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雪 莊緒剛
(日照市莒縣浮來山街道衛生院 山東 日照 276511)
尿常規檢驗是現代醫學診斷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一種輔助檢驗項目,這種檢驗方式主要是對患者尿液的酸堿性、顏色、尿痛定性等進行檢驗,為臨床診斷相關疾病提供參考數據,其檢驗的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尿蛋白與紅細胞,通過這些指標能夠直觀的反映出患者是否存在病癥跡象,掌握患者機體狀況[1]。傳統的尿液檢測方法是鏡檢法,這種方式能夠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腎功能損傷癥狀,但是這種檢驗方式操作較為復雜,同時要求檢測操作醫師具備專業的知識,在臨床應用上存在較大限制。隨著臨床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隨著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各種自動化的檢驗試劑和儀檢測儀器被廣泛用在尿液檢驗工作中,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常規化學法與尿液分析儀法。其中常規化學法能夠直觀的了解細胞的形態與分布情況,與顯微鏡檢驗方式相同,可以準確判斷患者病理情況。尿液分析屬于一種光學儀器,利用光學原理與呈色反應等對紅細胞進行檢測,通過Hb過氧化氫的活性釋放掌握新生態氧的特征,其操作較為簡單,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不但能夠對細胞、細菌、真菌等各種有形物質進行有效分析,還能夠降低顯微鏡手工檢驗方式出現的偶然性概率[2]。目前臨床對于常規化學法與尿分析儀的優勢與劣勢還沒有統一的定論,而本研究主要分析比較尿分析儀和常規化學法在尿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效果,以便為臨床開展尿常規檢驗工作時提供可靠的數據,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在本院進行尿常規檢驗的120例患者,筆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分成參照組與實驗組,各個組別分別有60例患者。在參照組中,男性與女性的人數分別是33例、27例,最高年齡是70歲,最低齡者是21歲,平均年齡值是(48.63±2.36)歲,12例腎結石,15例是腎盂腎炎,10例是腎小球腎炎,12例是尿路感染,剩余11例是其他。在實驗組中,男性與女性的人數分別是30例、30例,最高年齡是72例,最低齡者是20歲,平均年齡值是(48.58±2.44)歲,10例腎結石,16例是腎盂腎炎,11例是腎小球腎炎,13例是尿路感染,剩余10例是其他。所有進行尿常規檢驗的患者均了解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入選對象資料比較P>0.05,可比較。
1.2檢驗方法
1.2.1尿常規檢驗方法
采集看著新鮮尿液,將尿液送到實驗室在整檢驗工作,根據相關檢驗操作說明書記錄患者的紅細胞、白細胞、尿蛋白等情況,之后采取加熱醋酸法對站著尿蛋白實施檢測;對于紅細胞與白細胞的檢測主要是將患者的10ml尿液樣本防置在尿沉渣刻度離心管中進行離心,離心速度設置為1500r/min,離心時間是5分鐘,完成離心之后去除上清液,留管底的沉渣,抽取1滴尿沉渣防置在定量計數板上,對紅細胞與白細胞進行計數,并做好相關記錄。
1.2.2試尿分析儀測定
采集患者的新鮮尿液,將尿液送到實驗室開展檢驗工作,抽取患者的10mlml尿液樣本防置在干凈的試管中,把患者的混合均勻;混勻之后,選擇塑料軟試管承裝混合液。將尿試紙完全的侵入到尿液中之后,馬上將其取出,將保留的尿液擦拭掉,之后將尿試紙放進尿分析儀中進行檢測。
1.3判定指標
1.3.1常規化學法判定標準:根據尿沉渣鏡檢驗結果判定,如果高倍鏡的下的1/u1白細胞數目超過>20個表示是陽性,高倍鏡下單視野紅細胞的數目超過3個表示是陽性,反之則表示是陰性。
1.3.2尿分析儀檢驗判定標準:檢驗結果主要顯示為-、±、+.++、+++、++++,其中“±”表示的是陰性,其他的結果都表示是陽性。
1.4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資料實施X2檢驗,P<0.05表示數據有差異。
在參照組中,患者的紅細胞、白細胞與尿蛋白等檢驗指標的陽性檢出率分別是56.67%、56.67%、40.00%,而實驗組中,患者的紅細胞、白細胞與尿蛋白等檢驗指標的陽性檢出率分別是60.00%、53.33%、43.33%,這兩個組別各項檢驗指標的陽性檢出率相互比較沒有顯著差異性,統計學結果相比P>0.05;同時,參照組的紅細胞、白細胞與尿蛋白等檢驗指標的準確度分別是93.33%、91.67%、95.00%,而實驗組的紅細胞、白細胞與尿蛋白等檢驗指標的準確度分別是95.00%、93.33%、96.67%,這兩個組別各項檢驗指標的準確度相互對比并沒有顯著的差異性,統計學結果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種檢驗方式檢驗的陽性檢出率與準確度比較(n,%)
尿常規檢驗是臨床診斷各類疾病時使用到的一種初步檢查方式。有關研究發現,大多數腎臟疾病其早期病變都能夠通過尿常規檢測出來,通過對患者尿蛋白與尿沉渣的變化情況來掌握疾病狀況[3]。此外尿常規檢驗用于泌尿系統疾病與糖尿并早期篩查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為某些疾病進行病理演變過程分析提供相關分析數據。
