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欣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省非遺保護中心),河北石家莊 050081]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截至2021年底,全國各地仍存在零星及范圍性疫情暴發的情況。為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全國多個旅游景區、公共場所或限制每日的接待人次或暫停對外開放,而承擔著組織開展“全民藝術普及”責任和使命的文化館則在這場疫情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文化館在黨和中央的指導下,積極推進標準化建設,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進一步明確現階段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范圍和標準,強化保障能力;優化人才隊伍建設,群文系統注入新鮮血液,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培養體系,人才隊伍更加專業化;堅持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協同推進;對接國家公共文化云,加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在文化發展穩中向好的大趨勢下,文化館事業飛速發展,但仍存在諸多不足。
文化館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省、市、縣三級文化館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市縣與落后市縣差距較大,省、市級館與縣級館建設差距較大。省級館相對市、縣級館;經濟發達地區文化館相對經濟落后地區文化館來說擁有更多的財政支持、更加完備的設施建設、更加優越的辦館條件以及更專業的人才隊伍。因此在疫情的沖擊下,市、縣級文化館更容易面臨缺乏數字資源、創作難、培訓難等問題,陷入一關門就沒事干,一關門就沒辦法的困境。
以河北省為例,河北省群眾藝術館有設施完備的虹光劇場、錄播室等。疫情期間,河北省群眾藝術館、省非遺保護中心積極策劃組織了“數字文化年福牛鬧新春”-河北省群眾文化及非遺春節網絡活動,此活動包括“激情冰雪·相約冬奧”北京冬奧會倒計時一周年京冀云上音樂會、“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等7個主題,涵蓋了音樂、舞蹈、戲曲、書法、民俗等多種藝術形式。以云劇場、云展覽、云課堂等方式呈現,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但筆者下鄉調研期間發現,某些縣、鄉文化館在疫情期間的藝術普及工作進展緩慢甚至幾乎沒有進展。即便是部分文化館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網絡活動,但仍存在宣傳力度不夠,點擊率不高,影響力不大等問題。縣、鄉文化館工作的開展一方面受限于當地的疫情防控政策。縣、市級文化館受當地文旅局管轄,疫情期間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被派出到防疫點執勤,文化館閉館,不得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則礙于人手缺乏、場地限制、資金不足,導致部分文化館在疫情期間出現抗疫作品創作不及時、數字資源更新慢、群文活動推廣少等問題。部分偏遠地區的文化驛站甚至都無人看管,逐漸流于形式。
文化館主要通過線下開辦展演、開設培訓班、舉辦藝術節等方式對人民群眾進行文化藝術傳播。信息時代改變了人民認識事物、獲取信息的手段,數字服務成為文化館實現普惠式文化服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信息化時代下,線下模式的弊端顯露無遺。人民群眾對于文化館的各項活動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且館內開辦的各項活動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及時、準確了解人民群眾最真實的喜好。雖然文化館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對接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開設慕課、云上藝術培訓、文藝欣賞等,建立了自己的網頁及公眾號,但仍面臨單邊文化輸出、文化內容與時俱進速度慢、群眾被動接受、網頁點擊率不高,用戶黏性低等問題。
除此之外,筆者還認為,文化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是沒有真正打開與群眾溝通了解的渠道。無論是線下展演展覽還是線上直播,真正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的大多是文化館周邊的群眾及從事文化事業相關的工作者。文化館受眾面單一,受眾面窄,甚至存在群眾對文化館的認知不清楚、不全面甚至一無所知的問題。文化館的普惠式文化服務一方面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如文化館的展演時間多為19:30-21:00,觀眾多為附近居民,從受眾年齡觀察,多為小學及以下的兒童、60歲以上老人。文化服務程度以群藝館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輻射程度逐漸減弱,輻射范圍小,文化服務的年齡層次出現嚴重斷層。另一方面輸出的文化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容易引起群眾的審美疲勞。
