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 陳希琳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在長期研究和跟蹤的基礎上,向國務院提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建議。2021年,國務院批準了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這5個城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市場所的研究成果正式向社會推出。當前,有眾多城市對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給予高度關注,而且把它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新發展格局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意義重大。
年初以來,一系列穩主體、保供應、促消費政策出臺。在您看來,成效如何?
年初開局態勢較好。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經濟逐漸恢復向好,自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初,消費一路向好,基本上回到疫情之前的正軌上,上半年散發疫情較多影響了持續恢復的態勢,預計今年下半年能夠回到正增長軌道。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中有比較困難的地方,要客觀分析消費增速不及預期的情況。看今年的消費形勢,不能光看數據的增速情況,還要看到消費升級創新態勢不減,消費顯示出強大的潛力和動力。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是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的重要基礎。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更需要發揮消費在穩定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那么,當前穩消費的抓手有哪些?
在中央政策方面,今年年初開始出臺了一系列助企紓困、穩市場主體、穩就業政策。“保主體、穩就業、助企紓困”是更好地讓老百姓有收入,能夠更好地釋放消費,提升消費信心。消費是收入的函數,保市場主體、穩就業就是保消費。從中央政府到各個地方,穩增長措施都主要集中在“保主體、穩就業和助企紓困”方面,特別是針對服務性行業和小微企業的“助企紓困”,是當前政策的主要發力點。
在產業政策方面,結合消費者需求期盼升級的熱點帶來了一些政策支持。汽車消費方面,多地出臺了汽車專項補貼政策,一系列政策利好疊加,讓汽車消費市場出現一波“小高潮”;綠色消費方面,各方主體協同發力,推動綠色家電消費提速擴面,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讓綠色家電為綠色消費“加點電”;餐飲消費方面,餐飲市場有序復蘇,各地因地制宜,為餐飲業從業者量身定做幫扶措施,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王微
新消費對消費恢復越來越重要。下一步,應如何充分挖掘消費經濟潛力、拓展消費經濟規模?如何挖掘新的消費增長點?
進入新階段,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有以下方面因素會對消費產生比較大的影響,也是未來消費增長最主要的動力源。
第一個因素是人口結構。中國人口數量增長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現在中國人口的結構性變化非常明顯。家庭結構在分化,不同類型結構的家庭,消費需求重點不一樣,會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市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劇,但是中國的老齡化和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有所區別,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是真正的高齡的老齡化,而我國是相對低領的老齡化,60-75歲老齡人群體增長較快,帶來了旺盛的銀發經濟市場。
第二個因素是收入水平。從“十四五”甚至更長時期來看,培育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都是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到了高收入階段后,中等收入人群會對國家的消費作出重大的貢獻。按照相關測算,到2040年左右,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能占到50%,對消費的貢獻會占到70%-80%。
第三個因素是城市化持續推進。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發達國家這一數據在75%-80%,我國至少還有10%的提高空間。未來的城市化將是高質量的城市化,城市密度有所增加,城市聯系更加緊密,城市內部功能更加完善。未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和大型城市群的形成,會促使中高端消費向中心城市集聚,形成一個更大的規模市場。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消費新高地和主戰場。
第四個因素是數字經濟。數字化是中國消費創新最主要的動力來源。數字經濟能夠快速抓住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用數字化的形式反饋給生產端,形成供需匹配的快速的發現機制和形成機制。
第五個因素是雙碳目標。綠色理念會帶來很多消費產品和消費理念的轉型,在數字經濟和綠色轉型方面,中國并不落后,還有從全球跟跑向領跑轉變的可能性。中國現在既有傳統領域的轉型升級也有新領域的創新,從長期趨勢看動力很足、空間很大。
工信部等五部門日前聯合印發《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2022-2025年)》,促進消費品工業加快邁上中高端。在您看來,方案的亮點有哪些?
數字經濟為消費品的品質升級、品種創新、品牌打造插上了翅膀。數字經濟創造了一個供求互動的新機制,過去線下很多生產者根本不知道消費者的需求,“隔山賣老牛”,但是現在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搜索的時候將訴求表達清楚,很快就能為生產者知曉。數字經濟為消費品種的創新、品質的提升以及新國貨品牌的打造創造了機會,帶來的機遇是無窮的。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將不斷拓展新國貨品牌、生鮮電商、智能設備、宅生活服務、下沉市場等消費增長新空間。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全球化持續發展、全球消費市場一體化的重要產物。新階段,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意義何在?
