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豐
(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人民醫院燒傷泌外科 汝州 467599)
膀胱癌屬于常見的泌尿科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直接威脅患者生命。膀胱癌目前臨床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配合膀胱灌注可有效清除殘余腫瘤組織,對癌細胞有一定的殺滅作用,但也會殘留部分癌細胞,復發率高,難以達到預期效果[1]。手術和灌注治療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并且直接影響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影響患者術后身體恢復。中醫認為患者久病體虛,術后傷津耗血,在灌注治療中會出現口干煩熱、乏力胃脹等證候。結合膀胱癌濕熱毒瘀、氣陰兩虛的病機,采用自擬參斛湯輔助治療,可減輕術后中醫癥狀,改善患者健康狀況[2]。本研究分析膀胱癌術后患者在膀胱灌注治療的同時輔以參斛湯經驗方治療的近期療效和生存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11月治療的膀胱癌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初發腫瘤患者,術后行膀胱灌注治療,可連續堅持治療,隨訪資料齊全。按照患者就診順序進行編號,奇數為對照組,偶數為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3歲,平均(62.4±5.5)歲;腫瘤單發者16例,多發者14例;腫瘤平均直徑(1.03±0.22)cm;病程1~3年,平均(1.67±0.23)年;鱗狀細胞癌10例,膀胱腺癌9例,尿路上皮癌11例;腫瘤分期:T1期10例,T2~T3期12例,T4期8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1~73歲,平均(61.4±4.5)歲;腫瘤單發者15例,多發者15例;腫瘤平均直徑(1.02±0.21)cm;病程1~2年,平均(1.56±0.34)年;鱗狀細胞癌8例,膀胱腺癌9例,尿路上皮癌13例;腫瘤分期:T1期11例,T2~T3期13例,T4期6例。兩組性別、病程、腫瘤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汝醫倫審201501282)。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40~80歲;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非浸潤性膀胱癌臨床診斷標準[3];進行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手術為同一組醫護人員完成,術后無并發癥,預后良好;生存期預計超過2年;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盆腔淋巴結腫大患者;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患者;存在認知障礙、身體功能障礙患者;存在肝腎功能異常無法開展輔助治療患者;對本研究所用中藥及灌注治療藥物嚴重過敏或存在禁忌證患者;患有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造血系統疾病患者;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或需要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抗腫瘤藥物治療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取30 mg注射用鹽酸吡柔比星(國藥準字H10930106)用無菌蒸餾水50 ml溶解后,利用導尿管對患者膀胱進行灌注。在患者排尿后灌注到膀胱內,仰臥位、俯臥位、左側位、右側位,各個姿勢讓藥液在膀胱內保留0.5 h以上,膀胱灌注初次治療每周1次,共治療8次,之后改為每2周1次,共治療8次,最后維持治療每月1次,連續治療1年。定期復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在治療第3、6、12個月采用膀胱鏡復查,發現可疑病變活檢確定是否復發。觀察組在對照組膀胱灌注治療基礎上輔以參斛湯經驗方治療。參斛湯組方:石斛(另煎)、黃芪、連翹、豬苓各10 g,雞血藤12 g,雞內金、生地黃、馬鞭草、姜半夏各9 g,生曬參15 g,黃精、天花粉、雞血藤12 g,甘草、石葦、藕節、半枝蓮6 g。隨癥加減味調整組方,陰虛者可加女貞子、墨旱蓮各12 g,麥冬20 g;身體乏力者可增加黃芪20 g;嘔吐者可加生姜3 g、竹茹10 g;失眠者可加茯神9 g、蓮子心12 g、炒酸棗仁15 g。以上中藥水煎煮,取300 ml早晚各服1次,連續治療1年。復查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患者術后開展2年隨訪,每3個月采用膀胱鏡進行復發檢查,計算平均復發時間。治療前、術后治療1年后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C30)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4],問卷設計15個領域30個項目,包括角色、軀體、感情、認知、社會,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治療前、術后治療1年后,按照《中西醫結合泌尿外科學》[5]評分標準對中醫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定,主癥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腹墜脹、舌質淡,各項滿分為3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QLQ-C3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QLQ-C3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QLQ-C30)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生活質量(QLQ-C30)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認知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軀體治療前 治療后角色治療前 治療后67.35±13.20*80.41±15.05*#3.573 0.000組別 n 社會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37.35±6.31 35.51±5.94 1.163 0.249 65.23±12.14*76.84±19.61*#2.757 0.008 25.20±10.61 23.35±11.34 0.653 0.517 55.26±7.45*60.36±5.32*#3.051 0.003 44.23±11.24 42.63±11.36 0.548 