突如其來的疫情檢驗了各級文化館數字服務方面的硬件保障水平、資源儲備狀況與數字服務能力。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暴露出的不足與短板主要有:1.數字化資源不足。文化館的數字化資源主要通過拍攝錄制、買斷版權、按期租賃等三種方式獲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中,不少文化館暴露出數字化資源不足甚至老舊的問題,無法滿足新時代新境況下人民群眾的需求。2.數字化人才隊伍不足。部分文化館因人手不足,出現一人身兼兩職甚至數職的情況,缺乏專業的數字化人才,且創新發展理念不強、發展資金不夠,對數字化人才缺乏長期、專業的動態培訓,導致部分數字化人才專業技術不夠硬、思想觀念不夠新。3.數字化服務公眾的適用性不強。在形式上,文化館的數字資源與短視頻當道的快節奏時代不適應。在內容上,數字文化服務既沒有充分滿足特殊時期人民對于文化的需求,亦沒有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的文化需求。打造什么樣的數字文化內容及如何打造讓人民群眾既叫好又叫座的數字文化,是各級文化館需要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要在疫情常態化下提升文化館服務效能、提質增量就必須創新工作方法、轉變工作理念,以習近平總書記思想為指導,以“十四五”規劃為綱領,謀新局、開新篇。
整合優勢資源有利于最大程度地發揮公共文化資源的效能,通過優勢互補、互聯互通等方式盤活現有的文化資源。利用互聯網絡打破省、市、縣之間的層級壁壘,打破區域壁壘,文化館間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在整合優勢資源的過程中,各文化館要努力探尋自身的優勢所在,結合當地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優勢文化。這樣在文化館聯動的過程中,既可以達到優勢資源的整合,又可以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節約文化資源,最大程度發揮文化資源的普惠性優勢。
文化館聯動不但指省、市、縣三級文化館縱向的聯動,而且還包括縣區之間,設區市之間乃至各省、各區域之間的橫向聯動。當然,文化館更要創新思維,進行多維聯動。每個地域都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文化館要對傳統文化重視、保護和傳承。要想讓這些非遺在互聯網時代閃耀出新的光輝,文化館就必須集眾家之力,在文化傳承和傳播中進行創新與突破。文化館可與博物院、歌舞劇院等相關單位聯動,實現優勢互補,打破“各自為營”的僵局,聯合打造別具一格的文化品牌。文化館可將非遺傳承項目、節慶文化、地域文化等與博物院累積的歷史資源相結合,通過歌舞、話劇、戲曲、美術等形式,將這些文化搬上舞臺,搬入熒幕,讓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文化館的服務群眾的現狀是受眾年齡斷層,服務對象以老年、小孩為主,青年人參與度低。分析其原因,一是因為文化館舉辦的各項活動循規蹈矩,沒有跟上年輕人的“潮流”;二是因為文化館文化傳播的方式死板,只通過固定路徑吸引固定人群。
河南博物院、河南衛視因《唐宮夜宴》一夜之間火爆出圈,截至目前,微博上#唐宮夜宴#話題閱讀量已達2.6億,討論7.5萬余次。《唐宮夜宴》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已成為傳統文化時代表達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現象級IP。隨后復原古樂器演奏《清平樂》再次給予觀眾一場視聽盛宴。從《唐宮夜宴》到《紙扇書生》,從春晚開始到“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河南衛視的傳統節日晚會在各家晚會拼錢拼明星拼流量的時代用傳統文化“殺”出一條血路。
每個文化現象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契合了當下大眾的敏感點,尤其是這次河南博物院、河南衛視的出圈,正是迎合了大眾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因此文化館應創新發展理念,擴大文化陣地,發揮自身優勢,既要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創作、文化欣賞中來,提高群眾參與度,又要結合自身長處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在疫情常態化的形勢下,文化館更應積極通過互聯網平臺,利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受眾較多的新媒體平臺進行活動宣傳、直播,拓寬宣傳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并且可以對當下熱門內容進行改編和二次創作,打造既有熱度又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以大家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不斷創意策劃更多受觀眾喜歡、易于傳播的內容,可以通過強強聯合、跨界合作的方式,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打造文化館品牌,提升知名度。
互聯網絡當道的時代,催生了一個新興詞語:“網紅經濟”。網紅經濟是以年輕貌美的時尚達人為形象代表,以紅人的品位和眼光為主導,進行選款和視覺推廣,在社交媒體上聚集人氣,依托龐大的粉絲群體進行定向營銷,從而將粉絲轉化為購買力的一個過程。網紅粉絲量大,影響力強,且粉絲黏度高,而這些恰是文化館發展過程中的不足所在。因此文化館可以“網紅經濟”為借鑒,借助當下互聯網熱度,打造一批文化紅人,打造“網紅文化”。打造“網紅文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
1.廣泛發掘、扶持、培育一批優秀“網紅”人才。組織開展“網紅文化”課程培訓。圍繞傳統節慶、地方文化、非遺傳承等題材和熱門打卡等話題,開展融媒體直播和短視頻大賽。組織專家團隊、聯合主流媒體,對具有發展潛力的“網紅”和孵化團隊進行指導提升,幫助其提高策劃制作水平。對具有代表性的“網紅”優秀人才予以重點扶持。
