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帥 韓會軍
(1.河北省石家莊市東風小學,050081;2.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石崗大街小學,050061)
2021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思路與方式,實施有效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基于“教會、勤練、常賽”,以水平一籃球運動學習中實施運動教育模式為例進行實踐與思考,以期探索出更多的實施路徑。
運動技能的“教會”標志為“能運用”,也就是在實際比賽場景中能夠運用所學的運動技能達成特定的目標。運動技能要達到能運用的層次既需要充分的學習時間保障,也需要得到相應的學習性指導,同時還要在真實情境中的得到磨煉。運動教育模式以角色扮演、伙伴學習的形式進行分組學練,保障了學生在學練中能夠得到來自教師、同伴的幫助和指導;運動教育模式以比賽(運用)作為教學主線,讓學生在真實的運用情境中進行體驗性學習。運動教育模式以上的特點都有利于達成“教會”的目標。
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達成“教會”目標還需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體育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地教授知識、技能與方法。在小學階段實施運動教育模式,可以遵從“教其不會從會處開始”的原則,降低學習難度和要求,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逐漸地加以條件限制,增加難度,向規范化技術要求靠近。以籃球運球教學為例,開始學習時可以以學生個人已有經驗的任意運球方式設置比賽游戲,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當學生有了興趣后再逐漸限制運球方式,此時學生為了可以繼續參與,產生了學習內驅力,促使真正的學習發生。如,在學習籃球行進間運球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初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籃球運球比賽,逐步限制走步次數、單手運球等條件,學生的丟球次數增多,為了能在這樣的條件下獲勝,學生需要通過學習解決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明確了為什么學,有利于達到學懂、學會的目標,促進“教會”。
體育學科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不斷練習幫助學生形成身體認知。《綱要》中強調課堂教學應精講多練,保證學生的練習時間,確保學生練得主動、練得會,因此,“勤練”是學生運動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運動教育模式尊重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注重學生練習的形式與質量,該模式的運動季、角色分工、伙伴學習等特征都為“勤練”提供了可行性路徑。
“勤練”是“教會”到“常賽”的樞紐與橋梁,應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參與練習。運動教育模式以合作學習與伙伴學習為主,強調團隊配合的重要性,伙伴學習方式可以減少教師在統一組織和調動方面浪費時間,也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指導。每名學生的角色扮演應隨時可變,如,在籃球技能學習時需要選籃球技能較好的學生承擔教練角色,足球技能學習時則重新選擇足球技能較好的學生擔任教練角色,這樣既能保證小教練員的權威性,還有利于發揮小教練員的指導、幫扶作用。每組中的記錄員角色也要充分發揮好自己的職責,與教練員及組長共同觀察本組每名學生在練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小教練員課后針對每位組員存在的具體問題,同教師或其他同伴一起確定改進方法,確定不同層次組員的練習目標,從而確保每次練習的質量和效率。
在運動教育模式中,賽前季的主要任務是學練運動技能,為比賽季的比賽做準備,但賽前季的學練形式應該是多樣的,“比賽”也是練習的重要方式,但比賽形式需要根據現階段的學習需求確定,如,現階段主要練習籃球傳接球,則可以每組由教練和組長各帶領一支小隊,進行在對抗條件下連續傳接球比多的比賽練習形式,讓“比賽”這一受學生喜愛的形式貫穿于運動教育模式的各個階段。
運用運動教育模式落實“勤練”,不但要抓住課堂,同時也要抓住課外。在課外時間,組長與教練員可以組織組內成員進行自主練習。如,利用學校大課間、學校體育課后服務、課外體育活動等時間,教練員和組長事先與體育教師進行溝通,由組內器材管理員負責借取相應的器材,教練員和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按照課堂中相同的組織形式進行練習,讓學生的課外練習更加有組織性、針對性和保障性。
運動教育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幫助學生在比賽中獲得運動知識、提高運動技能、培養體育品德。“常賽”的構建與實施符合學生發展需求,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代練的方式提升學生運動能力。在設計“常賽”時需要注意根據學情把握趣味性與競爭性相協調,設計多樣、可實施的比賽形式,合理調動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
以水平一籃球比賽為例(表1),學生運動能力相對較低,無法參與正規比賽,這就需要教師變換比賽的形式,提高比賽的趣味性、降低比賽的競爭性,如,以單項比賽和小組賽的形式開展全員比賽,保證每位名學生都能體驗比賽的樂趣;通過改變規則降低比賽難度,幫助更多學生參與到比賽當中,如,規定學生在投籃時,球碰到籃網即可計1分、球碰到籃板計2分、球觸碰籃筐計3分、如果將球投進籃筐計4分;也可以對正式比賽規則進行簡化,如,允許學生走步和二次運球1次,當學生出現第二次違例時再進行判罰并告知判罰原因,以保證比賽的流暢性,讓學生能夠充分享受比賽。
表1 籃球“常賽”的形式與具體內容
此外,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比賽的隱性教育價值,而不僅是最終的比賽結果。教育學生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爭取勝利、正確面對勝負,隊友之間相互鼓勵、對手之間相互尊重,充分發揮比賽的育人功能,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