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瓊 (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430071)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教基〔2019〕14號)明確提出要“創新教研工作方式。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為落實新時代教研的新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深入推進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切實提升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湖北省從2017年開始,將以往每3年一度的全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現場優質課評比,變革為每2年一度的“湖北好課堂展評”,至今已舉辦了3屆,旨在創新和發揮優課評比活動的引領、示范、輻射、培育等教研新功能。新的教研理念和方式,新的教研評價與引領,有力推進了全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整體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學科教學優質課評比是中小學教師教研的重要形式,是引領廣大體育教師深入把握新課程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以往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優質課評比,特別是集中式的現場優質課評比活動,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具有積極的實效,但由于采用異地學生現場作課,盡管安排有一定時間的接觸學生了解學情的環節,但大多數作課教師都會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的確定等方面比較謹慎,通常都會選擇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相對于大家通常認為的難度教材如球類、支撐跳躍等教學內容鮮為出現,即使少許教師選擇了球類等教材,也是選擇某單一技術的教學,結構化教學內容的技術組合與技戰術配合等教學內容的課幾乎不可能出現在優質課評比現場,即便授課對象具有一定的球類等基本運動技能基礎,作課教師通常也會從新授課開始,這種現場優質課評比有點“考教師的味道”,也注定了這種傳統的優質課評比重點關注的是教師的教,教師們在參賽選拔的過程中還會不斷“磨課”,使得這種簡單運動技能低級重復的教學反復出現,沒有起到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運動技能提高和發展的教研目的。
“湖北好課堂展評”活動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是課堂教學視頻評選,各市(州)教研部門將活動宣傳發送到所轄縣(市、區)教研部門和各中小學校,經學校、縣(市、區)、市(州)、省逐級擇優推薦視頻課例開展評審。第2階段是現場觀摩研討,省及各地教研機構從視頻課例中遴選優質課例,組織各級課堂教學現場觀摩研討。第3階段是優質精品視頻課例網上展播,由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遴選優質精品視頻課例進行網上展播,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第4階段是優秀教師送教下鄉,遴選“湖北好課堂展評”的優秀課例教師送教下鄉,讓“湖北好課堂展評”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全省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校推廣應用。
“湖北好課堂展評”重點強化4個方面的改革要求:一是提倡團隊合作。要求各地將指導能力強的教研員和優秀體育教師組成教師團隊,培養一支師德好、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打造一批精品課程。二是突出改革創新。教師應充分把握課程教學改革的精神和理念,基于課程核心素養,以全新的視點關照和探索發展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重點是探索實踐“結構化”“情境化”“技能化”“體能化”“四化”并舉、相互融合的深度教學策略和模式,轉變以往教學中表層化、形式化、單一技術化教學等傾向。三是探索體育與信息技術融合。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字化教學資源等進行演示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反饋輔助評價,提高教學中激勵、評價與反饋的直觀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開展“素養目標導向、學習任務驅動、過程評價指導、問題改進跟進”式的教學主導,引領學生主動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發展學生課程核心素養。
通過舉辦的3屆“湖北好課堂展評”活動的引領,單一技術教學課例明顯減少,結構化教學課例顯著增多。從2021年“湖北好課堂展評”所呈現的教學內容看(表1),小學除沒有出現乒乓球、羽毛球課例之外,其他運動技能項目均有課例呈現,其中基本身體活動類的跑、跳、投,體操類的技巧,球類的足球、籃球,中華傳統體育類的武術、跳繩等呈現的比例較高,均在4節課以上,基本體現了小學多樣化教學的特點;初中田徑類的跑,體操類的技巧,球類的足球、籃球,中華傳統體育類的跳繩等呈現的比例較高,均在3節課以上,呈現出興趣化和運動技能分化的特點,基本反映了初中學校適應體育中考和學生興趣發展的特點;高中田徑類的跑,體操類的健美操,球類的籃球、乒乓球、羽毛球,中華傳統體育類的武術呈現的比例較高,均在3節以上,基本體現了當前全省高中學校體育選項教學的特點。特別是本次評比活動,以往大家認為的優質課評比中所謂的難度教材如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課例顯著增加,整體教學內容的結構特征基本符合和反映了全省當前中小學教學的現狀。