2.在文化館場館內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標志性的場景,如文化角、文化墻等,邀請當地或附近已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紅來館內打卡拍照。網紅可通過直播、照片、視頻等方式,讓粉絲“云游”文化館。并可以將文化角、文化墻與當下熱點相連,在疫情期間可設置“抗疫”專區、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可設置黨史學習室,結合文化館現有的場地、資源,加設諸如戲曲角、書畫墻等一批獨具文化館特色的打卡景點,利用“網紅”影響力,吸引群眾前來參觀、拍照,提升文化館知名度和影響力。
通過“文化紅人”提升知名度、增強影響力后,文化館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也要壯大自己的志愿服務隊伍。志愿服務是文化館進行多元化和普惠化文化服務的重要渠道。壯大志愿服務可以有效彌補文化館人手不足的壓力。壯大志愿服務可以通過兩個渠道:一是壯大館辦文藝團隊。可以通過招聘和常態化培訓的方式,吸納一批專業性強、影響力大、創新度高的優秀人才,將文藝演出和文化指導常態化,提升基層文化活躍度;二是健全志愿者服務機制。文化館可通過發布公告、建立志愿者招募系統等方式,聯絡專家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能人等,鼓勵、動員、引導他們參與到文化志愿服務的行列中來。規范文化志愿者服務管理,明確志愿者的責任與義務,制定行之有效的群眾文化志愿者激勵機制,培育壯大群眾文化志愿服務隊伍。
2019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上映前后,某演員粉絲積極參與到歌頌祖國的行列中,自發開始樂器接龍,并在微博創建了#我和我的祖國樂器接龍#的相關話題,目前閱讀量已超2.1億,討論超38.7萬次,參與人員橫跨大江南北,海內海外,參與人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粉絲,更多群眾被這場活動吸引,參與到用才藝歌頌祖國的活動中來。除參與人數眾多外,樂器種類也十分繁多。除鋼琴、古箏等常見樂器外,更有編鐘、拇指琴、磐等。這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人民群眾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也讓我們看到人民群眾多才多藝,人民群體人才濟濟。如果文化館能將這種人才吸引到文化志愿者的隊伍當中,利用互聯網絡開展文化活動,將全國各地的文化志愿者緊密團結起來,形成互聯互通互助文化網,將進一步擴大文化館的服務范圍,更好調動群眾參與文化積極性,更好履行文化館職能。
除此之外,文化館更應吸引廣大青年志愿者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充分發揮青年志愿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文化館應該深入到高校當中,為高校學生提供正規專業的志愿服務平臺,形成長期有效的志愿服務獎勵機制,不能將文化志愿服務當成簡單降低人力成本的機制,通過頒發證書、“最美志愿者”評比、各類文化活動志愿者優先等方式,切實讓文化志愿者從中受益。
疫情中部分文化館暴露出諸多問題,疫情常態化的形式倒逼文化館加強數字化建設。在數字化建設的過程當中,各級文化館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對開展數字文化館網絡服務的認識才是關鍵。文化館應將數字化、網絡化服務常態化,而不只是成為特殊時期進行文化活動的特殊手段。完善和強化文化館數字化建設除了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之外,還要增加文化館數字資源的存量,凝練特色的數字文化資源。文化館應該建立常態化的,通過面向市場購買來擴大數字資源規模的理念和機制。這需要文化館有充足的經費支持、正確的資源建設規劃和優秀的資源管理人才。數字文化館的建設離不開前期規劃,更離不開從事數字文化服務的專業人才。文化館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應有意識地培養一批數字化人才。通過招聘和開設系統內數字化培訓班等方式,為文化館人才隊伍引入一批新鮮血液,提升從業人員素養。數字化人才和數字化建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數字化人才為數字化建設增磚添瓦,數字化建設過程對文化館業務干部的知識結構、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促進文化館專業人才知識更新、服務方式轉型。
綜上所述,在疫情常態化形式下,文化館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應以國家政策為指導,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創新發展理念,加強數字文化館建設,想民心之所想,聚民心之所向,創民心之所愛,發揚自身優勢特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以高效、專業的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
①劉珂辛.河北省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研究[J].領導之友(理論版),2017.(06)(上).
②金武剛、王瑞蕓.論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點[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8.(08).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十篇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④詞語解釋源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