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婷
(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8)
文藝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提高青少年對文藝的欣賞力和創造力,而是用優秀的文藝思想滲透到整個教育事業,以多種形式的優秀文藝作品及其內在精神培育青少年,最終借助優秀文藝作品對青少年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著中有著關于音樂教育的闡釋,且形成了非常系統的理論體系。這里柏拉圖所說的“音樂教育”并非單純指音樂教育本身,而是泛指一切文學藝術教育。柏拉圖認為,因為年輕人天真無邪,所以特別容易受到影響。要想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人才,就必須有正確的、優秀的文藝教育。避免孩子在一開始就對文藝有著錯誤理解。要想保證文藝教育的正確方向,必須從其內容和形式入手。并重點強調要保證文藝作品的內容健康,故事一定要描述有益于啟迪人內心真善美的美好事物。形式上一定要符合文藝作品的內容。總之,他的主導思想就是:文藝從內容到形式都必須是健康的、單純的、樸素的、反映積極向上的生活的,只有這樣年輕人所接受的教育才能確定是正確與優秀的。
對青少年進行文藝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他們培養為“美”的人。作為教育者應該引導青少年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由內而外達到真善美,最終達到對人進行文藝教育的目的。柏拉圖認為,對年輕人進行文藝教育還有更加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在這個學習美的過程中,年輕人不僅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還能夠培養正確的道德觀,最終促進年輕人的成長。這是因為,文藝教育有著滲入人的內心的功能,然后悄無聲息的影響人的性格和習慣。
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不僅能夠滿足個體對審美的需要,更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和價值觀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正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充滿奮斗精神的新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健康的、向上的審美觀。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走過了一百多年的路程,雖然經歷過磨難與苦痛,但是中華民族仍然走在了時代發展的前列,這也說明我們需要發展與時代相匹配的審美觀。我們所崇尚的“美”應該是德才兼備、內外兼修的自然之美而非是畸形病態的審美。在新時代下,審美主體決不能僅僅依靠感性精神進行審美,而需要一定的理性精神作為支撐,避免審美方向的偏移。除此之外,新時代審美觀一定是吸收了歷史中美好的事物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中蘊含了多少為民族復興奮斗的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將歷史與時代相結合的文藝作品,才應該成為新時代審美的一面旗幟。
青少年時期價值觀念還未趨于穩定,是個體從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的過渡期,該時期是人一生中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處于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往往無法有效辨別善惡美丑,有時容易產生審美偏差。比如早期從日本流傳過來的“偽娘”文化,到近年來效仿韓國訓練偶像的方法,這種現象的產生對青少年價值觀念的養成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適時地引導青少年進行有目的的文藝教育活動,讓青少年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學習和欣賞優秀文藝作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并能夠產生積極健康的思想,積極健康的思想能夠使青少年產生審美自信,激勵青少年以健康的心態和行動去追求美好的未來。在文藝活動中獲得的審美體驗不僅能夠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可以通過優秀文藝作品的熏陶充實自己的心靈,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進而轉化為行動,不斷促進自身發展。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當下,各種各樣的信息、圖片以及視頻充斥著青少年的視野。“飯圈”文化帶有明顯的“泛娛樂化”色彩。一方面,粉絲群體大多是青少年,經濟還未獨立卻盲目追星,將大量的金錢投入到購買與偶像有關的一系列產品上,為偶像集資甚至在選秀節目中為自己所喜愛的明星刷數據等違反社會公平的事情更是常見。另一方面,個別文藝作品被資本所裹挾逐漸流于低俗。過度的追求文藝作品帶來的經濟利益,一味地迎合受眾的喜好,忽視了文藝作品給青少年帶來的教育意義。長此以往,以市場和利益為中心來進行文藝作品的創作最終會削弱主流意識形態對青少年的影響力。針對上述情況,社會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選秀節目和娛樂公司的管控,鼓勵生產符合主流價值觀和的文藝作品,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二為方針”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文藝創作中去。思政教師也要對課堂不斷地進行創新,讓學生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日常社會生活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大會議上都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作出了重大指示,指明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勇于肩負起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以“德智體美勞”為塑造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和社會進步的關鍵一步。面對種種情況對青少年帶來的不良影響,更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優秀的文藝作品融入思政教育。
在現代化教學中多媒體等教具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它可以使課堂更加的生動活潑,也為教師節省了板書時間,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效率。在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單純地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書本知識可能會使青少年減少學習的欲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來使課堂教學內容形式更加的豐富多彩。例如,教師在思政課教學涉及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時,可以插入《中國機長》片段,片段中機長以及其他飛行人員在面對危險時臨危不懼,著實令人敬佩,用其專業素養救下了所有乘客,這些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負責任、愛人民的大國形象。教師利用該教學素材引導青少年體會這種人民生命至上的追求與職業精神,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明確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此外,我們雖生在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砥礪前行。疫情期間,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八十多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奔赴抗疫一線,被習近平總書記授予“共和國勛章”,他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偶像,值得新時代青少年學習。鐘南山院士為中國第一部抗疫題材電影《最美逆行》親筆寫了片名,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這部電影的小片段,這部電影記錄的是一群勇敢的人,為人類和民族勇敢逆行。還有許多在疫情期間涌現出來的優秀文藝作品,比如,江西南城的文藝工作者們自創的抗疫歌曲《明天花更艷》,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未來美好生活的畫面,激起了許多人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這些優秀的文藝作品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作品內容都蘊含了正確的價值導向。