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佩 謝麗麗 王繼文 Ronald Judan
(1.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he Cordilleras, Baguio City, Benguet 2600, Philippines . 2.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35)
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底蘊的整體呈現,經中華民族歷代祖先創造與傳承,具有鮮明的獨特性與豐富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高尚的道德規范、高雅的審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并指明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標任務。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彰顯美育特點和校園文化特色,又要與學科專業教育密切結合,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傳播文化價值,強化學生素養教育,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包括文獻研究、個案調研、定性分析等,實踐參照以高職院校經管專業的《會計文化》選修課為例,從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教育現狀、《會計文化》課程開設的實踐應用、實施路徑四個方面進行剖析,探索創新模式,將文化教育與專業學科學習有機結合,建立更具生命力、更符合現實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當代全球化發展趨勢也帶來了多元文化的沖突,尤其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信息傳播加速,但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認知不了解,卻對外國的禮儀和習俗熱切追捧,這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高校是傳播優秀文化的場所,要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和堅定信念,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是其基礎和前提。本質上,只有對傳統文化有切身的體驗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從心底萌發尊重和信仰,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底蘊的整體呈現,經中華民族歷代祖先創造與傳承,具有鮮明的獨特性與豐富性,積淀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感。仁愛禮讓的優良傳統,堅韌不屈斗爭到底的革命精神等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不竭源泉。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比教育者簡單的灌輸教育更為有效和深刻。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是培養祖國建設者和文化傳承者的主要力量,應積極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并與教育工作結合起來。
美育是關于審美的教育,也是關于情感的教育和心靈的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材料,有著幾千年文明的積淀,有待充分的挖掘。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落實關于遵循美育特色的要求,必須挖掘我國深厚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全面實施教育教學,弘揚傳統美育精神,堅持美育與德育相統一。高校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注重藝術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將傳統文化與專業相融合,提高審美與人文素養。要全面加強和提高學校美育質量,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只有讓文化進入日常生活,“以文化人”注重熏陶,才能更好地“以文育人”,讓美育點亮心靈。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結合高校教育實踐,我們認識到為構建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體系,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依托與途徑。在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一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著種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課程開設及現有資源入手,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查詢,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育教學資源豐富,與專業相結合的有針對性的文化教育課程較少。通過資料查詢,我們發現高校各專業普遍都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以在線教育平臺MOOC中延安大學康華副教授主講的《中國傳統文化專題選講》為例,第一次開課截至2022年1月底,學習人數達到13,091。課程介紹了中國漢字文化、禮俗文化、姓氏文化、餐飲文化、服飾文化、民居文化、交通文化等。同時,本文第二作者一直從事推廣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課程教學主要從中國文化習俗、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符號”等方面進行課程設計。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有針對性的專業文化教育就相對少了許多。如何進一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其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是一個值得深入思索的問題。
當前傳統文化的教育形式較為單一,缺少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學習主動性不強。目前大多數高校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形方式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最為常見和容易實施的課堂教學。傳統文化課程被加入公共選修課或本專業選修課的范圍,學生自主或半自主選擇,但是這種知識傳授的簡單形式并不能吸引學生,相反,因其教學形式單調乏味而導致學生接受度并不高。其次是采取文化活動的形式,成立學生社團,舉辦傳統文化學習和宣傳活動,參與者和組織者主要是學生。但是,由于校園硬件設施和資金來源等方面的原因,這種形式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學生參與社團本身的目的就比較多元,文化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大部分高校的文化教學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或主次不清,或淺嘗輒止。有的教師認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應當把相應的內容統統納入到教學中去,但是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實現全面涵蓋的目標,必須有所選擇和取舍,抓住精髓是關鍵。另一方面,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和實踐,這也對教師的時間、精力和敬業精神提出了要求。由于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和考核體系,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產生了消極應付的做法,對傳統文化自信的推動力度越來越小,最終疲于應付,流于形式, 不能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實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根據不同學科特點,結合各學科獨特優勢和資源,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通過個案研究法調研了某高校經管類專業在此方面的具體做法。
