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露露 郭宏偉 任榮 白利娟
(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 陜西西安 710000)
膿毒血癥是由感染所導致的一種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是病原菌產生的內毒素、外毒素和它們介導的多種炎癥介質吸收后,對機體組織造成的損害[1]。該病發病機制復雜,多和機體感染、免疫、病理生理變化及炎癥等有關。臨床研究發現膿毒血癥患兒在發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典型[2],早期診斷較困難。在臨床上對膿毒血癥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但是當前全球范圍內,膿毒血癥依然是造成兒童早期死亡的一項重要原因,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高膿毒血癥的診治水平,降低其病死率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3]。隨著血液指標對疾病診斷價值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學者推薦應用血液指標對膿毒血癥進行早期診斷。隨著相關生物分子學理論在臨床診斷應用的加深,越來越多學者認為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等指標對于膿毒血癥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4]。另外有學者認為,若膿毒血癥較為嚴重,出現休克,會出現心肌損傷現象,這也是致炎因子早期激活的主要原因[5]。而且當患者機體心肌細胞遭受到破壞之后,會產生大量酶釋放到血液中,因此臨床還可通過心肌酶譜[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的檢測來判斷膿毒血癥心肌細胞的實際損傷程度。為了提升兒童膿毒血癥早期診斷的準確性,本研究探討小兒膿毒血癥患者血清PCT、CRP及心肌酶譜表達水平及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70例膿毒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作為膿毒血癥組。選取同期來醫院治療的感染性疾病非膿毒血癥患兒170例作為非膿毒血癥組。其中膿毒血癥組男97例,女73例;年齡2~9歲,平均(5.32±2.92)歲。非膿毒血癥組男90例,女80例;年齡1~10歲,平均(5.55±2.89)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TDLL-第202206-04號)。納入標準:膿毒血癥組患兒符合兒童膿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診治專家共識(2015版)[6]膿毒血癥診斷標準;年齡≤18歲;監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重要臟器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神經系統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檢測方法PCT、CRP、心肌酶譜檢測:膿毒血癥組和非膿毒血癥組患兒在入院后抽取靜脈血5 ml,4 000 r/min速度離心后,應用EDTA-K2進行抗凝血處理,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CRP表達水平,應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PCT表達水平,檢測步驟嚴格依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心肌酶譜檢測:同樣抽取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分析心肌酶譜表達情況,包括CK、CK-MB、LDH、α-HBDH表達水平。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PCT、CRP及心肌酶譜表達情況,采用ROC曲線分析PCT、CRP、心肌酶譜的診斷效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診斷價值通過ROC曲線評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PCT、CRP表達情況對比膿毒血癥組PCT、CRP表達水平高于非膿毒血癥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PCT、CRP表達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PCT、CRP表達情況對比(±s)
組別 n PCT(ng/ml) CRP(mg/L)膿毒血癥組非膿毒血癥組170 170 t P 3.32±0.82 0.49±0.12 44.524 0.000 31.73±13.27 8.84±4.18 21.451 0.000
2.2 PCT、CRP及心肌酶譜對膿毒血癥的診斷效能對比通過繪制ROC曲線,分析表1中組間具有明顯差異的指標,確定其對膿毒血癥的診斷效能。結果顯示,曲線下面積(AUC)從低到高依次為CRP(0.632)、PCT(0.678)、心肌酶譜(0.682)、聯合診斷(0.892)。CRP診斷靈敏度為43.26%,特異度為51.54%;PCT診斷靈敏度為53.82%,特異度為61.36%;心肌酶譜診斷靈敏度為65.32%,特異度為87.33%。見表2、圖1。

表2 PCT、CRP及心肌酶譜對膿毒血癥的診斷效能對比

圖1 PCT、CRP及心肌酶譜對膿毒血癥的診斷效能ROC曲線
2.3 兩組心肌酶譜表達情況對比膿毒血癥組CK、CK-MB、LDH、α-HBDH表達水平明顯高于非膿毒血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肌酶譜表達情況對比(U/L,±s)

