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友平
(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鎮中心衛生院 山東 煙臺 265506)
闌尾炎是普外科多發且常見的炎性疾病,成年人是主要發病群體,且多數為男性,按發病類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其發病機制在于細菌侵入闌尾引發感染性病變,臨床表現為發熱、右腹部疼痛、腹脹及嘔吐等,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闌尾炎,不及時采取治療易引發闌尾膿腫、穿孔或腹膜炎等,導致膿液侵入腹腔會造成其他臟器感染性,引發各器官功能障礙,嚴重會危及生命[2]。現階段醫療體系比較完善,針對闌尾炎臨床通常采取闌尾切除手術治療達到根治目的,傳統手術是以直接開腹充分暴露闌尾予以徹底切除,但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創傷較大,患者遭受較大痛苦,而且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預后恢復[3]。查閱資料[4]得知,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在治療闌尾炎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其優勢在于切口較小、術后恢復快,可需要醫師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術。本文主要闡述了2019年8月直至202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1例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的臨床效果,詳細匯報見以下內容。
1.1基礎資料
本文涉及到的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2019年8月終至2021年8月期間納入治療的闌尾炎患者51例,采用隨機數分組法分成兩組,應用傳統手術的患者命名為參照組,納入25例,應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的患者命名為試驗組,納入26例。試驗組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19~60歲之間,均值為(38.27±6.41)歲,女性和男性例數分別為11例和15例,病程參考值為2~58h,平均病程(32.25±5.93)h;參照組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20~61歲之間,均值為(38.47±6.35)歲,女性和男性例數分別為11例和14例,病程參考值為1~59h,平均病程(32.48±6.12)h。將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經由數據分析軟件對比后,其結果均顯示P<0.05,入組患者資料均符合對比參數。
納入標準:(1)經臨床檢查入組患者均滿足闌尾炎診斷標準且滿足手術特征;(2)患者資料真實且完整;(3)將知情同意書送至患者及家屬查閱,待確認后自愿簽字并上交至倫理委員會,批準即可實施。
排除標準:(1)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2)凝血功能異常;(3)認知障礙,意識不清,不予配合臨床治療;(4)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
1.2方法
叮囑入組患者在術前至少采取6h禁食、禁飲,提前進行術前檢查及手術準備。對參照組予以傳統手術,協助患者擺放平臥位姿勢,采用硬膜外麻醉,根據影像學檢查報告選擇合適的麥氏點位作長度約5~8cm的切口,先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在實施鈍性分離將腹橫肌和腹內斜肌剝離,切開腹膜后準確找到升結腸及盲腸,順結腸找到闌尾,先結扎闌尾根部再縫合盲腸末端,在扎線處距離0.5cm位置徹底切除闌尾,滅菌消毒后將殘余部位埋進盲腸中,反復檢查確認無誤后對腹壁進行逐層縫合,應用抗生素做抗菌處理,手術完畢。針對試驗組患者實施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術前利用影像學技術標記闌尾病變位置,取仰臥位實施硬膜外麻醉,下肢稍微抬高一些,常規消毒后在標記位置做2~3cm左右切口,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將腹橫肌以及腹內斜肌實施鈍性分離,外翻腹膜,用拉鉤牽開腹膜,觀察腹腔內是否存在滲液,若有滲液則需要用紗布或引流管將其完全吸出,然后推開小腸順結腸找到闌尾,將闌尾拉至切口處用闌尾鉗固定闌尾,采用雙重結扎法縫合系膜與闌尾血管后切除闌尾,縫合后將結腸復位,用生理鹽水清洗切口,反復檢查確認無誤后對腹壁進行逐層縫合,應用抗生素做抗菌處理,手術完畢。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切口長度。(2)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可行性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3)觀察入組患者術后產生的并發癥,包括腹腔積水、腸梗阻、切口感染等,統計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納入本文研究的所有闌尾炎患者臨床資料經由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手術指標(手術用時、出血量及切口長度)、康復指標(體溫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VAS評分等計量資料予以(均數±標準差)形式表達,應用t檢驗標準,術后產生的并發癥等計數資料予以率(%)的形式表達,應用X2檢驗標準,僅有檢測數值P<0.05時證明兩組患者之間具有顯著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研究意義。