近些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技術與檢驗醫學的不斷發展進步,尿常規檢驗技術也獲得了不斷發展,其質量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但如何有效提高尿常規檢驗工作的規范性與標準化,仍舊就是當前臨床醫學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既往臨床開展要常規檢驗工作時常用到的方式是沉渣鏡檢法,這種方法能夠完全在顯微鏡作用下真實與直觀地掌握患者細胞的有形成分,可以將紅細胞形態與數目等真實的表現出來,對某些疾病的診斷與鑒別提供相關診斷依據。但是臨床實踐可知,沉渣鏡檢法自身存在某些弊端,其檢測的步驟較為繁瑣,檢驗效率比較低,在檢驗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檢驗結果準確性較低。
目前,尿常規檢驗已經從傳統手工進入到半自動與全自動檢驗時代,這種檢驗方式的改革為提高尿常規檢驗結果可靠性提供了可靠的科技力量,同時也為檢驗醫學發展做出顯著貢獻,使得尿常規檢驗為醫務人員判斷患者病癥,為患者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發揮出更顯著的指導作用。當前最常用到的尿常規檢驗方式包括“常規化學法”與“尿分析儀”。其中常規化學法所具有的優勢主要是能夠對細胞形態與分布狀況進行直觀的觀察,能夠精準推斷患者具體病理狀況。尿分析儀屬于一種新型檢驗手段,其檢驗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開展檢測工作時只需要收集少量的尿量便可,且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將結果呈現出來;二是其臨床報告表現模式主要是半定量模式或者定性模式,這樣能夠為臨床上大多數疾病開展治療工作前后提供更多的參考作用;三是尿分析儀檢測過程中會具備一定的標準化與程序化特征,這時的檢測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且還可以有效避免目測誤差等問題的產生,同時同一份樣本不會產生不一樣的報告[4]。尿液分析儀主要是通過干化學試紙法開展檢驗工作,利用多聯試帶上各模塊和尿液成分產生化學反應,之后出現不同的顏色變化情況來檢測尿液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尿常規檢驗的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尿蛋白等,不同指標的尿分析儀檢驗項目及檢驗原理各不相同,其中檢測尿蛋白主要是利用指示劑誤差原理來進行檢驗,其中指示劑中包含的溴酚陰離子會結合尿液蛋白,因此產生顏色變化;尿白細胞檢測原理主要是因為白細胞中包含的中性粒細胞具備特異性酯酶,這樣能夠與檢驗試劑產生反應,并發生反應變成紫色,其顏色的深淺程度主要與中性粒細胞數量呈現出正比關系;尿紅細胞的檢驗原理主要是紅細胞內存在血紅蛋白,這些血紅蛋白具備氧化氫酶樣的活性,能夠導致過氧化物分解并釋放出新生態,后者的氧化底物鄰甲苯胺將會變化成為鄰聯甲苯胺,引起黃色→草綠色→深藍色等的顏色變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參照組中,患者的紅細胞、白細胞與尿蛋白等檢驗指標的陽性檢出率分別是56.67%、56.67%、40.00%,而實驗組中,患者的紅細胞、白細胞與尿蛋白等檢驗指標的陽性檢出率分別是60.00%、53.33%、43.33%,這兩個組別各項檢驗指標的陽性檢出率相互比較沒有顯著差異性,統計學結果相比P>0.05;同時兩種檢驗方式在檢驗上述三種指標時獲得的準確度均較高,相互對比并沒有顯著的差異性,統計學結果P>0.05??梢姟俺R幓瘜W法”與“尿分析儀”在開展尿常規檢驗工作時,兩種檢驗方式在白細胞、紅細胞、尿蛋白等指標的陽性檢出率與準確度等方面進行比較P>0.05,且兩種檢驗方式的檢驗準確度均高于90%,準確度較高。因此,臨床進行尿常規檢驗時,可以正確的選擇檢驗方式開展檢驗效果,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聯合使用常規化學法與尿分析儀,讓這兩種檢驗方式發揮各自的優勢,以便獲取更高的檢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兩種檢驗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常規化學法最大的缺點就是存在一定局限性,這種檢驗方式消耗時間較長,需要通過一系列復雜檢測步驟才能獲得檢驗結果,其檢驗操作較為繁瑣,容易在每個檢驗環節中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檢驗準確性降低。尿分析儀也存在顯著的弊端,這是因為這種檢驗方式屬于一種化學定性過篩方法,對于尿液中的淋巴細胞、球蛋白、單核細胞等中藥臨床指標無法順利的檢驗出來;在進行紅細胞(潛血)檢驗時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主要會受到肌紅蛋白尿、菌尿等的影響,導致假陽性現象出現;此外維生素C也可能導致紅細胞(潛血)假陰性現象的產生;易熱酶也容易影響尿分析儀診斷特異性,降低尿分析儀的診斷特異性[5]。此外還要注意到尿分析儀檢驗質量還受到臨床操作者的操作水平的影響,因此必須要提高操作者的操作質量,嚴求要求操作者根據相關操作說明書開展檢驗操作,如果存在操作不當情況會影響到檢驗的準確性。
綜上,在開展臨床尿常規檢驗工作的時候,要掌握常規化學法與尿分析儀所具有的優勢與弊端,根據具體情況聯合使用這兩種檢驗方式,以便產生良好的協同作用,提高尿常規檢驗的陽性檢出率與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