表1 2021年“湖北好課堂展評”活動呈現的教學內容情況
同時,從本屆參評的140節課例的教學設計中所直接呈現的教學內容,以及結合課例評審中完整教學過程的結構化教學情況統計來看,小學、初中、高中均只有少數課例仍是單一技術教學(表2),其中小學非結構化的單一運動技術課例占比為14.29%,初中為13.16%,高中為15.63%,中小學結構化教學課例整體達到85%左右。高中仍存在部分單一技術教學課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中選項教學特點,部分特色運動項目基于零基礎展開教學的緣故,當然這類單一技術教學課也是應該改變的。
表2 2021年“湖北好課堂展評”活動教學內容結構化情況
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湖北省提出了“基于課程核心素養的中小學體育四化教學策略”,以促進體育教育教學積極轉型為以素養為本位的新型體育深度教學。特別是強調在創設結構化技術關聯的學練方法時,應基于運動項目內在的、特有的真實運動情境創設練習,即根據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特有的技術動作、技能方法與規則以及比賽展示等狀態下可能存在或允許出現的運動情況來創設練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和技術轉化為技能,并將獲得的技能用于解決復雜的項目運動和現實生活問題。本次“湖北好課堂展評”中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按照所學技術動作在運動項目中的應用情境創設技術學習、組合練習以及展示與比賽運用。如,《有人防守的運球射門與比賽及體能練習》一課中,準備部分一開始就設計了密集型小場地和開放式大場地,讓學生根據不同場景自由復習各種方式的運球,這樣設計的內容既可以達到熱身的目的,也能激發學生觸球的積極性。除此之外,讓學生首先體驗躲閃人和快慢運球等運球場景,為接下來的學習作好鋪墊。進入基本部分創設了球門左路、中路、右路不同方位線路的定點射門、運球射門,然后創設左路、中路、右路不同方位線路的突破1~2個標志物的運球射門,再進入到左路、中路、右路不同方位、線路突破1人再到2人防守的運球射門,最后分組進行3VS3小場地教學比賽,要求強化突破射門運用,這些不同方位突破射門的線路變化和突破1~2人射門情境都可能是足球運動中存在的真實情境,這類練習方法較好地體現了運球射門的真實運用。這類結構化教學在真實場境中的運用不斷加強,“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在教學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更加強調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促進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湖北好課堂展評”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和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字化教學資源等進行展示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等方式進行視覺反饋輔助評價,提高教學中激勵、評價與反饋的直觀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本次“湖北好課堂展評”來看,近20%的課例中利用了電子屏、iPad以及掛圖等形式將講解和示范與多媒體演示相結合,利用電子屏和iPad布置學練任務、下達探究問題和調隊組織等,并能在集體演示、小組學練和個別指導中予以運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覺實踐(表3)。部分課還能利用多媒體方式如利用ipad拍攝與小組觀摩研討等形式進行反饋輔助教學評價,部分課還專門設計有課堂學習評價標準圖表予以評價。如,《前滾翻成蹲立—后倒成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挺身跳》一課中,教師專門設計學習評價表,將學習評價表采取掛圖的形式讓學生對照評價表進行分組、集中學練和展示評價,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導向功能(表4)。總體上看,本屆“湖北好課堂展評”的組織形式呈現出從教師主導向注重學生學習更富針對性的靈活多樣的形式轉變,多元評價的方式比往屆有明顯提升,基本體現了著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的課程改革方向。
表3 2021年湖北好課堂評比活動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運用情況
表4 《前滾翻成蹲立—后倒成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挺身跳》課例學習評價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每節體育課在運動技能教學的同時,都應安排一定時間,選擇簡便有效的練習內容,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發展學生的體能。《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要求體育教學每節課安排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強化體能化教學,堅持體能“課課練”,既是落實現行課程標準要求,也是使體能化成為體育課堂教學性質或狀態的應有要求。從本次“湖北好課堂展評”看,小學84.3%、初中92.1%、高中90.6%的課安排了專門體能練習(表5),通過評課觀察判斷其大部分課例的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總體較為適宜。體能練習的內容主要體現了3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結合器材的一物多用創設游戲進行體能練習;二是結合本課實際安排相關補償性體能練習;三是結合大單元學習安排相關專項體能練習。體能練習絕大多數都安排在課的基本部分的后部,而部分課采用了貫穿全課的間歇性體能練習法,總體來看體能練習呈現出內容簡單、實效的特點。