其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全球化時代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核心功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具有豐富的消費內容、高度聚集的全球品牌、多樣化的消費方式和完善優越的消費環境,能夠吸引全球消費者的高度繁榮的消費市場,是全球消費資源的配置中心和引領全球發展的創新高地。
其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和重要推動力。在新發展格局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希望借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所具有的巨大消費動能、創新引領力,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新的助力,注入新的動能,更好地推動國民經濟循環。
其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40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城市,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是13%,但對全球消費市場的貢獻超過1/3,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6%,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巨大。
其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對接的重要樞紐。在實現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對接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揮著關鍵樞紐作用。一方面它是全球消費的制高點,另一方面也是全球資源要素匯集的樞紐。
疫情給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帶來一定沖擊。那么疫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著力點主要有哪些方面?
一是保主體。疫情要管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隨著京滬等地疫情逐步消除,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快速推進,下半年穩增長、擴消費進入關鍵時期,各項穩增長政策開始陸續出臺。在穩增長的措施中,核心就是“保主體、穩就業、助企紓困”。這對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極為重要。
二是重創新。重創新是疫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一個關鍵著力點。結合中國消費市場出現的新需求和供給創新趨勢,需要更大力度地做好促進消費創新。
首先,緊抓供給升級創新。要抓好新國貨和免稅零售發展的機會。適應消費品質升級大趨勢,通過創造新的供給,包括商品創新、渠道創新、場景創新及服務創新等,來實現引領消費和促進消費增長的作用。
其次,緊抓數字化轉型創新。一方面,更好地推動線上消費的發展。疫情以來,大量的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加快向線上遷移,線上消費占整個消費市場的比重持續提升。線上消費還在不斷地進行場景創新和業態創新,如社交電商、直播帶貨、抖音的短視頻、興趣電商的發展,均非常迅速。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賦能促進線下渠道創新發展。集貿市場、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社區小店等線下傳統業態都在加快線上化,成為線上和線下平臺互動的重要通道,成為消費最后一公里最便捷的服務設施。通過這種線上線下互動和線上賦能,出現了一些新消費熱潮。
再次,緊抓區域融合創新。在加快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促進大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互動,特別是中心城市對縣域市場的引領與互動。以縣城為核心的縣域市場,成為近年來在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和促進消費恢復過程中的一個亮點。現在縣域市場成為一些互聯網平臺、連鎖企業加快布局的方向,而且通過線上平臺和連鎖經營這類新的商業組織,實現了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下沉市場之間的互動,更好地促進了不同層次消費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進一步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向中高端發展。
最后,緊抓服務消費創新。面對恢復比較困難的服務性消費,也有很多企業在加快創新、謀求新的發展路徑。例如,疫情影響大家不能出行,周邊游、短途游、露營游等新消費和創新消費模式,開始被更多消費者關注和喜歡。特別是露營游,形成明顯的創新帶動作用,相關企業的注冊數量、露營裝備及用品網絡銷售數量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成為疫情以來人們休閑出行的新消費熱點。
三是促開放。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最重要的發展動力來自于開放。要繼續堅持對外開放,一是要推動中國的品牌走出去,來引領全球消費市場,這需要依托國貨新品牌的創造和消費品制造工業的加快升級;二是要吸引更多的外來消費者到中國來體驗、來消費;三是要繼續在國際消費品牌的吸引上加大力度,這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聚集高端消費資源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四是補短板。打造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性服務產業和產業體系。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僅要關注零售業、批發業、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性消費產業存在的短板,更要通過城市更多管理部門共同努力,一起來補充和完善與消費升級、新消費內容有關的服務性消費產業體系存在的短板。
加快打造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標志性商圈。通過規劃、基礎設施完善、商業街區保護、宣傳等方面給予支持,讓城市核心商圈和主要商業街區的發展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更好吸引來自國內外消費者和經營者進入商圈,不斷推高商圈的發展能級,使之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的核心和龍頭。
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消費環境。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密切與國內外城市的互聯互通,完善以空港、海港為樞紐的網絡化交通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城市群之間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打造中心城市和縣域城市的商業基礎設施互通,形成中心城市的消費集聚與輻射能力。
五是促改革。疫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既要針對短期的消費恢復,又要更好地運用創新政策,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為消費釋放和消費創新注入新動能。當前特別要注意利用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進行制度創新和改革探索。北京、上海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以及武漢等努力打造的區域性、特殊化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都要利用好自身的開放平臺,如自貿試驗區,進行相關的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新的消費促進機制,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促進消費性的服務業對外開放,更好地補齊產業短板。通過這些方面的改革和創新,提升城市自身消費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