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奇業 楊國光 楊麗環
(1.遂寧市自然資源規劃建設學會 四川遂寧 629000; 2.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綿陽 621010)
近年來,四川宜賓經濟發展速度達到了驚人程度,實現反超并大幅度領先德陽,直逼四川第二城市綿陽,其發展優勢在于近年來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逐步以龍頭企業為代表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為其提供根本性保障(見表1)。反觀遂寧市,雖然近幾年招商引資能力不斷突顯,但是在產業結構上卻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一是產業處于低端鏈上,沒有構建起高中低搭配的產業鏈,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在長遠發展過程中很難像綿陽、宜賓等市保持穩定高速增長;二是產業布局不聚集,在市內形成了同一產業不同區縣的同質化競爭態勢;三是對企業的引進存在“重量輕質”現象,沒有把行業龍頭企業作為聚集產業效應,而更多在于規模效應,反觀宜賓在發展新能源上就明確引領方向,引進寧德時代為行業龍頭企業發展聚集產業效應和規模效應,致力于將其打造為與五糧液并列的宜賓市兩大核心“獨角獸企業”;四是沒有保持住對遂寧龍頭企業培育支持力度,如舍得酒業原本呈正向發展態勢,然而如今卻逐步衰落甚至將總部搬離遂寧,反觀四川宜賓市、瀘州市的酒產業卻逐步壯大,形成了千億規模的酒產業園區。
表1 綿宜遂產業增長對比
在新經濟發展格局下,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對于次級城市制造業發展會越來越重視,也是培養新興產業的動力。成渝次級城市宜賓為了緊扣高端產業發展,儲備科研支撐,從省內外著力引進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8+2”大學集聚(8所引進、2所本地),截止目前在校大學生規模達8萬余人,依托這些高校的聚集為宜賓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比宜賓而言,一方面,雖然遂寧市也通過努力近年引進了四川師范大學、四川能源職業學院、四川文軒職業技術學院,但是就目前而言,遂寧的職業教育院校數量不足,無法支持建設職教中心的目標定位,無法在成渝地區中搶占職業院校集中布局在遂的政策,無法以“職業院校配套+企業引進”模式,為高端制造業落戶遂寧提供高素質制造人才支撐;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城市對于高校采取集中布局建設大學城以提升城市形象和高校聚集帶來的經濟能級提升,而遂寧在高校空間布局上缺乏統籌,采用隨意性分散布局,極大地分散了高校聚集帶來的經濟優勢。
在交通發展優勢下,需要正視的是遂寧的區域優勢逐步減弱主要表現在:一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文件中已明確遂寧建設區域交通樞紐(遂寧原為省級第二大交通樞紐)相對宜賓、瀘州、綿陽等建設省級樞紐,交通地位明顯下降;二是隨著川南城際鐵路即將開通,加上“成綿樂城際鐵路-川南城際鐵路”形成整體聯運,四川區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了軌道交通上緊密聯系的城市,而綿遂內城際鐵路還遲遲未動工,導致遂寧無法與這些城市形成軌道交通上的聯系城市;三是隨著成渝高鐵提速以及未來成渝中線形成后,將更加強化成渝兩城鐵路直達,意味通過成遂渝鐵路的人流也將隨之減少;四是在大環境下,鐵路均在力圖提速、增加班次,而遂寧的成遂渝鐵路動車時間由原來的57分鐘增加到1小時以上,這更直接影響了遂寧在成渝之間的時空距離;五是即使成萬達高鐵通車后,遂寧同樣無法通過高鐵在成渝之間進入半小時交通經濟圈,因為成萬達高鐵通成都的天府機場,并不直接到達成都主城區,而重慶方向則是通萬州,也不是直達重慶主城區;六是隨著成都都市圈的逐步推進,“中部塌陷”地區的資陽市將與成都共享發展,獲得交通、政策等優勢遠遠超過遂寧市;七是遂寧與其他成渝次級城市相比有更短的空間距離,但是到達成渝無論是班次還是時間上均沒有把成渝中心節點城市的交通地位體現出來。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提出,雖然遂寧無法與成都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建設中的其他次級城市一樣獲得同等規模的資源投入,但是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一步推進,作為主軸節點的遂寧也將相應獲得更多政策福利。就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時間看,從1000億元到1500億元的增長,遂寧需要5年,眉山需要6年,內江需要8年,自貢需要8年,說明遂寧發展勢頭快于這幾個市,并且在1000億元到1500億元用時上與綿陽、宜賓、德陽等四川第二梯隊城市相當。2016-2021年,除疫情影響外,遂寧平均增速均達到了8%以上,如果遂寧能保持7.5%-8%增速推算,遂寧從1500億元增長到2000億元,將最遲在2025年實現(見表2)。但是按照遂寧“十四五”規劃,GDP力爭達到2200億元,并且在眉山、內江、自貢之間提檔升級,如果遂寧沒有構建起高價值龍頭企業形成聚集產業效應和規模效應,則目標實現可能性較低。
表2 川內次級城市GDP增長時間對比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為了強化成渝時空聯系,必然大幅度增加重大基礎設施投入,特別是高鐵的建設,那么遂寧將成為成渝間交通方面的贏家之一。成南達萬高鐵、蘭渝高鐵兩條干線高鐵,以及綿遂內城際鐵路在遂寧交匯,遂寧的交通優勢必然得到提升,從而強化成渝節點的交通樞紐地位,也意味著遂寧的高鐵經濟時代到來。同時,從成渝高鐵節點城市內江看,目前還沒有完成將高鐵優勢轉為經濟優勢,這為遂寧爭取成渝主軸強市地位提供了時間機會。