會計崗位是每一個企業所必不可少的,它掌握著一個組織的經濟命脈。作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利用智能化系統進行會計核算、財資一體化管理、系統運維等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會計作為幾千年經久不衰的一門科學,正是因為會計人身上這種獨特的會計職業精神。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筑會計職業道德自律機制,培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會計人才,該校將《會計文化》課程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稌嬑幕氛n程是會計專業的一門選修課程,統招班學生通常開設在大學第二學期,每周2個學時。
按照2020年初教育部頒布的《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文件精神進行教材選取,確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會計文化》作為教學教材。該教材內容體系獨特,以文化為主線,強化素養教育;以育人為根本,彰顯寓教于樂;以創新為抓手,搭建課程新架構;以歷史為牽引,突出發揚歷史正能量;以引導學習為手段,建設自我學習的相關配套資源。全教材共有八章內容,分別是“文化與文化自信”“會計歷史文化”“會計工具方法文化”“會計人物文化”“會計事件文化”“會計制度文化”“會計精神文化”和“會計其他文化”。
《會計文化》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融入信仰、道德、職業素養等精神內涵。例如,在會計歷史文化這一項目中,通過大量的圖片展示、視頻資料、拓展案例讓學生了解了中國古代會計、近現代會計的發展進程,明確各歷史時期會計發展值得傳承的標志性成果,也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了會計的本質、基本職能和特點。再例如:在會計人物文化這一項目中,通過視頻資料、拓展案例學習,學生深入了解了“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少時求學的輾轉經歷,重返校園的奮斗拼搏,回國從教的心之所愿,辦學創校的戎馬一生,培養學生誠信的職業素養。
《會計文化》課程考核遵循多元化考核方式,分為兩部分內容。其中,過程性考察部分主要以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課堂互動情況、每個項目的完成情況為主,評價方式包括團隊相互評價、學習者自我評價、教師課堂活動表現記錄評價等,學習團隊經常展開激烈的討論,在思維碰撞中尋求知識體系的構建,很多學生分享了各自的觀點,鍛煉了表達能力,學生們也在不斷地學習、探討中,清晰了解到會計在人類社會進步中彰顯的智慧光環,更加堅定了在財務智能化大背景下緊跟產業升級的職業道路,立志不斷提升文化素養成為有情懷的會計人。該部分考核結果在期末總成績中的占比為40%,期末試卷考核結果占比60%,根據學??荚囍艿臅r間安排進行閉卷考試。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我們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通過個案研究法我們明確了《會計文化》課程開設的實踐應用,進一步定性分析后,提出高校經管專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如下實施路徑。
第一,與大數據與會計等經管類專業相結合,挖掘真實事件和關鍵人物背后的情感因素,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有溫度。在不少學生看來,文化課程不如專業課程那樣有利于就業,不太重視文化課程的學習。因此,如果能夠與專業課程的教學緊密結合,在實用性和適用性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就可以將文化教育無形中融入專業課程。例如,在講到《財務會計》專業課程內容時,以存貨的核算中周轉材料為例,可以引入勤儉節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包裝物不同記賬方式入手幫助學生樹立綠色消費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助力節約型社會建設。在講到《財務大數據分析》專業課程內容時,可以引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財務造假案例入手幫助學生樹立大數據思維,關注國家最新政策,更要樹立講誠信的職業道德。在講到《python在財務中應用》專業課程內容時,可以引入規矩意識,通過人機交互實現財務信息輸入、輸出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規矩,講規則,守規矩,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財務人員,使學生隱形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二,打造多層次和立體校園文化氛圍,開發多模態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校園環境的設計、風格與文化元素同樣影響著身在其中學習和生活的大學生,因此,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融入校園環境的建設。在自然環境和設施方面,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設計和飛檐樓閣營造出歷史和文化的厚重,傳統書畫的裝飾點綴體現出傳統底蘊的熏陶。在活動組織和學習拓展方面,中國戲劇、武術、詩詞等社團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體驗周、開放日和友誼賽等實踐活動。在校園媒體打造方面,應積極引入更具傳播優勢的新媒體,開發多模態傳播與教育模式,直播間、微博、短視頻等網絡平臺也可以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陣地。在此過程中,高校可依托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第三,探索課程設置新結構,加強文化課程體系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資源的一座寶庫,充分挖掘其中的精髓,引入選修課或通識課程的設置,是探索文化教育途徑過程中有益的嘗試。在文化教育實踐過程中,豐富選修和通識教育課程的種類,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細化課程設置,體現多層次的特點,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誨功能,達到文化育人的培養目標。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結合時代發展,挖掘專業特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點還有一定的差距。《會計文化》選修課的實踐探索為今后教學提供了參考意義,然而二者融合度還要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深挖和持續整合??傊咝鹘y文化教育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和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以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