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彬 劉 珩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天津市寶坻區 301830)
國內梳理吳世昌紅學成就的文章不少,但幾乎所有文章的重心都集中在吳先生的《紅樓夢探源》與《紅樓夢探源外編》兩部作品。如施議對《吳世昌傳略》、鄧慶佑《吳世昌和他的〈紅樓夢探源外編〉》、段啟明《略談吳世昌先生的紅學貢獻》、劉揚忠《吳世昌的治學道路及貢獻》等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談道吳世昌先生的紅學成就時,基本上都是只關注到了吳先生的《紅樓夢探源》與《紅樓夢探源外編》兩部作品,均未涉及吳世昌對霍克思英譯《紅樓夢》的指導與貢獻。本文將從歷史資料中耙梳出吳世昌與霍克思的交往來歷,以及對霍克思翻譯紅樓夢的影響與所提供的幫助,證實吳世昌對霍克思翻譯《紅樓夢》曾有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吳世昌與霍克思的師生緣分,源于吳世昌赴牛津教書之時。據鄧慶佑先生考證,抗日戰爭結束之前,吳世昌先生在重慶中央大學教授國文。抗戰后,隨著中央大學遷回南京。之后因作文批評政府而受到當局與校方的威脅。在此之際,收到牛津大學的聘書,不得已前往牛津教書。根據霍克思漢學年譜,1945年10月,霍克思回到牛津大學,從原來的古典學系轉入漢學科,成為繼戴乃迭之后牛津漢學科第二名學生。此時漢學科只有一位教師,前倫敦會士修中誠講師。“1947年修中誠退休前又促成牛津電聘中國學者吳世昌來校任教一事”。1948年1月8日,吳世昌到達牛津大學,擔任漢學科高級講師,講授中國文學史、中國散文史、中國詩及甲骨文等課程。吳世昌到達牛津以后,住處離牛津大學不遠,霍克思此時已從漢學科本科畢業,但是很快就和吳世昌熟絡起來,經常登門求學。此時的霍克斯,從學于吳世昌最多的是唐詩。霍克思曾跟隨修中誠學習先秦的經典,包括五經四書和老莊等中國典籍。而且,閱讀與背誦這些先秦諸子的典籍,幾乎構成了他學習中文的全部內容。這和傳統中國的私塾教育是一脈相承的。對于中國文學的其他內容,比如唐詩宋詞、白話文學、元明清小說戲劇等,霍克思都是一無所知。據霍克思回憶,這些先秦典籍都是特別難讀,而對中國文學的全然無知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由此可見,吳世昌與霍克思不僅有師生情誼;而且,霍克思對中國文學與詩歌的了解,很有可能是受了吳世昌老師的啟蒙。后來他在翻譯《紅樓夢》詩詞曲賦的時候能夠如此游刃有余,與吳世昌的詩歌啟蒙應該是大有關聯的。
霍克思赴北京大學留學,得到了吳世昌的引薦。1948年,霍克思自己嘗試閱讀白話文作品,如《水滸傳》與魯迅《彷徨》等,或許是因為一直閱讀背誦的都是先秦諸子的典籍,白話文的閱讀讓他有挫敗感。初次閱讀《紅樓夢》的經歷也可以印證這一點。按照霍克思的回憶,他在牛津大學時就從同學那兒聽說過《石頭記》。這個同學就是當時正在牛津大學讀研究生的裘克安。裘克安不僅給他介紹紅樓夢,告訴他這是中國第一偉大的小說,還送了他一本《石頭記》。他說自己努力嘗試讀了,但因為實在太難懂,就只勉強啃了第一回的第一頁。由此,他決心赴中國留學。他向北京大學投了多封申請信未得回復。臨行前,老師吳世昌為其取漢名霍克思,并為其向國內好友寫了多封推介信,其中有致胡適和錢鐘書的信函。拿著吳世昌老師的推薦信,霍克思在上海逗留期間,專門去拜訪了錢鐘書先生。這次拜訪,雖然為二人一生唯一一次見面,卻建立了持續一生的友誼。他對錢鐘書充滿敬仰,此后一生始終關注錢鐘書。1981年,霍克思專門給錢鐘書郵寄《石頭記》譯本第三卷,并得到錢鐘書的盛贊。錢鐘書曾在給宋淇的信中,夸獎霍克思的《石頭記》譯本,說其文筆遠在楊氏夫婦譯本之上。以錢鐘書先生的英文鑒賞水平,這樣的斷語幾乎可以視為定論。后來多種紅樓夢翻譯研究著作中,以及霍克思、楊憲益譯本在西方流行程度的懸殊,似乎都印證了這個論斷不虛。
在北大學習期間,霍克思花了大量的精力研讀《紅樓夢》。為了提高漢語口語能力,霍克思除聽課及與舍友練習外,另自請先生上門一同研讀中國的經典白話作品。兩人并排坐著,霍克思與老師輪流朗讀《紅樓夢》中的段落,然后老先生逐字逐句進行講解。如此堅持了一年多時間,霍克思跟著不懂英文的老先生通讀了《紅樓夢》多個章回,為以后的《紅樓夢》英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此外,為了幫助理解,霍克思還翻譯了部分《紅樓夢》章節,如香菱學詩、寶黛讀西廂等片段。1953年,霍克思受聘任牛津大學中文講師。此時,吳世昌已經在牛津大學教書多年,二人成為同事。共同開設中國近現代文學。從后來二人的合作來看,《紅樓夢》無疑成為二人經常探討的話題,為后來吳世昌創作第一部英文紅學著作《紅樓夢探源》與霍克思翻譯《紅樓夢》都奠定了基礎。