表3 兩組心肌酶譜表達情況對比(U/L,±s)
組別 n CK CK-MB LDH α-HBDH膿毒血癥組非膿毒血癥組170 170 t P 97.27±8.31 86.75±6.87 12.721 0.000 34.59±11.28 18.18±6.39 20.411 0.000 324.24±79.34 230.85±51.25 12.892 0.000 284.23±75.11 180.06±72.14 13.042 0.000
膿毒血癥是當前兒童群體疾病發生后常見的一種合并癥,多由休克、感染以及燒傷等全身炎癥性疾病導致,該疾病過于敏感,并缺乏特異性,但患兒病情發展極快,若治療不及時,將會產生膿毒性休克等并發癥,破壞患兒機體免疫及菌落穩態,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嚴重者可能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進而增加死亡率[7]。因此,盡早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是改善其預后、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基于此尋找快速、準確的生物學指標對其診斷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兒童膿毒血癥的血液檢驗指標有血常規、PCT、白介素-6、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等[8]。但當前將心肌酶譜用于兒童膿毒血癥診斷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對血清PCT、CRP及心肌酶譜聯合檢測對小兒膿毒血癥的診斷價值展開研究,希望為臨床膿毒血癥的早期診斷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表明,膿毒血癥組PCT、CRP、CK、CK-MB、LDH、α-HBDH表達水平明顯高于非膿毒血癥組(P<0.05)。由此證明,膿毒血癥患兒機體PCT、CRP、CK-MB、LDH、α-HBDH呈現出高表達狀態。進一步分析可知,PCT為膿毒血癥的診斷指標之一,通過動態監測PCT可指導膿毒血癥用藥治療,其在小兒膿毒血癥診斷、治療以及預后評估中的作用日漸顯著,其檢查的準確度明顯優于常規的炎性檢查指標,和血培養相比,PCT也具有檢查便捷、可動態觀測的優勢,是臨床中預測小兒膿毒血癥疾病進展情況的重要指標。CRP屬于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變化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藥物、手術、外傷以及應激反應等,CRP特異性低于PCT,只能作為非特異性反應標志物,對于膿毒血癥的診斷識別只能作為參考[9]。此外,若人機體處于感染或缺氧狀態,毒素會與病原體侵襲心肌,當心肌細胞遭受破壞時,心肌細胞中的酶會釋放入血,故臨床上常通過檢測心肌酶譜來間接判斷心肌細胞損傷程度,這也表明了患兒在患病期間會出現較高概率的心肌損傷現象[10~11]。因此該指標在是否患有膿毒血癥患者中存在差異。
通過繪制ROC曲線,分析表1中組間具有明顯差異的指標,確定其對膿毒血癥的診斷效能,結果顯示,AUC從 低 到 高 依 次 為CRP(0.632)、PCT(0.678)、心肌酶譜(0.682)、聯合診斷(0.892)。CRP診斷靈敏度為43.26%,特異度為51.54%;PCT診斷靈敏度為53.82%,特異度為61.36%;心肌酶譜診斷靈敏度為65.32%,特異度為87.33%。由此證明,PCT、CRP及心肌酶譜聯合診斷膿毒血癥的靈敏度與特異度明顯高于單一診斷。進一步分析可知,PCT屬于人體中常見的一種蛋白,當機體出現微生物、真菌、細菌或寄生蟲感染,PCT指標會明顯升高,但患者若合并自身免疫類疾病或出現慢性炎癥和輕微感染后,并不會導致PCT水平升高[12]。當前臨床上多使用PCT來判定患者炎癥反應活躍程度,而PCT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患者的免疫反應、細菌種類和病灶大小等情況,多用于對感染類或炎癥類疾病的診斷及預后判定[13]。CRP是因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生成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若患者機體炎癥反應較為嚴重,CRP水平會升高,治療后其水平會逐漸降低到正常。CRP在臨床上多用于判定抗生素的療效和一些急性感染類疾病的診斷與鑒別[14]。PCT、CRP是常見的炎癥評價指標,在患兒發生膿毒血癥后兩者會出現顯著升高現象,也提示了患兒炎癥的持續進展過程。心肌酶譜是一系列人體內酶的總稱,由于心肌酶常在心肌壞死時釋放,因此可通過檢測血液中心肌酶的含量測定心肌細胞的損傷程度。而CK-MB、LDH、α-HBDH是心肌損害的主要標志物類型,與膿毒血癥密切相關,對于感染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因此上述指標聯合應用在膿毒血癥診斷中的靈敏度與特異度會明顯升高[5]。當前臨床上針對心肌酶譜評價膿毒血癥情況的研究較少,這也是本研究的一項創新。但是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因此還存在一定局限性,還需在后續研究中增加樣本量進行持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血清PCT、CRP及心肌酶譜聯合檢測對小兒膿毒血癥的診斷價值高于單一檢測,且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高達89.46%和94.25%。臨床上可考慮應用PCT、CRP及心肌酶譜聯合對膿毒血癥進行診斷和預后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