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萍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100)
胃鏡是消化內科中常見的檢查方式,能夠針對患者出現的消化類疾病進行有效檢查,主要操作是將胃鏡進入患者消化道,來觀察患病部位變化,其檢查結果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能夠為后續治療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1]。隨著近些年消化類疾病類型的增多,胃鏡檢查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得到顯著擴大,并根據患者需要,將檢查方式轉化為無痛,可以誒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醫療服務。但該檢查方式的用法屬于侵入式,在檢查期間存在諸多風險,患者受到此類風險的影響會產生大量不良情緒,從而降低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度,延緩檢查進展,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護理方式來輔助檢查[2]。舒適護理秉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不同檢查階段為患者施以針對性護理,最大化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及不適感,并引導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同時為了緩解患者在治療期間產生的各類不良情緒,舒適護理從多個方面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讓患者了解檢查目的及流程,避免出現應激反應來干擾正常檢查進展[3]。本文主要研究胃鏡檢查患者在檢查期間,加入上述護理方式對整個檢查過程產生的作用及成效,現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醫院相關部門同意進行研究后,于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醫院消化內科中挑選出100例符合研究標準且均需要接受統一胃鏡檢查的患者,遵循拋幣法的分組方式,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1:1的比例平均分組,每組能夠分到50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各項基礎信息均呈現在表一中,通過比對后發現,并無明顯差異(P>0.05)。入選標準:①患者的認知能力處于正常水平,能夠在后續量表評估中與醫護人員進行正常交流。②患者及家屬已知曉基本研究流程。排除標準:①患者自身患有其他嚴重型消化類疾病。②患者為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③患者咽喉部位有嚴重型疾病,內鏡無法順利插入。

表1 兩組患者基礎信息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正常護理,內容有:醫護人員需要在檢查前,將基本流程告知患者,讓患者及家屬作好充分心理準備,若患者表現過于緊張,可以指導患者通過調整呼吸頻率來緩解緊張。
1.2.2研究組
研究組接受舒適護理,內容為:①整體評估。醫護人員選擇相應量表對患者進行整體評估,從情緒變化至生理應激指標波動,讓醫護人員對患者有一個基礎了解,同時調查出檢查期間引發患者出現應激反應的不良因素,并予以相應策略解決。②候診護理。由于候診期間,患者數量過多,等待時間過長,很容易出現不良情緒,醫護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候診順序及時間適當干預,合理安排,避免出現糾紛。③檢查中護理。醫護人員需要協助麻醉師及醫師先對患者實施麻醉,并根據醫師指導,將患者體位作出調整,將胃鏡逐漸插入消化道中,并觀察患者身體狀況變化,同時按摩患者的相關穴道,減少不良癥狀的發生風險。④檢查后護理。檢查完畢后,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出現的淚水及嘔吐物進行處理,并將患者姿勢調整為側臥,頭部朝一側保持不動,保證患者能夠正常呼吸,并指導患者家屬如何正確陪護,告知若患者蘇醒,應臥床休息,避免不良事件出現。
1.3判定指標
①將各組患者檢查期間的不良情緒變化進行評估,評估主要從焦慮及抑郁方面展開,單項指標的評估滿分值為100分,健康標準值為50分,患者所得分值與100分的差距越小,代表該項情緒的穩定程度越高。②將各組患者檢查期間的生理應激指標波動進行評估,評估主要從心率及平均動脈壓方面展開,分別記錄患者在入院時、檢查前以及檢查中三個階段的指標波動情況。③記錄各組患者產生的不良事件,主要參與記錄的不良事件有惡心嘔吐、嗆咳、心動過緩以及躁動,統計各組發生上述不良事件的總人數,并比對統計結果。④記錄各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記錄標準:患者未出現明顯癥狀,且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程度較高,檢查順利完成,則為非常滿意;患者癥狀得到一定緩解,且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較吃力,檢查能夠完成,則為滿意;患者仍存在明顯癥狀,且無法與醫護人員形成有效配合,檢查未完成,則為不滿意。
1.4統計學分析

2.1 分析不良情緒變化
研究組患者護理過程中與醫護人員的磨合時間及情緒波動程度,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表2 分析不良情緒變化分)
2.2 分析生理應激指標波動
研究組患者的各項生理應激指標在不同時間段內的水平變化,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表3 分析生理應激指標波動
2.3 分析不良事件
記錄過程中,研究組患者在此期間出現的不良表現及存在的各類風險,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表4 分析不良事件[例/%]
2.4 分析滿意程度
結果得出,研究組對其使用的護理方式,在護理期間表現出明顯滿意的總人數,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表5 分析滿意程度[例/%]
近些年,由于人們在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及各類刺激性食物的作用下,使消化類疾病的患病風險大幅提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都具有極大危害。消化類疾病通常表現為腹部不規律疼痛,且會影響患者對飲食的攝取欲望,隨著時間不斷推移,疾病會逐漸加深對患者健康的侵害程度,嚴重阻礙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4]。基于對患者健康的考慮,醫學中對此類疾病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突破,現階段,我國醫療水平處于較發達的狀態,能夠利用胃鏡對患者的疾病進展進行觀察,經過大量臨床試驗后,此項基礎已經可以做到無痛檢查,大幅降低了檢查難度。但過程中,仍有多數患者受到侵入式檢查方式的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以及不良事件,加上對相關基礎知識了解不足,很難為醫護人員提供有效配合,所以,需要在檢查期間施以合理的護理措施進行輔助,確保檢查能夠順利完成[5]。研究中可以看出,經過相關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護理過程中與醫護人員的磨合時間及情緒波動程度,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說明舒適護理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患者情緒問題,從入院開始,對患者作出整體評估時,醫護人員會將基礎流程告知患者,患者對后續檢查有做好了充分準備,同時在此期間不斷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使患者潛移默化地適應檢查,因此未出現過多負面情緒[6]。研究組患者的各項生理應激指標在不同時間段內的水平變化,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舒適護理在入院時、檢查時以及檢查后三個階段,對患者予以不同情況的針對性護理,旨在避免患者出現應激行為,因此,各項應激指標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記錄過程中,研究組患者在此期間出現的不良表現及存在的各類風險,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舒適護理將整體護理內容細化,調查過程中出現不良事件的各類因素,并予以相應預防和控制,患者得到更好健康保障,未出現過多不良事件[7]。結果得出,研究組對其使用的護理方式,在護理期間表現出明顯滿意的總人數,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舒適護理從患者角度出發,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就醫難題,為患者提供更加完備的醫療服務,與正常護理相比,該護理方式結合了實際情況,護理流程更具針對性,因此,獲得了患者普遍認可。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能夠有效對檢查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避免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整個過程更具安全性,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