2.1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
與參照組在手術用時、切口長度及手術出血量方面相比較時,試驗組占據明顯優勢,P<0.05,組間數值符合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2.2對比兩組預后恢復相關指標
試驗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住院總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對比參照組明顯更短,VAS評分對比參照組明顯更低,P<0.05,組間數值符合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恢復相關指標對比
2.3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試驗組術后產生的并發癥對比參照組明顯更少,P<0.05,組間數值符合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闌尾炎是常見的外科疾病,在外科接診率中占10%,是多發且常見的急腹癥,不合理飲食是主要的誘發原因,部分患者是由于腸道感染導致腹瀉繼發闌尾炎[5]。闌尾炎主要是闌尾腔內感染導致病變,初期癥狀為腹部疼痛或上腹部隱痛,患者基本無法察覺,待數小時后具有明顯的下腹部疼痛伴發體溫升高,繼而出現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6]。急性期發作會有強烈的疼痛感,不及時治療會出現穿孔、闌尾壞疽等進一步癥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闌尾炎屬于炎性病變,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易被患者忽略,嚴重會引發全身炎癥,導致腹腔各器官功能異常,且術后恢復較慢[7]。切除手術在臨床治療闌尾炎較為普遍,其手術類型較多,臨床療效存在一定差異,目前闌尾炎切除術主要以開腹切除術、腹腔鏡切除術及小切口切除術居多[8]。傳統的開腹手術是通過直接暴露盲腸末端將闌尾切除,但手術會造成較大創傷,預后恢復較慢,極易產生術后瘢痕,切口感染發生率較高,嚴重會產生切口疝導致切口愈合較慢,且伴發瘙癢及疼痛感,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影響日常生活[9]。腹腔鏡切除術是新型微創手術,其原理是從臍部置入腹腔鏡,建立氣腹確定闌尾位置后用電剪或超聲刀將其切除,該術式優勢在于對機體創傷極小,術后恢復周期短,但操作難度較大,需要主刀醫師熟練應用腹腔鏡器械并充分了解腹腔內剖結構,且作為常見外科手術費用較高,無法在基層醫院普及[10]。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是根據B超明確標記病灶部位再制定精確的手術方案,其手術切口約為2~3cm,對皮膚組織造成傷害較小,利用可吸收絲線縫合切口不會產生瘢痕且愈合較快,最主要的是對腹腔內臟器造成損傷較小,不會造成腸梗阻、腹腔積水等并發癥,能有效縮短預后恢復周期,而且治療費用較低,對患者心理及經濟負擔較小,同樣該術式需要醫師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術,且術中要注意止血預防大量出血[11]。在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操作時為了提升準確性及切除速度會合理移動患者皮膚,稍微延長切口,不會影響整體手術療效。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與參照組在手術用時、切口長度及手術出血量方面相比較時,試驗組占據明顯優勢,P<0.05,組間數值符合統計學意義;與參照組在體溫恢復時間、恢復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所用總時間方面,試驗組明顯周期更短,VAS評分對比參照組明顯更低,P<0.05,組間數值符合統計學意義。充分證明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療效更確切,術后并發癥少且疼痛程度較低,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規避風險的同時還能縮短預后恢復周期,備受患者青睞。李子良,伍烈志,胡小紅[12]研究區分50例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觀察組(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手術切口長度、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均優于參照組(傳統開腹切除術),組間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5),得出結論與本文基本一致,治療闌尾炎應用小切口切除術更具有臨床優勢,并發癥少且術后恢復較快。
總結以上觀點,針對闌尾炎患者實施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對比傳統手術療效更顯著,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縮短預后恢復周期,且安全性更高,可在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