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師 王同單 孫曉明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鄭州 450015)
慢性胃炎病情易反復發作,造成病情遷延不愈,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易發展為胃癌[1~2]。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癥反應,并發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潰瘍等,加重患者病情。因此,針對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臨床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目前,西醫尚無治療該病的特效藥物,主要為對癥治療,雖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多存在較大副作用,長期治療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影響,且長期服用抗生素治療Hp感染易產生耐藥性。中醫認為,慢性胃炎的發病主要與飲食、脾胃虛弱、情志等因素有關,其中勞倦所傷、飲食不節是慢性胃炎發生的主要原因[3]。中藥治療可調整人體臟腑氣血,與西藥聯合治療或可提高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治療效果,如Ji W等[4]研究證實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辨治慢性胃炎患者,可以減輕患者癥狀,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提升臨床療效。本研究分析連夏芪麥湯對Hp感染慢性胃炎寒熱錯雜證患者臨床癥狀、胃腸激素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4~73歲,平均(48.50±6.38)歲;體質量指數19.2~25.1 kg/m2,平均(22.31±1.02)kg/m2;慢性胃炎病程2個月至18年,平均(4.32±1.05)年;疾病分型:萎縮性胃炎23例,淺表性胃炎27例;內鏡下分級:Ⅰ級15例,Ⅱ級27例,Ⅲ級8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5~75歲,平均(49.02±6.36)歲;體質量指數19.5~25.8 kg/m2,平均(22.44±1.13)kg/m2;慢性胃炎病程2個月至20年,平均(4.45±1.08)年;疾病分型:萎縮性胃炎21例,淺表性胃炎29例;內鏡下分級:Ⅰ級17例,Ⅱ級26例,Ⅲ級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2206798)。
1.2 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上海)》[5]中慢性胃炎診斷標準;經胃鏡檢查、14C尿素呼氣試驗及胃黏膜活組織檢查確診為Hp感染慢性胃炎。(2)中醫診斷:符合《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中寒熱錯雜證辨證標準,主癥胃脘脹滿疼痛,遇冷加重,口干或口苦;次癥納呆、嘈雜,惡心或嘔吐,腸鳴、便溏,舌淡、苔黃,脈弦細滑。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凝血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嚴重藥物過敏及肝腎功能不全;合并胃黏膜重度異型增生;合并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處于妊娠、哺乳期;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及認知障礙;有血栓病史。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含鉍劑四聯療法治療,觀察組給予常規含鉍劑四聯療法+連夏芪麥湯治療。常規治療:300 mg枸櫞酸鉍鉀片(國藥準字H10920051)、20 mg奧美拉唑鎂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10579)、0.5 g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H43021396)、0.25 g克拉霉素膠囊(國藥準字H20000116)口服,2次/d,連續治療14 d。連夏芪麥湯組方:黃芪30 g、黃連12 g、半夏9 g、麥冬10 g、干姜10 g、葛根15 g、丹參15 g、延胡索15 g、黨參15 g、黃芩10 g、枳殼12 g、甘草10 g。便溏嚴重者加石榴皮12 g、烏梅15 g;胃脘痛甚者加白芍20 g、九香蟲15 g,白芷及川楝子各12 g;胃脘脹滿重者加炒萊菔子15 g、郁金15 g、木香10 g、青皮10 g;陰虛內熱重者加生地20 g、知母15 g;氣陰兩虛重者將黨參15 g易為太子參15 g。加水煎煮,棄渣留汁400 ml,1劑/d,早晚各溫服200 ml,連續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1)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將患者中醫證候進行量化,重、中、輕度癥狀與無癥狀評分別為3分、2分、1分、0分,評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中醫證候包括胃脘痞滿、胃隱痛或脹痛、胃中嘈雜、神疲乏力、便溏、納呆等。(2)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采集4 ml空腹靜脈血,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漿胃泌素(Gastrin,GAS)、P物質(Substance P,SP)、胃動素(Motilin,MTL)水平。(3)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采集4 ml空腹靜脈血,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ctor-alpha,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4)兩組Hp陽性率對比。治療14 d后,經內鏡檢查確診且14C或13C呼氣試驗陽性提示Hp感染,記錄兩組Hp陽性率。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以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4 d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50 50 131.930 111.190 0.000 0.000 t P 16.59±0.63 16.57±0.48 0.179 0.859 4.57±0.29 6.45±0.40 26.907 0.000
2.2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兩組GAS、SP、MTL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pg/L,±s)

