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璇
(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嘉峪關 735100)
音樂美學理論可幫助鋼琴演奏者加深對鋼琴作品的認知,提高鋼琴演奏者的審美力和鑒賞力。鋼琴演奏者借助音樂美學理論又可以不斷地積累美學經驗,實現技術與藝術、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既傳承作品創作時的音樂文化特色,又結合自身理解用更豐富的表達形式詮釋和演繹作品,實現與觀眾的情感“交流和溝通”,增強鋼琴表演深意和感染力的同時彰顯個性,推動音樂藝術的發展。
音樂美學是從全方位地對音樂藝術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的理論研究。音樂美學與音樂史、美學、音樂技術、音樂賞析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音樂美學藝術的深化和發展需要從音樂史、音樂技術、音樂賞析、美學等多方面汲取營養。關于音樂美學理論知識包含但不僅限于音樂美學的概念、產生、發展歷程、分類、研究方法、美學思想等等方面的內容。美學是人們針對某種物品或者事物進行的一種審美活動。音樂美學也就是針對音樂所進行的審美。眾所周知,同樣的樂曲會因演奏樂器、演奏者、演奏方式的不同而表達出不同的氣質和質感。當然,音樂美學水平不同演奏的音樂效果也不同。在富有個性特點的美學認識和認知的基礎上演奏出來的樂曲總是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扎實的音樂專業基本功和專業素養能夠加深音樂情感的表達,使音樂富有靈魂,更具魅力。
音樂美學是美學體系的重要內容。它能夠輔助演奏者從藝術層面把握音樂的本質和音樂的表達規律。它包含音樂的表達方式、音樂表演、音樂素養、音樂創造和賞析、音樂美等等方面。音樂美學內容貫穿音樂的各項功能和特征,更是一種音樂意境的營造,對提升表演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鋼琴表演是通過音調變化來呈現音樂的情感和節奏的。觀眾也使通過鋼琴音調和音色的變化來實現與作品和演奏者“交流”的。音樂美學理論是將音樂轉化成情感的紐帶。對于音樂美的欣賞,可以通過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結構來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情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結合演奏者的完美演繹,觀眾的情感也更加飽滿。
音樂作品一定是創作者基于一定的創作背景進行創作的,凸顯的是當時的現實情況。在鋼琴演奏中,既要借助一定的演奏技能和技巧進行準確的演繹,又要注重情感的表達,讓聽眾感知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演奏,它是在訴說一個優美的故事。肯定是要基于一定的樂理知識,才能實現與創作者的“溝通和交流”,把握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和理念,又通過演奏技巧實現作品的升華和情感的完美演繹,通過節奏和旋律將現實的演奏和藝術靈魂融入一起,才能完美打造一場視聽盛宴。
一次成功的演奏一定是實現了演奏者和作曲家“個性”的高度融合和平衡。二者將自身的“情感”充分釋放出來的時候,演奏藝術的魅力也就達到了頂峰。同理,要想彰顯鋼琴表演的藝術魅力,就必須實現鋼琴作品真實與創造性的完美結合。基于此,鋼琴演奏者要對鋼琴作品進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把握鋼琴作品的基本元素,明確鋼琴作品的風格,并能夠了解鋼琴作品創作者的創作理念、情感和特點。既把握了作品的風格,又明確了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結合演奏者自身的音樂美學技能和綜合素養,實現情感和表達的交融,才能實現二者思想和表達的高度統一。比如:NikitaMagaloff演奏的《降A大調波羅乃茲》,既把握了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氣勢,又融入了自身的理解和情感,借助扎實的演奏技巧,完美呈現作品的同時更增加了該音樂作品的魅力。
音樂的表達與演奏都應該是“發于心”的。自然、自由且發乎內心的情感通過演奏技巧、演奏布局的控制和理性把握,演奏才更具生命力。比如:Arthur Rubinstein在演奏《第十三首降E大調奏鳴曲》時,既感受到了貝多芬創作《第十三首降E大調奏鳴曲》時的情感,明確了《第十三首降E大調奏鳴曲》的作品風格,又基于自己的理解在音色和旋律上做出了適當的調整和創新,使節奏更優雅、旋律更激蕩、情感表達更生動,音樂被展現的活靈活現。個性情感與音樂表達的理智結合,實現了情感和理智的平衡,也更能彰顯藝術的魅力。
音樂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樂作品能夠表達出創作者在創作之時所處的地域環境、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生活狀況等等。每一部音樂作品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對音樂作品的全面把握,還要關注到作品“背后的故事”,更深層次上了解作品的“個性”特點。借助現代化的樂器優點展現傳統音樂魅力,是符合當代人審美的。所以,在音樂學習與演奏時,要關注作品的創作背景,也要結合現代需求融入新鮮“血液”,在彰顯時代精神的同時對作品實現“二次創作”。比如:馬克西姆在演奏《革命練習曲》時,既保留了該作品所獨有的時代歷史特色,又借助電子音樂和現場樂隊創新了該音樂作品,是非常受大眾所喜歡的。