遂寧到成渝等距128公里的區位,為遂寧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提供了位置優勢,同時隨著成都東進、重慶西進的空間拓展,為中間地帶的遂寧帶來了更多互動機會。特別是四川遂寧、重慶潼南兩地率先在遂潼過渡地帶構建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打破行政范圍限制,高效依托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把四川、重慶的優勢匯聚在這里,建設成渝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實現資源共享,從而為推動“成渝研發,遂寧配套”的產業鏈的構建提供空間載體。同時在遂寧市第八次黨代會議上,明確了發展“三都”產業(世界鋰都、東方氣都、西部水都),契合了當下新經濟發展方向,加上發展職教中心可以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術人才。
一是成渝雙城經濟圈中次級城市綿陽、宜賓在2019年GDP的大爆發,已表明精準的新經濟定位成為城市快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此遂寧要認清自己實際現狀地位,利用優勢把高端成長型產業集群作為遂寧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領域進行突破。通過這樣的目標原則,遂寧應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構建新的目標定位,即成為成渝主軸上的綠色制造經濟強市。這樣的定位可以更好地給遂寧如何實現成渝主軸經濟強市指明發展方向。二是四川明確將地區生產總值(GDP)3000億元作為省級副中心指標之一,如果成渝次級城市GDP均能達到3000億元體量,那么我國第四極、區域共同富裕區地位更加穩固。從目前增速和增量看,遂寧大概在2030年才能達到3000億元,那么遂寧經濟要想如同綿陽、宜賓等市保持高質量較快發展,必須立足高端成長型產業集群,在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優勢基礎上制定“5年GDP發展目標計劃”和“10年GDP發展目標計劃”,把GDP總量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區縣、園區,并對其實現目標考核機制,保持奮進的態勢,才能力爭提前實現GDP總量3000億元目標。
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核心的誘導因素在于產業能級的提升,而產業能級的提升又在于高產值、高利潤、高稅收的龍頭企業形成的產業聚集效應,換句話說就是遂寧只有把產業鏈中處于行業高價值的龍頭企業作為引領上,才能強化自身實力,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以上原則,遂寧的產業構建上需將自身現狀和融入成渝的優勢相結合,以“3+N”的產業引導遂寧經濟發展方向,即大力引進和培育以高價值龍頭企業支撐形成的“高等職業院校+電子制造+鋰電及新材料”三大優勢產業集群主導遂寧經濟增長,同步拓展產業方向領域,培育產業新發展方向(見表3)。有了高價值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集群,還需在區縣、園區內本著產業錯位發展的原則,學習成都經驗,加快構建不同板塊的產業功能區,實現內部協調發展,避免內部惡性競爭導致的內耗。
表3 遂寧經濟發展的主攻產業集群構建
一是建設高質量成渝創新示范區。為了實現經濟極核效益,引領遂寧高質量發展,聯動成渝,遂寧要充分依托“遂寧高新區-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重慶潼南高新區”政策和空間優勢,把遂寧的高端成長型企業集中布局在該地帶,同時著力將該區域作為高職院校集中建設區,將該走廊地帶建設為職業教育聚集、制造業聚集、人才聚集的產城融合的成渝高端制造業示范區。
二是推進綿遂潼城鎮一體化發展。遂寧要用獨特的眼光看到“成渝綿創新金三角”的政策優勢的方向點,在成渝之間,綿陽必然會成為成渝副中心城市,故遂寧既要發揮遂潼政策優勢,也要積極將綿陽納入“組團”來提高遂寧的存在感和參與區域競爭。故遂寧應充分借鑒成德資眉同城化發展模式,依托綿遂內城際鐵路+成遂渝鐵路(未來建設的蘭渝高鐵)與綿陽、潼南共同促進綿遂潼高鐵走廊城鎮一體化發展,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外的遂寧第二發展圈。
三是發揮成遂渝鐵路聯動成渝。遂寧要充分利用現有成遂渝鐵路,把遂寧作為成渝中心節點城市的交通地位展現出來,積極主動爭取遂寧到成渝之間的動車公交化運營,增加車次、縮短時間,實現渝遂、成遂“1小時交通圈”。
職業院校是遂寧發展高端制造業的支撐,是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遂寧要充分利用國家擴招職業教育的政策背景,作好“成渝研發+遂寧配套+經濟圈利用”的職業教育經濟文章,把職業教育作為遂寧經濟發展支撐。一是遂寧應盡快依托“3+N”產業發展戰略,出臺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爭取在5年內至少建設10所職業教育院校,牢牢搶奪時代先機,建成成渝職教中心;二是考慮到目前遂寧產業和高校的空間布局,為提升高校和科研支撐產業聚集發展,應依托四川師范大學(遂寧校區),將科研機構和產業研發機構向河東新區科教園集中布局,打造“科創城”,提升城市創新研發平臺,助力城市創新發展,培育新經濟;為提升遂寧高端制造業發展支撐作用,應將職業院校集中在遂寧高新區的四川職業技術學院(龍鳳校區)片區,建設“職教城”,以“雙城”建設提升城市經濟能級,實現“產、學、研、城”融合發展。
實現成渝中部“塌陷”地區的崛起關鍵是要充分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劣勢中尋找機會,把劣勢轉為發展之動力,積極主動攻關。作為中部“塌陷”地區的遂寧要主動迎難而上,用只爭朝夕的精神,以“3+N”的產業發展戰略為指導,圍繞職業教育產業、電子制造產業、鋰電產業三大經濟增長優勢產業集群,抓住政策紅利,敢想敢做、做大做強幾個特色的“獨角獸企業”,才能用“遂寧速度”實現彎道超車,建設為成渝主軸上的綠色制造經濟強市,從而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政策,實現遂寧經濟快速崛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第四級和共同富裕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