表2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對比(p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GAS SP MTL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 P治療14 d后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 P 128.35±15.24 128.46±15.31 0.036 0.971 146.53±17.74*138.20±16.63*2.242 0.017 111.85±12.52 111.91±12.49 0.024 0.981 127.89±14.52*121.15±13.44*2.409 0.018 211.53±38.46 212.05±38.33 0.068 0.946 408.34±54.29*349.63±48.36*5.710 0.000
2.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TNF-α、IL-6、hs-CR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兩組TNF-α、IL-6、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hs-CRP(mg/L)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TNF-α(ng/L)IL-6(ng/L)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 P治療14 d后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 P 18.46±2.59 18.97±2.48 1.006 0.317 10.33±2.02*14.05±2.16*8.895 0.000 40.46±5.79 39.84±5.53 0.548 0.585 14.98±2.14*16.10±2.89*2.202 0.030 24.66±3.74 24.97±3.02 0.456 0.649 11.75±1.98*13.02±2.13*3.088 0.003
2.4 兩組Hp陽性率對比治療14 d后,觀察組Hp陽性率10.00%(5/50),與對照組的18.00%(9/5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29,P=0.249)。
中醫學認為,慢性胃炎屬“胃脘痛、痞滿”范疇,多由于脾胃虛弱,加之外感六淫、起居失宜、飲食不節等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氣虛日久則虛寒內生,食積蓄久則化熱灼傷胃陰,虛寒濕熱并存以致寒熱錯雜,誘發腹脹、便溏、胃脘疼痛等[8~10]。因此,治療Hp感染慢性胃炎寒熱錯雜證應遵循辛開苦降、益氣養陰、生津潤燥、升清降濁的治療原則[11]。
西醫臨床治療Hp感染慢性胃炎多應用抗菌藥等抑殺Hp,但長期用藥患者易產生耐藥性,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影響治療效果[12]。常規西藥雖然可以通過結合促胃動力藥物,如奧美拉唑來增強慢性胃炎患者的腸胃功能,但仍難以改善患者脾胃虛弱的問題,患者經治療后仍可能出現癥狀持續發作的現象或疾病依然反復發作[11]。連夏芪麥湯由黃芪、黃連、半夏、麥冬、干姜、葛根、丹參、延胡索、黨參、黃芩、枳殼、甘草等中藥組成,具有調理脾胃氣機、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等功效。方中黃芪是主藥,性微溫,可泄熱開痞、益氣升陽、補益脾腎;黃連可清熱解毒、辛涼解表;半夏可辛開苦降、燥濕化痰、調和脾胃;麥冬可養陰生津;干姜可燥濕消痰、溫中散寒;葛根具補中益氣、解熱生津之效;丹參能補血益氣;延胡索具理氣活血、消積導滯之功;黨參可補中益氣、益胃生津;黃芩能瀉火解毒、鎮靜安神;枳殼可活血利氣;甘草能清熱解毒、補脾益氣。諸藥共奏辛開苦降、益氣養陰之效。在西藥治療外邪Hp感染的基礎上,應用連夏芪麥湯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治療效果。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葛根具有保護胃黏膜損傷及抗炎的作用,葛根還能解除胃腸痙攣調節胃腸道功能;丹參可用于各種炎癥疾病的治療,通過清除氧自由基,發揮抗胃潰瘍作用;黃連中黃連總生物堿可保護損傷胃黏膜,黃連素可促進GAS生成,具有一定的抗Hp的作用;甘草中甘草總黃酮可促進機體病變胃黏膜的修復;干姜提取物干姜醇具有增強胃腸動力和機體胃黏膜防御功能的作用;半夏具有抑制消化性潰瘍和胃酸分泌的作用,且有利于機體胃黏膜再生;黨參能修復人體胃腸道的損傷;枳殼具有鎮痛作用。人體胃腸道主要通過其自身的蠕動或激素的調節作用而實現功能,因此,胃腸功能與胃腸激素水平有關[13]。GAS、SP、MTL均為常見的胃腸激素,受人體胃腸道功能的影響,和胃腸道生理狀態有關[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GAS、SP、MT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連夏芪麥湯可減輕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醫癥狀,調節胃腸激素水平。分析原因可能為,連夏芪麥湯中的黃連具有抑菌、抗微生物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胃腸道的生理環境,調節胃黏膜新陳代謝,從而促進胃腸道激素的分泌;黃芪可抑制Hp病毒,也可抗氧化,調節胃腸道狀態,改善機體微循環,有利于上調胃腸道激素水平。章一凡[15]的研究中發現,連夏芪麥湯治療慢性胃炎患者較常規治療可更有效地改善胃電圖指標、胃腸激素水平及臨床癥狀,提高Hp轉陰率,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慢性胃炎患者伴隨炎癥,機體內釋放大量的致炎因子、免疫因子,而致炎因子的浸潤會進一步加重慢性胃炎的病情,促進慢性胃炎進展[16]。TNF-α、IL-6、hs-CRP是機體免疫調節、應激反應相關指標,也是常見的致炎因子,參與慢性胃炎Hp感染[17]。其中,TNF-α生成于單核巨噬細胞,其濃度的升高和機體感染風險升高有關,TNF-α增加會持續損傷機體胃組織,對慢性胃炎的治療和恢復造成負面影響。IL-6是炎癥反應的生物標志物。hs-CRP受TNF-α、IL-6的調節,靈敏度較高,評估炎癥狀態的可靠性較強。本研究觀察組治療14 d后TNF-α、IL-6、hs-CRP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低于對照組,提示連夏芪麥湯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顯著降低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致炎因子水平。綜上所述,連夏芪麥湯可降低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調節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減輕患者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