0.586感情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27.13±9.76 28.06±10.22 0.360 0.7198 60.75±15.37*71.80±20.02*#3.309 0.001 20.64±8.78 21.22±7.61 0.273 0.786 45.36±2.16*52.62±8.76*#4.407 0.000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共7例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其中2例外周白細胞減少;3例膀胱刺激征,表現為尿急、尿痛、尿頻;2例胃腸道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對照組共18例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其中6例外周白細胞減少;7例膀胱刺激癥,表現為尿急、尿痛、尿頻;4例胃腸道反應,表現為腹瀉、嘔吐、惡心;1例口腔黏膜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6,P=0.023)。
2.3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 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小腹墜脹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神疲乏力治療前 治療后腰膝酸軟治療前 治療后舌質淡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2.86±1.11 2.73±1.13 0.449 0.655 0.40±0.06*#0.98±0.09*29.369 0.000 2.11±0.24 2.12±0.20 0.175 0.861 0.57±0.17*#1.10±0.14*13.182 0.000 2.61±0.14 2.60±0.15 0.267 0.791 0.41±0.06*#0.95±0.10*25.362 0.000 2.58±0.18 2.56±0.17 0.442 0.659 0.35±0.06*#0.90±0.10*25.832 0.000
2.4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兩組術后1年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平均復發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平均復發時間(月)術后1年復發[例(%)]術后2年復發[例(%)]對照組觀察組t/χ2 P 30 30 9.43±3.20#15.23±5.12 5.262 0.000 6(20.0)2(6.7)3.398 0.113 9(30.0)4(13.3)#6.330 0.020
膀胱癌是多種因素導致的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與吸煙、藥物、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6]。膀胱癌的發病率與人口老齡化呈正相關性,并且因病死亡率逐年增長,直接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膀胱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病灶部位為主,聯合膀胱灌注化療藥物進行治療,以防治癌癥的復發和轉移[7]。但患者術后化療過程中容易引發副反應,同時患者也會出現化療藥物耐受情況,臨床效果不盡人意。膀胱癌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治療過程中會給患者帶來巨大壓力,如何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健康狀態也是治療的重要部分[8]。中醫藥可有效緩解化療藥物帶來的副反應,選擇合適的中藥方劑對膀胱癌術后患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中醫學中并無膀胱癌病名,其被歸屬為“尿血、淋證”范疇,多因邪氣入侵、正氣不足、臟腑衰弱、痰濕瘀毒積聚體內,久而引發癌變[9]。《黃帝內經》中有所提及,“膀胱熱結,輕為癃,重為閉。與淋不同,以其不痛,故屬尿血,痛則在血淋門。”《素問》中有云:“傷在濕者,下則受之”,說明痰瘀互結、郁而化熱、水濕留滯則引發癌變[10]。膀胱癌以虛證為第一要素,手術、化療、靶向治療等手段耗氣傷津,加之治療時間較長,容易釀濕熱而阻中焦,患者會出現尿急、尿血、尿頻、膀胱刺痛等癥狀,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膀胱癌的發病痰濕瘀毒為標,脾腎虧虛為本,臨床多為氣陰兩虛之證,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祛邪扶正、祛濕化瘀為原則[11]。膀胱癌的發生和發展以“瘀”貫穿始終,患者會出現擴張、尿血等臨床表現,均符合血瘀癥的特點。中醫理論認為膀胱癌與患者久病體虛、邪毒內蘊、氣血虧虛有關,再加上化療藥物灌注的刺激,治療上應以扶正祛邪為主[9]。
本研究觀察組在膀胱癌術后灌注治療基礎上采用參斛湯治療。參斛湯中重用石斛和生曬參,生曬參可補氣益血、養心安神、益肺健脾,歸肺、脾經可治療氣血兩虛病癥。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生曬參對脾臟有補益作用,可有效刺激機體血紅蛋白生成,緩解因化療導致的機體白細胞降低[12]。石斛可生津潤燥、滋陰清熱,藥理學表明石斛中的毛蘭素可有效抑制癌細胞活性,同時降低化療藥物毒性作用[13]。方中黃芪可活血行氣,另外生曬參起到利水燥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兩味中藥配以生曬參和石斛起到補中益氣的效果。方中的雞血藤具有活血養氣的功效,天花粉可治療瘡癰腫毒,黃精具有補脾生津的作用,方中連翹可清熱散結,半夏可降逆止嘔,甘草可有效調節諸藥藥性同時起到益氣補脾的功效[14]。膀胱灌注治療中聯合參斛湯,可有效減少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防止術后癌癥的復發和轉移。在參斛湯基本方的基礎上辨證加減味治療,辨證施治加用蓮子心、竹茹、生姜等中藥。諸藥合用起到化濕解毒、益氣補血、內外兼顧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參斛湯可對膀胱癌術后灌注治療患者的中醫證候起到改善作用,患者臨床癥狀尿頻、尿急等下尿路癥狀均得到有效緩解,而未服用中藥方劑治療的患者仍然存在膀胱刺激征。并且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中藥方劑可減少膀胱灌注帶來的副反應,中藥參斛湯輔助治療目的為通淋解毒、涼血清熱,可減少患者胃腸道、外周血白細胞、尿道刺激征的不良反應,有利于提高患者術后膀胱灌注治療的生活質量。這一結果在本研究中也有體現,經過聯合治療后觀察組QLQ-C30評分明顯好于對照組,說明中藥方劑配合治療可提高膀胱癌術后灌注治療患者的身體狀況,為更好地接受后續治療做基礎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