吳世昌認真做紅學研究,與霍克思萌生翻譯《紅樓夢》的想法,幾乎同時發生,這與二人在牛津共事、互相切磋不無關系。據吳世昌回憶,他所讀過的學校,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拿《紅樓夢》做教材。他最初讀《紅樓夢》,是初三生病在家得閑時,才把《紅樓夢》拿來作閑書消遣。他認真搞起紅樓夢研究,要到1954年,批判俞平伯紅學研究的全國性運動。國際上開始注意《紅樓夢》。巴黎、海牙聯合出版《漢學要籍綱目》的編者,邀請吳世昌為此書作提要。而且,這個時候,吳世昌指導的學生有人在研究《紅樓夢》,正好牛津大學買到一部1955年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庚辰本《石頭記》。吳世昌才開始認真做紅學。吳世昌做紅學研究的資料,除了剛才提到的1955年版的庚辰本,還有1954年俞平伯編輯出版的《脂硯齋紅樓夢輯評》,以及周汝昌1953年初版的《紅樓夢新證》、曹雪芹親友的詩文集等。到1956年,吳世昌寫完《紅樓夢探源》(以下簡稱《探源》)前三卷共計十一章內容。1958年9月至1959年6月,霍克思受邀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遠東系擔任中國文學客座講師。赴美前,霍克思幫助吳世昌校讀《紅樓夢探源》一書的前三卷,并提出了修改意見。可見吳世昌在創作《探源》一書時,必常與霍克思探討《紅樓夢》。這種探討,使得師友二人在很多層次上共享了紅學的最新成果以及紅樓夢的英譯策略。而且,據柳存仁回憶,1957年初次拜訪霍克思時,霍克思已經有翻譯《紅樓夢》的計劃。霍克思1958年繼任美國學者德效騫,成為牛津大學漢學系第六任講座教授。之后開始加大牛津大學漢學科的課程改革,改變了理雅各所創立的以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教材的傳統,將中國文學納入課程大綱,并在1961年的就職演說中全面闡述了改革方案。牛津大學漢學科幾位教師中,唯有吳世昌與霍克思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這次改革。《紅樓夢》由此納入教學大綱,并由吳世昌專門開壇講授。1961年,吳世昌以英文創作的《探源》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書梳理了新舊紅學的最新成果,而且在多方面提出創見,是第一部用英語創作、系統深入的紅學專著,在西方漢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為紅學西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吳世昌《探源》對霍克思有深刻影響。至少有兩處可見:霍克思英譯《石頭記》卷一序言以及霍克思發表在《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一輯上面的文章《西人管窺紅樓夢》。霍克思利用了三十年來最新的紅學成果。霍克思英譯本第一卷序言中,梳理了紅學的最新成果,多次提到吳世昌老師的名字,并對吳世昌《探源》中的觀點多有采納。如認為甲戌本凡例為曹雪芹弟弟棠村的序言:“作者的弟弟說,這部小說之所以頻繁地出現夢的意象,是因為作者想在書中追憶的光鮮奢華的青春歲月,在他開始創作小說的時候已經消逝的一干二凈了,以至于回首往事,那更像是夢幻一場。”接著霍克思將一般被認為是曹雪芹自序的凡例翻譯出來。這顯然是受了吳世昌的影響。吳世昌在《探源》一書《棠村小序的發現》一節中專門論證了這一點。接著在這一節的總結處吳先生說:“曹雪芹的弟弟棠村(即‘東魯孔梅溪’)曾為《紅樓夢》的‘舊’稿《風月寶鑒》寫了許多小序,可能是每回一篇。現已從四個脂本《石頭記》中發現了四十九篇。其在脂殘與脂京中者,過去被認為是作者寫或脂硯的‘總評’,現在看來是棠村小序無疑。”據鄧慶佑《吳世昌和他的紅樓夢探源》一文所言,吳世昌“系統深入地研究了甲戌本,首先對此本的命名提出了不同意見,又指出了胡適對此本的一些錯誤看法,還對此本的脂批、回前題詩的作者、關于此本卷首的‘凡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別是提出了此本中呈現有棠村小序,這是迄今為止紅學界的獨家主張。”