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黃文國,顏冬潤,馮 艷
(茂名市中醫院腦病科 廣東 茂名 525000)
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治療的關鍵在于盡早開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帶。目前被證實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療方案主要是靜脈溶栓,由于靜脈溶栓具有嚴格的時間窗限制,對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支架取栓是很多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標準治療方案,并成為指南中的一級推薦治療方法,但支架取栓往往存在異位栓塞、潛在遠端栓子等不足,同時手術時間也比較長,且易出現血管移位情況。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直接抽吸技術在卒中患者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具有操作簡便、快速再通等特點,特別是Sofia 遠端通路導管具有更高的流速、更軟的頭端、更大的內腔,可能具有更好的療效。本研究對比了直接抽吸與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促進直接抽吸技術的臨床應用。
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在本院診治的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患者56 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抽吸組與取栓組,各2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的診斷標準;②經影像學檢查確認頸內動脈末端或大腦中動脈M1 ~M2 段閉塞;③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評分≥6 分;④年齡20 ~75 歲,具有本研究治療方法的指征;⑤癥狀出現至到院時間為24 h 以內;⑥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證實顱內出血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任何疾病晚期預期壽命<6 個月;④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者;⑤入院前1 個月有出血史者;⑥血糖<2.8 mmol/L 或>22.2 mmol/L 者;⑦影像學上具有占位效應的腦腫瘤者;⑧收縮壓>185 mmHg 或舒張壓>110 mmHg,且口服降壓藥物無法控制者。
所有患者經股動脈穿刺采用Seldinger 技術穿刺,置入8F 動脈鞘,常規肝素化,選用泥鰍導絲配合8F 90 cm 指引導管,必要時配合5F 多功能導管同軸輸送,將8F 指引導管置于病變側頸內動脈頸段,造影明確責任血管閉塞情況。
抽吸組給予直接接觸性抽吸治療,抽吸裝置主要用5F/6F 125 cm 的Sofia(MicroVention,國械注進20193030007)遠端通路導管。導引導管到位后,置入Sofia 遠端通路導管,然后直接將Sofia 導管推送至閉塞段,拆除Sofia導管尾端Y閥,觀察是否有回血,若無回血,提示已接觸到血栓;若有回血,提示未接觸到血栓,則繼續將Sofia 導管往閉塞段推送,直至無回血。即刻接帶卡口注射器行Sofia 導管負壓抽吸,停留約30 s 后緩慢回撤Sofia 導管。若注射器內有血液回流,停止撤管;若注射器內無血液回流,繼續將Sofia 導管撤出體外。若無法直接將Sofia 導管推送至閉塞段,可在微導絲微導管輔助下推送到位,撤出微導絲微導管,再拆除Sofia 導管尾端Y 閥,觀察是否有回血,若無回血,即刻接帶卡口注射器行負壓抽吸,停留約30 s 后緩慢回撤Sofia 導管。若注射器內有血液回流,停止撤管;若注射器內無血液回流,繼續將Sofia 導管撤出體外。將注射器內血液推在帶有紗塊濾網的容器,觀察是否有血栓。
取栓組給予支架取栓治療,取栓支架選用Solitaire AB。導引導管到位后,先在微導絲輔助下將微導管通過閉塞段,撤出微導絲,微導管造影確認遠端血管情況,再順微導管送入取栓支架,將支架置于合適位置,緩慢回撤微導管至支架完全打開,靜置5 min 左右回撤支架,觀察支架網孔是否有血栓。
記錄兩組的穿刺到再通時間、血管成功再通率及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并發癥包括顱內出血、血栓逃逸等。所有患者在術后1、7 d 進行NIHSS 評分,同時觀察與記錄患者術后90 d 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評分≤2 分的發生情況。觀察兩組患者的病死率、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率及動脈穿孔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予以統計,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了手術,抽吸組一次性再通27 例,采用支架補救1 例。取栓組一次性再通26 例,采用微導絲微導管輔助再通1例、支架鉚釘輔助再通1例。抽吸組患者的穿刺到再通時間短于取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抽吸組患者顱內出血與血栓逃逸共2 例,顯著少于取栓組的8 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抽吸組術后1、7 d 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取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抽吸組90 d mRS 評分≤2 分發生率(7.14%)低于取栓組(32.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抽吸組和取栓組的病死率分別為3.57%(1/28)、21.43%(6/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兩組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率和動脈穿孔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死亡率、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率及動脈穿孔發生率對比[n(%)]
抽吸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較取栓組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n(%)]
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為卒中的主要類型之一,對于治療的要求更高。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的應用能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但靜脈溶栓可能增加癥狀性顱內出血及系統性出血的風險,尤其在急性血管成形支架植入術后需抗血小板治療時癥狀性顱內出血比例顯著增加。當前取栓支架是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的常見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卒中幸存者的功能預后良好率,但仍有很多患者遺留中重度殘疾甚至死亡。本文結果顯示,抽吸組的穿刺到再通時間少于取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抽吸組和取栓組的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別為96.43%(27/28)、92.86%(26/28),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抽吸組患者顱內出血與血栓逃逸共2 例,顯著少于取栓組的8 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抽吸組和取栓組的病死率分別為3.57%(1/28)、21.43%(6/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兩組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率和動脈穿孔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抽吸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較取栓組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上述結果表明,直接抽吸治療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能縮短再通時間,也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可獲得患者較多的認可。從機制上分析,Sofia 導管具有很好的柔順性,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病變部位,且Sofia 導管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可有效糾正管腔狹窄,提高腦血流灌注,并能使患者能獲得更好的功能預后。
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具有起病急、癥狀重等特點,高齡、中重度卒中、發生手術或器械相關并發癥、血管開通被延誤、遠端血管栓塞以及閉塞血管開通后再閉塞等都可能與功能預后不良有關。本文結果顯示,抽吸組術后1、7 d 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取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抽吸組90 d mRS 評分≤2 分發生率(7.14%)低于支架組(32.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從機制上分析,直接抽吸技術對血管內壁損傷更小,縮短開通時間,改善預后,則其在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的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相對于支架取栓,直接抽吸治療急性前循環大動脈心源性卒中能縮短再通時間,降低血栓逃逸,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從而促進患者預后效果的改善,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