這些作品展現出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精神,讓青少年知道在和平年代仍然有許多為我們負重前行的偉大英雄。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將文藝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市面上讓人眼花繚亂的電子產品已經在青少年中大范圍普及,隨著各種app的功能越來越強大,青少年在享受信息技術樂趣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低頭族”。有的青少年無法控制自己在網上的沖浪時間,嚴重與社會脫節,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而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鑒于這種情況,學校應該注意到組織集體活動的重要性,加強對青少年群體進行文藝教育,讓青少年回歸到現實的集體中來。利用集體活動對青少年進行文藝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在身心得到放松愉悅的同時,汲取到文藝作品的精神內核。青少年作為集體活動中的一員,通過在集體活動中獲得認可,可以在集體活動中提升自身對文藝活動的興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可以根據教育教學環境和青少年的喜好,開展一系列的集體活動。比如學習完課堂知識后及時進行一些符合青少年特征的藝術教育活動,組織學生觀看紅色主旋律電影或者在課后和節假日組織學生參觀主旋律電影拍攝基地。在舉行紅色節日紀念晚會時,加入和主旋律電影及其有關的藝術表演。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主旋律電影中的紅色革命圣地,探訪革命老戰士。讓學生在集體氛圍中感受主旋律電影所表達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強化主旋律電影的教育功能。對青少年進行文藝教育,其最終落腳點是為了提升青少年明辨當代社會文藝思潮的能力,避免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影響,把握中國文藝自身的民族性,努力為宣傳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青少年的文藝教育要和時代產生共鳴,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強調的“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充分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讓文藝發揮最大能量。教師在將文藝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緊密結合時代背景、特點和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時代性和前沿性。文藝工作者也要將紅色資源融入文藝創作當中,堅持黨性、人民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精神寶庫。近年來,愛國題材的電影不在少數。比如,展現了祖國不同疆域風情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的“ufo”事件坐落到了我國貴州地區,讓觀眾們領略到了大山大河的美好風光;還有一個關于許多人幫助一名老教師圓夢的故事,故事設定發生在東南地區浙江,也就是當年被稱作“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地方,這樣美好的自然風貌是屬于我們中國,這種審美觀念也是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向青少年傳遞符合時代審美特征的文藝作品,有利于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對青少年的影響力。
還有許多科技片也向我們展現了時代價值,青少年群體本身對科技影片就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科技片向青少年傳遞核心價值觀。比如《流浪地球》這部帶著地球去流浪的影片,這對應著中國是一個農業民族的底色,它向我們表達了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離開故土的情感色彩,故鄉這個桑梓之地永遠是中國人民心中最難以割舍的地方,哪怕都到了外太空,同樣也沒有舍棄,從貴州梯田到江南水鄉再到浩渺星空,些電影細節中蘊含著時代價值,作為新時期的文藝工作者,就是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持“二為方針”,將先輩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融入文藝創作中去,不斷地為青少年提供文藝精品,更好地發揮文藝的寓教于樂功能。
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繼承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志氣,增強自身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將愛國之志轉化為強國之行。在結合青少年心理特點將時代性文藝作品融入青少年愛國教育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勵青少年走出校園,深入了解貼近生活的文藝作品,可以動員學生們就社會上一些熱點問題進行社會觀察和調研,引導學生們開眼看社會,激發青少年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處處體現著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和對周圍事物的看法,因此,人們應該樹立“大思政”理念,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合力,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充分將文藝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實踐中,為青少年樹立正確審美觀和價值觀做好指導,為青少年的發展開辟道路。首先,從家庭看,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關注孩子們的發展與變化,在發現孩子有愛美的表現是,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相信孩子去自由地探索身邊的美,而不是一味地制止和打壓,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觀,給予孩子正確的審美評價,讓孩子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還要傾聽他們的心聲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其次,從學校看,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思政課堂是利用文藝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思想政治教師對學生要經常性的灌輸正確的文藝觀、道德觀,向學生們講授正確的審美理論,并指導學生將理論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在確保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有正確的三觀。最后,從社會看,社會要加強對網絡上不良信息的監管,制定相關制度,為青少年創造健康的社會氛圍。文藝工作者也應該勇敢擔當時代賦予的重任,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生產更加符合藝術規律的文藝作品,利用文藝作品向青少年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另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聆聽時代的聲音”,這就要求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青少年進行文藝教育時,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以及時代現實,鼓勵青少年勇于表達自己真實的看法,引導他們通過合理科學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最后,對青少年的教育決不能僅僅局限于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國家也對青少年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藝教育更應該起到豐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作用,應引導學生展現陽光、健康、開朗的面貌。在思政政治教育中,將文藝教育內容積極引入青少年思政課堂,可以帶領青少年領會文藝作品更深刻的內涵,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文藝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