樂器和音樂技巧的掌握和應用,是將音符轉化成動聽的音樂的基本前提。要想真正地實現藝術“自由”,前提是得實現技巧的靈活應用。只有掌握音樂演奏的技巧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風格和情感。音樂演奏的表現力是演奏者音樂技巧表達的升華。將音符變成了有情感的旋律和節奏。演奏技巧和演奏者自身表現力的融合與統一,才能更準確、更富感染力的將音樂作品的情感、歷史和背景表現出來,才能更好地發揮演奏者的創造力。比如:要想更完美的演繹《莫扎特奏鳴曲》,既要有意識的借助指尖的速度和力度的合理把控,又要注重情感的滲透和傳遞,讓觀眾通過演奏更清晰的把握該作品的情感,彰顯該作品的藝術美。
基于一定的音樂美學理論知識能夠幫助鋼琴演奏者加深對于鋼琴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很顯然,不具備一定的音樂美學知識和素養的觀眾是很難真正的領會一次鋼琴表演的情感和內涵的,很多時候只是覺得鋼琴表演是一場視聽盛宴,很好,好在哪,不能清晰地表達和描述。作為鋼琴表演的演奏者也要考慮到聽眾的不同情況,同時顧及對于鋼琴的演奏不僅僅是音符、節奏和旋律的準確演繹,更應該是情感的準確表達。而這種情感是建立在對音樂作品創作者在特定環境和背景下所想表達的情感基礎上的。一次完美的演繹,既要讓聽眾實現與作曲家情感的“交流”,準確的定位作品情感內涵,又要讓觀眾欣賞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音樂作品的特點和發展。不同的音樂作品帶著不同的時代印記,同樣,也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同的影響。鋼琴演奏不僅是一場表演,更應該是一次文化的傳承。
當創作者的情感、演奏者的情感和觀眾的情感實現融合和匯集,達到高度統一的時候,也真正發揮了音樂作品的美學意義。一次鋼琴表演的效果如何受到很多感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是同一個演奏者在不同的情感狀態下也會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和效果。因為演奏者在進行作品演奏時會融入自身的情感,情感不同,情感表達也會不同。開心、愉悅、樂觀、活潑,傷心、憤怒、哀愁等等這些情感都需要通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表達出來,才能真正地給聽眾聽覺上的享受,實現與鋼琴作品的情感共鳴。
任何音樂作品從來不缺乏演奏者,缺乏的是能夠將作品的情感完完全全的詮釋給聽眾的演奏者,缺乏的是能實現與聽眾“交流”的演奏者。所以,鋼琴表演的演奏者也要提升自身的音樂美學知識和素養,通過演奏技巧的靈活運用實現與作曲者和觀眾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在現實中,有很多演奏者往往并沒有理解作品的隱含深意就盲目地通過鋼琴技巧進行演奏,不僅不能正確的表達鋼琴作品,更不能將鋼琴作品中所蘊含的深意和情感正確的傳輸給觀眾,難以實現情感上的互通和交流,鋼琴表演的效果也不言而喻。唯有基于一定的音樂美學理論,擁有一定的音樂美學基礎,才能深度剖析創作者想要通過作品表達的深意和情感,才能再次通過演奏技巧的靈活運用,實現音樂作品的打造和創新,實現與觀眾的情感交流和互動,真正的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聽覺享受。
往往鋼琴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但是,要培養一定的情感感悟能力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日常的學習和表演中,鋼琴演奏者就要有意識的剖析鋼琴作品所包含的元素、結構、風格和技巧,通過深度挖掘不斷地積累經驗,提升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比如:鋼琴演奏者在日常可以有意識的欣賞一些優秀的鋼琴家的鋼琴作品,嘗試性地從多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把握作品演奏技巧、結構和風格與創作者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對當下的音樂元素和音樂風格以及大眾的音樂審美進行分析和把握,才能逐漸的積累經驗、開拓視野,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感知力,為實現鋼琴作品的完美演繹打下堅實的基礎。
鋼琴演奏發展到如今,也凝聚了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智慧。無論是肖邦還是莫扎特、李斯特都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優秀鋼琴作品,供后來的演奏者進行賞析和借鑒。演奏者們對這些成功地優秀作品的全方位研究和分析,不僅能夠把握優秀鋼琴家的作品風格和情感表達方式還能夠提升自身美學素養。當然,鋼琴演奏家要想真正的領會鋼琴作品當中的情感,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美學素養基礎上的。
