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趙狄娜
,“+”,。

線上直播 當前,越來越多的文藝演出都開始擁抱“線上”。
自2020年疫情后,演唱會、歌舞劇、音樂劇、話劇等推遲和取消,已經成了演藝行業的一種常態。在疫情反復的現狀下,受到嚴重沖擊的線下演藝市場前行愈發艱難。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間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場次超過4000場,到3月底增加至9000場,占一季度專業劇場、新空間演出總場次的30%。
重重壓力之下,行業內紛紛開始自救,轉向“線上”。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寫入“線上演播”,文化和旅游部出臺文件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對“互聯網+演藝”做出專門部署……后疫情時代,數字化早已成為有效應對疫情沖擊、恢復生產、擴大消費的重要手段,傳統演出行業同樣在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新路子。
“今年以來,我們臨時取消了30多場次演出。”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總經理占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旦有疫情發生,聚集性活動就會被喊停,“臨時性取消已經成為演藝業的常態,這對于很多演出主辦方來說是最痛苦的”。
而上海原本是全國演出量最大的城市,2021年共舉辦經營性演出38366場,平均每天有超過100場商業演出。2022年3月,因疫情停擺后,上海大劇院、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均取消了多部舞劇、音樂劇。“線下演出不像其他消費品和消費市場,只要大家能夠開始流動就可以進行消費,線下活動有一個比較緩慢的恢復過程,即使解封,觀眾的疫情后遺癥還是非常大,可能不會馬上進入劇場進行觀演。”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北京的情況同樣艱難。不久前,天橋劇場演出的劇目、中央芭蕾舞團《花一樣開放》演出取消;之前就受疫情影響改期、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的話劇《無人生還》,演出再遭停滯。疫情之下的種種“不確定”,給整個行業以及從業者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與風險,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也加速了“互聯網+演藝”的進程,形成了線上演播新業態。
最近,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演出季中,經典劇目《茶館》首次實現8K錄制,高清實時直播掀起一輪新高潮,僅微信視頻號、微博、抖音三個平臺,單個直播間的觀看量便均超過百萬人次。作為北京人藝的經典作品,《茶館》還在北京時間、騰訊視頻、北京日報客戶端等更多平臺同步直播,進一步覆蓋了更多渠道與觀眾。此外,觀眾還隨著鏡頭流轉,進入了《茶館》后臺,與每位演員實時互動。
而截至5月底,國家大劇院已經完成120余場線上演出,包括音樂會、歌劇、話劇、戲曲、舞臺藝術電影等多種門類。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宮吉成介紹道,在線點擊量將近35億人次,實現了演藝、表演在線上不同空間的呈現,極大豐富了線上觀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極大推廣了高雅藝術。
在高雅之外,也有流行的火爆。有業內人士稱,近兩年在線演唱會市場持續火熱。近期連續舉辦的幾場線上演唱會,也確實昭示了這樣一種可能:人們當然能在云端徹底high起來。4月15日晚,崔健首場視頻號線上演唱會“繼續撒點野”熱血開唱,為大家呈現了一場震撼的搖滾盛宴,截至演唱會結束,共吸引了4400多萬網友熱情圍觀。雖然沒有了線下與歌迷的實時互動,崔健仍然會在每一首歌唱完的間隙與屏幕前的大家聊幾句,而彈幕的飛速刷屏讓這種特殊的互動顯得更加溫暖。“太棒了,太燃了!”當晚激動地連發多條朋友圈的網友趙錄表示,他曾經錯過了崔健的演唱會,但如今這一場線上演唱會帶給自己的感受,并不亞于自己去了現場。
類似的,還有周杰倫幾年前的兩場線下演唱會近日重新在網絡直播,吸引了眾多關注,總觀看量將近一億人次,創造了線上演唱會觀看人數的新紀錄。數字音樂平臺宣推市場副總裁陳默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線上演唱會的形式,無論是新籌辦的演唱會,還是過去經典的重映,能夠讓行業重新煥發生機。”
如今,一系列國內主要內容平臺對于線上演出愈加重視,為其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日,為期10天的抖音直播“大戲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動落下帷幕。抖音直播聯合中國文促會戲曲文化專業委員會邀請12家院團演出機構,通過抖音展播79個劇目共81場演出,累計吸引超過9067萬人次線上看大戲。把傳統戲曲搬進直播間,開啟互動與打賞,不僅為戲曲演員增加了收入、帶來新的機遇,而且開辟了戲曲傳承的新方式,也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上戲曲文化。戲迷們紛紛點贊打賞,甚至有戲迷表示:“我今年20歲,也愛看。”
此前,全程觀看了話劇《茶館》的網友芊芊也表示,“令人驚喜,非常享受!線上演出拉進了經典舞臺作品和自己的距離,降低了觀看高雅藝術的現實門檻,無論身在大江南北、處于什么環境,都可以欣賞到頂尖的藝術演出,這對于演出行業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線下一票難求的高品質演出走向線上,讓普通觀眾也能大飽眼福。”
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則從4月開始,就陸續上線了囊括“云上劇院”“云上藝術+”“云上課堂”3大板塊的“云上梅溪湖”系列活動。“為觀眾提供集云端演出、云藝術普及、線上課堂于一體的云聚梅溪湖,讓喜愛和關注高雅藝術的愛好者在云端感受藝術魅力。”占苗介紹道。
劇院、演唱會等“線上開放”的同時,從業人員們更是積極備戰,抑或是尋找更多“補充之法”。天津人藝國家一級演員劉景范說,“演員的天職就是演出。所以無論是在舞臺上演出,還是在線上演出,我們都會響應,積極去做這件事情。”不少演員都選擇了在疫情期間自我深造,即使自己未來上演的劇目目前仍是未知,也堅持練功、排練。占苗表示,“停演不停練,這是疫情期間許多演員的日常,他們希望以更好的舞臺表現與觀眾再見面。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演員開始嘗試跨出舞臺陣地,走向網絡尋求突破。”很多演員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直播、和觀眾互動,越劇演員陳譽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抖音開啟了直播,每天上午和晚上都會播一場,直播六個小時以上,擁有超過22萬的粉絲— —這在戲曲領域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量。
一切“不確定”,帶來的也并非全是壞消息。從2020年開始,疫情就讓海外劇目的引進受到限制,造成了市場的大片空白。這給優秀原創國內劇目帶來了更好的崛起時機。舞劇《只此青綠》、音樂劇《人間失格》等的火爆,都給原創劇目和本土化制作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中國人演戲給中國人看”,早已成為重點發展的方向。
當然,種種探索之路任重道遠。越來越多業內人士意識到,簡單的搬運或者是轉移陣地,會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線上觀演的需求。近日,上海大劇院聯合多方推出的《福爾摩斯探案:血色生日》就在國內率先試水線上沉浸式互動戲劇。據說為了能讓觀眾提前“入戲”,演出方特別提供了一份“指南”,從故事背景、演出特點、如何參與等列出多個事項回答觀眾關心的問題,并發起了“Dress Code(著裝建議)”,希望通過推薦觀眾穿戴偵探風格的服裝、小道具和線上虛擬背景的選擇建議,讓線上演出更有氛圍。該劇副導演湯宇澤認為,“線上演出囊括了劇場演出的共時性,又打破了空間的桎梏。”
而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表示,一些新技術的運用也正在逐漸增強人們線上觀看的體驗感。“比如XR(擴展現實)技術的應用,它可以讓線上的觀眾看到跟線下完全不一樣的舞臺。再比如360度這種自由視角的技術應用,還有云包廂的觀演模式等,一些新的模式已經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