在談道賈寶玉原型時,引用了吳世昌的觀點:“寶玉就一定是一個復合型人物,我想吳世昌是第一個指出這一點的。”。對后四十回的作者問題,部分采用了吳世昌的觀點,又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猜測:曹雪芹的手稿,被一個不識字的滿族寡婦收藏著,后來“請一位男性親戚或是家族朋友‘想想法子’;經過這人的大肆修改之后,手稿輾轉為程偉元買到手并交給高鶚加以編輯。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學者,高鶚所做的是把這新近發現的后三分之一的書稿與他所采用的前八十回的脂本統一起來。”。霍克思的猜測是曹雪芹的后四十回手稿是先被一人大肆篡改以后才流入高鶚手中,高鶚只是把這經過篡改的后四十回與前八十回編輯成百廿回本。這與吳世昌在《探源》中的觀點部分重疊,吳也認為后四十回中有部分曹雪芹原稿,如黛玉之死、抄家、元春之死等情節,但都是經過大肆篡改的,而篡改之人正是高鶚:“有些故事透露了來自曹霑原稿的跡象,它們大概是程偉元收集到的殘稿。即使是這些為數很少的遺留下來的素材,也被高鶚徹底改寫過了,只留下了一點可供我們辨認的痕跡而已。”對于《風月寶鑒》與《紅樓夢》的關系,霍與吳的觀點差不多,都認為《風月寶鑒》是更早的小說草稿,后來棄用,在《紅樓夢》中保留了部分的情節。霍克思在其英譯本第一卷序言中說:“《風月寶鑒》是雪芹和他的家人曾經考慮過的書名。從脂硯齋的批語來看,這實際上是更早的、或許也更短的、后來被曹雪芹棄之不用的小說草稿。其中的部分內容被放入現在的小說。”
關于霍克思所受《探源》的影響,在他用中文作文、發表在《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一輯上面的文章《西人管窺紅樓夢》中,也可見一斑。這篇文章中,霍克思就《紅樓夢》中丫鬟名字的英譯以及丫鬟名字的確定做了詳細的闡釋與考證。在論及這些丫鬟的名字時,霍克思參考了多種版本,其中引用脂批本的地方,霍克思一律采納的是吳世昌的說法。吳世昌在《探源》中認為胡適定名的“甲戌本”“庚辰本”有誤導性,改稱“脂殘本”與“脂京本”。霍克思在《西人管窺紅樓夢》一文中,每當提到這兩種脂批本時,都沿用吳世昌的說法。胡適所定的名稱已經普遍為大家所接受,而吳世昌的說法除了吳個人之外,很少見其他學者使用。由此更可見霍克思對吳師紅學研究成果的肯定以及在版本研究中受其影響之深。
1962年吳世昌攜家人返回中國以后,與霍克思在紅學問題上還常有切磋。1979年《紅樓夢學刊》創刊。吳世昌在創刊第1輯和第2輯上面,分別發表了四首七絕,《題〈石頭記〉人物圖七絕四首》《題〈紅樓夢人物圖七絕四首〉》。霍克思讀過這八首七絕后,用繁體漢語豎排書寫,采用和詩中最嚴格的步韻依吳世昌《題〈紅樓夢〉人物圖七絕四首》中《寶釵撲蝶》一絕的韻次與韻詞完成,全詩表達了對老師吳世昌先生紅學研究的敬仰。霍克思全詩內容如下:“讀吳世昌先生七絕《撲蝶》/學生霍克思次韻/考假詢真日月飛,皇妃本即郡王妃。石兄寶鑒光重照,踏破樓梯識暗機。”可見雖然兩地相隔,霍克思對吳世昌老師的紅學研究一直非常關注。1979年,霍克思在澳大利亞探望大女兒期間,受女婿閔福德的博士導師柳存仁先生之邀,為澳洲國立大學的學生開了三場《紅樓夢》講座。在講座上,霍克思就戚蓼生序言中的典故請教柳存仁。柳存仁與吳世昌、潘重規多次通信探討霍克思提出的問題。1994年,霍克思再見柳存仁時,還專門問及他對這一問題的新見。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窺見兩點:第一,霍克思對于紅樓夢的研究有非常的熱愛與不一般的執著,往往在一個問題上,作多年的思考與研究。第二,即便在吳世昌返回中國以后,即便霍克思有紅學問題沒有直接向吳世昌師請教,他請教的人還會請教到吳世昌那里,相當于霍克思間接受教于吳世昌了。
從在牛津做學生時接觸《紅樓夢》,到1970年正式與企鵝簽約開始《紅樓夢》全譯,霍克思研讀《紅樓夢》二十余年。這二十多年中,有將近十五年時間,恰是吳世昌先生在牛津教書的時段。霍克思從吳先生得到詩歌的啟蒙;霍克思對《紅樓夢》各種版本的熟知,在《紅樓夢英譯筆記》中的細致比對與探索,多少與校讀吳世昌《紅樓夢探源》的手稿有關。得益于霍克思的課程改革,吳世昌在牛津大學講授《紅樓夢》。在那些歲月里,在牛津大學校園里,必定常常回響著二人探討紅學的聲音。
在《紅樓夢》西漸的漫長征途里,吳世昌除了用英文創作《紅樓夢探源》首次向西方介紹最前沿的紅學成果這一貢獻之外,他在霍克思英譯《紅樓夢》這件偉大事業上的獨特貢獻同樣值得后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