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姚 輝
(1 山東省運動康復研究中心/檢驗科 山東 濟南 250102 2 山東省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 山東 濟南 250021)
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血常規檢驗得到了持續升級,其已逐漸成為臨床鑒別疾病的主要參考數據,因此血液檢驗結果的正確率和有效性尤為關鍵。醫療科技的迅速發展,血常規檢驗技術得到了持續優化,在疾病診治中血常規檢驗愈發重要[1]。但是因為血常規檢驗步驟比較繁瑣,檢驗人員應熟練的掌握操作程序,確保檢驗數據具有較高的正確率,在進行血常規檢驗過程中,內部和外部等多種因素會對血液樣本檢驗結果帶來影響,為了進一步確保血常規檢驗質量,需要不斷探索常見的影響血液檢驗因素,同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手段,提高血常規檢驗質量,確保檢驗結果可以準確的體現疾病情況。本次實驗研究主要分析和探討常見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因素以及預防措施,詳細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20年8月-2021年6月為本次實驗研究時間段,需求該時間段200名進行血常規檢驗病人為研究目標。病人基礎資料:男110名、女90名,年齡在20-62歲,年齡區間為(37.1±7.8)歲,病人基礎信息對比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信息可比。
1.2方法
將血常規檢驗所要用到的設備準備齊全,例如全自動細胞計數儀、專用采血管、稀釋液等,使用真空采血法,在病人靜脈處抽取4mL血液樣本,平均放置到兩支試管內,將樣本進行輕搖和顛倒操作,避免發生溶血。于病人手指采集末梢血,將樣本搖均待檢。在進行檢驗操作時嚴格按照血細胞計數儀操作流程,對樣本檢測前對設備給予校準操作,為了防止人為因素對檢驗造成誤差,由兩名專業人員操作計數儀,確保血液樣本檢驗的精準性。
1.3觀察指標
(1)記錄血液樣本放置2小時和6小時以后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中間細胞百分比改變情況。(2)檢驗靜脈血樣本和末梢血樣本中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中間細胞百分比含量。
1.4統計學方法

2.血液樣本放置不同時間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血液樣本放置6小時后白細胞明顯增加、血小板降低,同血液樣本放置2小時指標對比存在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血常規檢查結果對比表
2.2靜脈血和末梢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末梢血樣本和靜脈血液樣本對比而言,其對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中間細胞含量較高,血小板含量偏低,數據對比差異性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采血部位不同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表
目前,血常規檢驗已經成為臨床判斷病癥的主要參考信息,但是在對血液樣本檢測過程中,檢測結果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檢驗設備的精準性、檢驗人員操作規范性、血液樣本自身質量等都會對檢驗有效性和精準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檢驗環節中應對每個細節進行規范處理,促使獲取的檢驗數據具有較高的正確率[2-3]。
在對血液檢驗階段,由于血液在不同個體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動,其會受到病人年齡、采集時間、性別等因素的干擾,保證細胞形態具有良好的完整性是檢驗的基礎要求,在檢驗之前應使病人生理狀態符合相關標準,防止不良因素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4]。在血常規檢驗時,檢驗人員通常使用相應設備進行檢驗,在檢驗環節中血液樣本會受到設備參數設置的影響,因此在開展檢驗時操作人員應使用匹配的校準器材給予校準操作,校準操作應定期進行,化驗室內的檢驗設備較多,需要將血液細胞分析設備放置在穩定位置,使溫度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定時對設備給予維護,保證設備可正常運行,確保設備周邊衛生干凈無粉塵,將外部環境對血常規檢驗影響降到最低,在血液標本采集前,采集人員要對使用的器械給予消毒處理,在采集時,采集人員應精準的采集靜脈血,給高質量檢驗結果提供基礎保證[5]。血液樣本收集以后,樣本存放時間對檢驗結果影響較大,若血液樣本存放時間過長,極易發生凝血情況,所以當血液樣本采集完成后,應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檢驗,防止不同因素對檢驗結果正確率造成影響。病人自身情況也是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重要因素,例如病人在采集前服用其他藥物,可能會造成WBC RBC Hb 等數量降低,會嚴重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準確率。在對血液進行采集時,應嚴格遵循血液采集相關規定進行,給檢驗結果正確率提供保障。檢驗人員應熟練掌握檢驗規定和相關知識,并且檢驗人員應對檢驗設備的維護方式充分了解,對設備給予正確的清理和校準。血液樣本在收集以后應立即送檢和儲存,需要注意的是,對采集樣本轉運時應給予編碼,防止發生混淆的現象,同時由專門人員負責轉運,使樣本在短時間內進行檢驗,最大程度降低樣本存儲時間,確保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在血液采集前應叮囑病人保持空腹、多休息、不可劇烈運動等,防止血液成分受到影響[6]。在采集血液過程中應保持合理的采血速度,采集速度不可過快也不可采集量過多,找準采血點確保采集一次成功,防止溶血反應出現。
血常規檢驗已經被臨床大范圍使用,其檢驗數據對病人疾病診斷和治療具有關鍵性作用[7]。但是在血常規檢驗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而檢驗結果的精準性對病人疾病判斷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等均直接關聯,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血常規檢驗數據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如何確保血常規檢驗數據具有較高的精準性是臨床和大眾一直關心的問題,臨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不斷實驗研究,對影響因素給予分析和總結,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檢驗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也是非常重要的,使檢驗人員正確且充分的意識到檢驗結果精準性的重要性[8]。當血液采集完成后應及時將血液樣本放置到合理溫度的環境中保存并及時送檢,倘若血常規檢驗人數較多或者送檢人手不足時,也應在規定時間內對血液樣本完成檢驗。對特殊狀況下的血液樣本應進行有關登記。
此次實驗研究表明,采集的血液樣本放置時間不同會影響檢驗結果,當血液樣本放置6小時,白細胞明顯比存放2小時含量要高,而血小板含量偏低,證實血液樣本檢驗時間不同對檢驗結果會產生影響,所以在收集完血液樣本后應盡早送檢。本次實驗研究還表明,臨床經常使用靜脈采血和末梢采血兩種方式,本次實驗采集的靜脈血和末梢血中白細胞含量為(5.3±0.7)109/L、(6.2±0.8)109/L,紅細胞含量為分別為(4.0±0.5)1012/L、(4.3±0.6)1012/L,血小板含量分別為(214.3±20.0)109/L、(175.4±22.0)109/L,血紅蛋白分別為(13.2±1.1)g/L、(13.5±1.3)g/L,中間細胞百分比分別為(63.8±5.6)%、(66.2±4.2)%,數據顯示,采集的末梢血樣本中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中間細胞含量偏高,血小板含量偏低,證明末梢血正確性相較靜脈血而言偏低,所以在對血液樣本采集時應盡量采集病人靜脈血。
綜上所述,在血液常規檢驗過程中,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較多,因此檢驗人員應對檢驗工作給予高度重視,確保使用器械的規范性,為了更高效的保證檢驗結果的精準性,應盡量采集靜脈血并在2小時以內給予檢驗,降低血常規檢驗發生誤差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