以強帶弱。分層教學法可以把教師的“教會”轉化為學生的基本“學會”,從而實現“教學相長”,讓學生都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實現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