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冰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師發展中心,221116)
本教案是水平二(四年級)《低單杠與游戲》單元的第1課時,執教教師能在研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剖析教材和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遵循運動技能由淺入深的教育教學規律,設計一節可學、可仿、可鑒的器械體操課,通篇閱讀能夠切實領略其教學理念、教學追求、教學智慧及對器械體操教學的理解和感悟。
好的教案文本是一節優秀課的根基,對于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既是每一名優秀教師專業成長的見證,更是每一名優秀教師的態度、責任心、教育智慧、教學能力等素養的綜合體現。本教案圖文并茂、架構合理、層次清晰,教學設計和課時計劃2個部分的各個要素齊全,且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為有效教學提供了保障。
鮮明、清晰的教學主線能充分體現教學結構的邏輯性、層次性、遞進性、嚴謹性。本教案以“仰臥懸垂”為教學主線,聚焦重難點,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符合體育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能滿足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本節課準備活動的蛇形慢跑、韻律操及墊上活動等,將仰臥懸垂練習時會用到的身體部位各關節均進行了充分熱身,具有針對性、銜接性、輔助性、鋪墊性。基本部分的直立“不倒翁”、平躺起身、正反手握杠等誘導練習,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與實效性,增強了本體感知與身體控制力,同時又為身體挺直不屈髖、控制身體、認識正反手握杠等進行了正遷移;正手握杠直臂仰臥懸垂、直臂仰臥懸垂兩腿交換上舉、仰臥懸垂兩臂屈伸、反手握杠直臂仰臥懸垂等練習,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自主與合作、練習與考核,相得益彰;“抬轎子”游戲以賽促練、學以致用,體現了“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
首先,本節課教案的指導思想不夠全面。指導思想是一節課的核心,要基于《課標》、教材、師情、學情,細化、精準地闡述設計的理念、方法、手段及育人的內涵,凸顯對本課的獨特見解和認知。其次,教材、學情分析不夠透徹。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學情是精準確立教學重點、難點,合理設計教法、學法,規劃場地器材,培優輔差,育體育人,有效達成學練目標的關鍵。
在具體分析時,應闡明在單元中的位置及前后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教材的特征、核心、要點、價值,準確定位重難點,明晰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性別生差異,了解學生上肢、肩、背、髖等關節部位力量、靈活性強弱、易犯錯誤及改進方法等,深究細研、精心預設、落地有聲。
此外,設計思路脈絡不夠明確。設計思路是對一節課的整體構思,要關聯緊密、脈絡清晰,教學的內容、方法、手段、過程、要求、評價等要層次分明、漸進、深入、具體地闡述。
準備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應更加豐富。準備活動的關鍵是為主教材的學習鋪墊。課的開始采用蛇形跑、徒手操和專門性活動熱身,稍顯單調,沒能充分利用場地、器材。建議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巧用體操棒、體操墊、圓形場地,增加2~3種跑的形式,融入學生的呼號發聲,渲染課堂氛圍;設計2~3次搶墊游戲,再自然過渡到3人1墊的徒手操和輔助性練習,并將體操禮儀(單臂上舉示意開始、兩臂側上舉亮相結束)滲透其中,且貫穿課的始終,舉手投足間滲透著規矩、規范等育人元素,既培養了學生的正確姿態,也增強了學生對體操運動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更會促進其積極主動參與體操的學練。
基本部分的教法和要求不翔實。基本部分的關鍵是教對、學會,即:通過擲地有聲的講解、直觀形象的示范、豐富多元的方法、具體翔實的要求等策略幫助學生學會運動技能。然而本教案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要求不明晰、評價不充分,尤其是保護與幫助的缺位,使得單杠教學的安全性沒有保障。可以依次練習直立不倒翁、直立伸直手臂不倒翁、平躺、平躺垂直向上伸直手臂、平躺挺髖立腰、正手握杠直臂仰臥懸垂控3~5秒、正手握杠直臂仰臥懸垂交替舉腿(不斷增加次數)、正手握杠仰臥懸垂兩臂屈伸、反手握杠仰臥懸垂等,每一練習圍繞重難點、安全等提出具體要求、客觀評價,提醒同伴間要互相保護與幫助,旨在促進學生學會直臂、挺髖、體直的正手握杠直臂仰臥懸垂的技術動作。此外,練習密度是學生練習時間之和除以課的總時間,預計的練習密度應在一個區間范圍內,不建議以絕對的數據表述,同樣,平均心率也應是一個預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