表5 2021年湖北好課堂評比活動體能課課練情況
由于“湖北好課堂展評”采用的是視頻課例評審,上報的課例一般都是教師根據自身學校學情和教學進度自選教學內容作課參評,部分指定教學內容課例也是教師基于學情和教師教學實際而確定,不同于常見的異地學生現場作課,從本次參評課例的學生所達成運動技能的學習結果來看,無論是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還是通常認為的有一定難度的結構化球類教材、體操類教材的支撐跳躍和多個技術動作的技巧組合及球類戰術等教學,對照教學設計的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特別是運動能力方面的達成和完成質量情況,以及學生學練的參與度,師生互動的配合度等總體較好(見表6)。從參評課例看,也直接反映了教師的常態教學效果和教學狀態。如,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基本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日常師生配合與參與度等。
表6 2021年“湖北好課堂展評”運動技能學習目標達成度情況
教學組織是體現課堂教學教師主導能力的關鍵。從參評課例的總體情況看,在教學組織上還存在3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還存在視頻的錄制剪輯現象。盡管明確提出了“教學視頻應展現一個自然教學班的常態和真實的教學過程,不得讓學生反復演練同樣的教學內容,不能剔除部分學生或從幾個班中挑選學生,不得進行改變實際教學過程的制作和剪輯”的要求,但從參評課例的實際情況看,仍然有部分課中可看出有明顯的剪輯痕跡,教學組織過程體現不完整。如,一節足球課的結束部分中,沒有看到教師的教學組織就突兀看到了學生的繩梯練習,而且整節課時間僅有37min,明顯可看出后面的體能練習是剪輯拼接制作的。二是還存在教學組織交代不清晰的現象。如,練習組數、人數、方式等變換沒有聽到和看到教師組織教學的清晰講解。三是還存在教學組織過于復雜和多余調隊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組織應體現簡潔實用,要減少不必要的組織調隊,對于復雜的教學組織可利用多媒體等手段更加直觀呈現,不斷提高學生學練時間和效果。
轉變課堂上孤立、靜態地進行單一技術教學,將所學的技術動作進行多種技術關聯性學練和參加形式多樣的展示或比賽,是實踐“教會、勤練、常賽”的根本途徑,也是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點之一。但從本次參評課例看,過于單一技術化教學問題仍然突出:一是在參評課例中仍有近15%的課例是單一技術課教學,其教學幾乎都是基于零起點的技術動作教學,盡管有的課也設計了游戲和比賽,但無論是講解示范、游戲和比賽始終都是單一技術動作的學、練、賽,沒有深入運動項目內在關聯性多種技術的學、練、賽;二是盡管本次參評課例的結構化教學課例得到顯著提高,但在部分結構化教學課例中的技術動作教學部分,也存在過于細化和過于分解技術動作教學的現象,甚至部分課例為了細化技術學練的體驗,花大量時間創設低效或無效練習方法的現象,沒有讓學生盡快建立和體驗完整技術概念,再發現問題并針對性突破問題和理解技術動作的運用。如,一節《跪跳起》課既創設了從高墊往低墊降低難度的完整跪跳起練習,又創設了在平墊上同伴幫助拉手的跪跳起練習,這2個練習實則都是針對部分學生不能順利完成跪跳起而設置的讓學生盡快建立跪跳起完整技術動作本體感受的練習,既重復設置,又顯得無效。從學生練習情況看,拉手幫助跪跳起實則是低效或無效練習,學生難以把握拉手時機,即使拉到了手也破壞了練習學生的動作節奏和用力方向,這些學練方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從本次“湖北好課堂展評”中發現,還存在部分課例教學主題不聚焦、內容分化現象。如,《前滾翻》一課中,無論是其教學設計還是視頻呈現的教學內容都是前滾翻,但在教學過程中剛把前滾翻教完,還沒完全教會、深入練習以及進行相關展示與評價,就轉到下一個內容武術的教學,這種雙教材、無關聯的課是不利于學生運動技能學習,更是脫離和違背了“教會、勤練、常賽”的基本思想,實屬低效的拼湊課。另外,本次“湖北好課堂展評”還存在部分課例的目標未聚焦或者說未深入到運動項目本質之中的問題,教學過程中的學、練、賽都是單一技術化的游戲和比賽,未進入到運動項目內在的結構和情境而創設以本課技術動作為中心,且融入運動項目內在技能運用、理解的學、練、賽,這種教學實則是目標單一,也是一種整體目標分化的現象,不僅不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更不利于該項運動能力的整體提高。
從本次“湖北好課堂展評”評審情況看,在教與學的把握上,部分課例仍存在極端化現象,一類仍是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如,《足球腳內側踢球》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一直在講解、示范、組織各種練習,整節課學生就是按照教師創設的學練賽練習按部就班地學練,沒有關注學生的學,沒有讓學生發現問題,以問題為引導發現怎么練習和解決問題,更沒有讓學生在復雜的運動情境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如何解決問題。這種傳授式教學不僅沒有深觸體育運動給學生的深度感悟和影響,同時也失去了其學科教學的核心價值。另一類是有的教師為了踐行現行課程標準理念,在教學中著力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甚至有的教師整節課就是利用多媒體、iPad等組織教學。如,《足球腳內側踢球》一課中,整節課利用大屏幕和視頻資源組織教學,缺少教師應有的講解示范,針對學生學練生成情況的歸納、指導與評價也不深入,這類教學看似注重了學生的學,實則脫離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一種僵化和虛化運動技能教學的現象。