鋼琴作品自身就是一種美好的體現,對于鋼琴作品的完美演繹,傳承了美,也創造了美。不同鋼琴演奏者對于鋼琴作品不同角度的剖析和認知可以打造出不同的音樂風格,但是對于情感的傳承是不會改變的。演奏者通過音樂作品可以了解創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環境,了解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情感升華實現音樂作品的打造和創新,是自身音樂美學素養提升的表現,也更提升了自身音樂作品的音樂感染力。
被我們大眾所熟知的鋼琴藝術家不僅具有精湛的鋼琴演奏技法,還能將鋼琴技法和音樂藝術實現完美的結合。鋼琴演奏者只有具備扎實的演奏功底才能順利地將一場鋼琴演奏完成。通過對鋼琴作品結構、層次、節奏、和聲等等方面的重重分析和處理,結合自身的演奏技法,才能塑造出更具層次感、更具“活力”的鋼琴演奏。不能只重視技法而忽略了內涵,也不能只注重情感表達,不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藝術和技術也是密不可分的。藝術造詣的升華需要基于技術的日積月累。鋼琴演奏者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有助于個人藝術涵養提升。
鋼琴演奏受到很多不確定的感性因素的影響。當然也會被各種理性因素所制約。比如:演奏者基本功不扎實、表演能力差等等。融入個人情感的鋼琴作品自然帶著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融入個人情感的鋼琴演奏自然也帶著不同的個人情感,觀眾聽到的鋼琴作品會因演奏者情感融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當然,沒有一定的音樂美學基礎,也會影響觀眾對于鋼琴作品的欣賞。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一樣的鋼琴作品,因演奏者音樂美學理論的掌握程度、演奏者的情感、演奏者的演奏歐技法而有所不同。音樂美學基礎不足,美學素養有限的演奏者對于鋼琴作品的把握也往往只停留在作品本身,而音樂美學素養高的演奏者對鋼琴作品的詮釋也會更加豐富多彩。作為一個優秀的鋼琴演奏者,肯定是希望觀眾能夠聽得懂自己所表達的情緒和思想,真正地感受到鋼琴演奏的魅力。
快節奏的當今社會,人們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但不乏存在慢下來欣賞美的需求。對于鋼琴作品的演繹也不能嘩眾取寵,盲目從眾,而應該靜下心來,通過音樂作品彰顯“個性”。
我們會逐漸發現,感性因素對于音樂表演的影響要更明顯于理性因素。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感性因素的存在,才給了演奏者創作和創新的空間,才更升華了演奏者對于鋼琴音樂作品的認知,不同演奏者的情感認知不同,塑造的鋼琴演奏作品的風格各異。這些獨具“個性”的鋼琴作品演繹都是建立在演奏者自身扎實的音樂美學基礎和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領悟、感知和挖掘。一成不變,完全復制的鋼琴表演是不具備情感意義的,也是不受大眾所喜愛的。
由于地域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人文素養不同、語言文化不同,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音樂也存在著不同的魅力。在當今時代,“跨界”熱詞也在音樂領域流行。“跨界”的目的是實現多重文化的教融和平衡。通過不同的文化和音樂形式的交融實現音樂形式和演奏形式的創新。在中西方文華和音樂藝術交融和互補的過程中,不是直接“拿來”,而是借鑒、引用和創新。中西方不同的音樂審美理念的交融和互動,能夠豐富鋼琴表演的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彰顯“個性”的同時體現“共性”,更符合大眾的審美。比如:從西方的視角,用中方的文化表達形式來實現音樂的微調,使情感表達更豐滿,藝術形式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音樂美學理論在鋼琴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音樂美學理論基礎不同,演奏者的表達和觀眾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也會不同。鋼琴演奏者要認識到扎實音樂美學基本功,培養音樂美學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一定的音樂美學理論基礎和音樂美學素養實現個人情感、作品情感和演奏技術的完美統一和平衡,才能通過演奏技巧的靈活運用將音樂作品的情感完美的演繹出來。同時,演奏者也要注重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分析和經驗總結,結合自身的音樂美學素養,傳承和創新音樂文化,形成自身獨有的風格。既要實現與觀眾的情感“交流”,又要讓觀眾能聽懂,并有所遐想。優秀的鋼琴演奏作品是能夠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的,是一種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