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服貿所研究員 高寶華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又是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內容,還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部分,更是構建以國內經濟為主體、國內國際互促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2022年第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9.4%,消費繼續發揮經濟增長第一“主引擎”作用。但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復、企業經營困難、流通渠道不暢等因素的影響,消費的持續穩步發展仍有一定壓力。為此,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以及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緊抓六大著力點,促進消費穩步健康發展。
努力促進居民增收,讓百姓“能消費”,筑牢促消費的經濟基礎。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是居民消費增加的關鍵條件。為此,一是大力促進居民充分就業。如通過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等舉措,以就業促進帶動居民增收。二是著力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一方面增加收入分配“增量”,如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另一方面優化收入分配“存量”,如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和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等。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讓百姓“敢消費”,夯實促消費的社會基礎。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事關千家萬戶,既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也是社會關切的重大現實問題。為此,一是“?;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如以促進機會均等為核心,從標準體系建設、補齊短板、縮小區域差距、統籌城鄉制度等方面,切實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和基本文體服務。二是“優供給”,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即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重點加強住房、托育、教育、養老、醫療等供需矛盾突出領域的服務供給,為廣大百姓提供質優價適的規范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
推動消費在“恢復發展”的基礎上“擴容提質”,牢牢穩住促消費的“基本盤”。一是促進困難行業“恢復發展”。其一是固“穩”,穩住服務業困難領域中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特別是貫徹落實好紓困幫扶措施。其二是抓“保”,結合疫情防控形勢和需要,全力保障消費供給,同時做好物流保通和保暢工作。二是推動最終消費“擴容提質”。其一,促進商品消費擴容提質。重點加大保障房消費、汽車消費、家電家具家裝消費以及煙酒茶等地方特色消費等。其二,促進服務消費擴容提質。著重擴大餐飲住宿、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教育培訓托幼消費等。其三,促進新型消費擴容提質。以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衍生出來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為重點,著力推進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寵物消費,大力培育“互聯網+服務業”線上線下互動消費、商旅文體跨境融合消費、電商直播、跨境電商,積極發展云經濟、夜間經濟、小店經濟、首店經濟、首發經濟、無人經濟等。其四,促進城市消費擴容提質。以推進國際或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商旅文體消費集聚區和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為重點,“頂天立地”與“鋪天蓋地”并重,采取培育世界級商圈、構筑時尚新地標、改造提升步行街、發展智慧商圈、配置社區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等方式,促進城市全方位擴容提質。其五,促進鄉村消費擴容提質。以縣域消費為切入點,通過促進農村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優化農村生活服務供給和增強縣域文旅服務功能等方式,促進鄉村消費健康發展。其六,推進消費質量品牌建設。以產品和服務標準修訂和消費品工業“三品”工程為切入點,完善消費質量標準體系、提升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打造國內外知名消費品牌,著力提升我國消費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高寶華
推進消費設施、平臺與網絡建設,加強“通消費”力度,暢通促消費的脈絡通道。近年來,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存在“堵點”以及產業鏈供應鏈不夠暢通已成促消費的頑疾,亟待解決。為此,一是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如加強5G基站建設、消費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游景區建設和“吃住行游購娛閑情奇”的配套設施建設等。二是健全城鄉消費網絡。如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健全農村流通網絡、完善農產品市場網絡等。三是加強消費平臺建設。持續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四大展會”,持續推動跨境電商發展“擴圍”“擴容”發展,加強購物、餐飲、養老等生活類以及物流、科技、金融等生產類電商平臺健康規范發展。四是促進經濟循環各環節和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貫通發展。采取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完善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推進消費品產業鏈供應鏈的“補鏈”“延鏈”和“強鏈”等舉措,打通消費的“腸梗阻”,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大環節和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貫通。

4月18日,消費者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一家超市購物。來源:中經視覺
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助消費”力度,增強促消費的政府保障。一是加強財稅支持。統籌利用現有財政資金渠道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消費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對于上述服務業困難行業企業,要通過稅費減免、租金減免、保險費緩交等紓困措施加以扶持。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按規定給予財政補貼,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新品首發活動和首店旗艦店落戶給予財政支持。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標準,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研究進一步降低優質消費品進口關稅。二是優化金融服務。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提高信用狀況良好的中小微企業和消費者貸款可得性。強化縣域銀行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豐富農村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動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服務能力。鼓勵保險公司針對消費領域提供保險服務。三是強化用地用房保障。鼓勵經營困難的百貨店、老舊廠區等改造為新型消費載體,支持利用社區存量房產、閑置房屋等建設便民網點。探索適應鄉村旅游、民宿、戶外運動營地等小規模用地需要的供地方式,鼓勵融合集聚建設。適當延長國有物業資源租賃期限,更好滿足超市、便利店等消費場所用地用房需求。四是完善外向型消費政策。加大金融、電信、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探索放寬數字經濟新業態準入。扎實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鼓勵各業務環節探索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國際機場爭取實施外國人 144 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增設口岸免稅店。五是加強消費統計監測。強化消費統計的大數據應用,研究制定服務消費和新型消費的統計分類,完善服務消費重點領域的統計監測。六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引進一批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加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并為人才提供醫療、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服務保障。

2022年7月17日,游客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FDC時尚產業綜合體選購定制服飾面料。來源:中經視覺

7月16日,游客在北京市前門商業區選購商品。來源:新華社
優化消費環境,讓百姓“樂消費”,夯實促消費的發展環境。一是破除限制消費障礙壁壘。如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放寬皮卡車進城限制、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鼓勵各地適當放寬旅游民宿市場準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等,消除消費隱性壁壘,便利新產品市場準入,促進消費供需適配。二是加強消費領域監管。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加強跨地區、跨部門、全流程協同監管,壓實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監管責任。加大對虛假宣傳、仿冒混淆、制假售假、缺斤短兩等違法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加強價格監管,嚴厲打擊低價傾銷、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嚴格規范平臺經營者自主定價。加快消費信用體系建設,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組織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三是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如完善平臺經濟消費者權益保護規則、提高消費者維權主體意識、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全面推行消費爭議先行賠付制度、廣泛引導線下實體店積極開展無理由退貨承諾、加大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以及提升在線消費糾紛解決機制效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