運動負荷是提高學生體能和技能水平,培養課程核心素養的根本保證,也是衡量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從本次參評課例看,仍有近10%的課沒有安排專門體能練習,且部分課的運動密度、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偏低。另外在體能練習的方式方法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有的課為了體現“一物多用”而把體能練習設計為利用器材而創設的一個游戲,且游戲與所學運動技能的延伸發展,以及大單元教學專項體能關聯性不強,即使是從發展一般體能的視角來看,其對體能發展的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也不明確,這類為了器材的“一物多用”而創設的體能練習類似于傳統的雙教材、無關聯的體育課,這是需要改變的;二是有的課體能練習時間過短、方法和手段單一,很多課都是在課的結束前安排了幾個簡單的高強度的體能練習,且時間短,隨后進行拉伸放松,這類體能課課練是值得商榷的,體能練習的靶心率、體能練習安排在全課的時機和方式都是今后體育教學需要關注和改進的方面,如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將體能練習分2次分別安排在課的前中部和中后部,每次3~5min,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齡)次/min”以內,或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90%靶心率上,并結合課的學習內容安排補償性體能練習和專項體能練習,促進體能發展和運動技能學練。
盡管在“湖北好課堂展評”教研理念的引領下,全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質量整體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教學評比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為進一步引領教學改革方向,捋清教學評比中的問題,擬在今后的體育與健康優質課評價標準中設置“一票否決”的補充細則:一是非結構化教學的課“一票否決”,要求在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內容應直接呈現出“技術+技能+比賽+體能”或“技戰術+比賽+體能”等體現結構化特征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圍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確立,教學實施應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實踐“四化”教學。二是無體能練習的課“一票否決”,要求每節課都應安排適當的體能課課練。三是無關聯雙教材的課(體能課除外)“一票否決”,要求體育課應該是針對某運動技能展開的關聯性、結構化,體現“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四是設計的練習方式脫離或違背運動情境無效練習的課一票否決。要求教學應始終基于運動項目大概念、大單元下的學、練、賽、評,促進學生掌握、理解和運用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五是忽視學生學習的傳統傳授課“一票否決”,要求教學中要注重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發現怎么去練習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復雜的運動情境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六是存在明顯的錄制剪輯和教學組織不完整的課“一票否決”,要求樹立常態中的優質課的教研理念,杜絕為了優質而人為優化視頻的功利現象。
近年來,“湖北好課堂展評”通過改變為視屏課例評比的方式,要求作課教師根據學校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實際,結合場地器材設施情況,依據現行課程標準要求自主選擇結構化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參賽,突破了異地作課學情校情的困惑。從近3屆“湖北好課堂展評”的評審情況來看,各參賽課中學生的基本體能和運動技能基礎、教師的日常教學常規與風格特色、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與互動交流等在課例中體現得一目了然。常態教學中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也直接影響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定,評比中可以看出整體運動技能基礎較好、日常體育學習行為良好的參賽教師,一般會選擇有一定難度的結構化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較高,而平時運動基礎差的教師一般選擇相對簡單的甚至還是單一技術的新授課,且課的整體質量相對較差。因此,采用這種結構化運動技能教學內容的優質課評比,不僅成為了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平臺,也成為了各級各類教研部門和學校監測、引領和倒逼常態課教學質量的一種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