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澍 邱月娜 張保根 李彩萍 黃種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位于上腹部膈下稍偏左側,近端與食管相連,遠端與十二指腸相連,與食管連接處是胃的入口,稱其為賁門;連接十二指腸處是胃出口,稱其為幽門[1]。胃的主要功能是運動和分泌,通過接納,儲藏食物,將食物與胃液研磨、攪拌、混勻,進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并逐步分次排入十二指腸。胃癌是中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疾病的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居于首位且多見于男性,發病率在40%左右[2]。早期胃癌患者70%以上無任何癥狀,其他患者具有上腹輕度不適,位于進展期的胃癌患者會出現上腹不適或疼痛,可能會出現食欲減退,或出現消瘦乏力等,終末期胃癌患者會出現疼痛、水腫等[3,4]。關于胃癌患者中醫體質特征及其與HER-2的臨床相關性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中以胃癌患者作為對象,探討胃癌患者中醫體質特征及其與HER-2的臨床相關性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25~79歲,平均(54.65±10.56)歲;體質量指數為(54.65±10.56)kg/m2。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醫院臨床診斷,以及CT、核磁共振等檢查確診為胃癌,經術后病理檢查為胃癌;②均符合國際抗癌聯盟和中國的胃癌的診斷標準和臨床分期;③患者入院資料完整并能夠配合進行隨訪。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異常或入院資料不全者;②合并慢性系統疾病者;③合并肺癌、轉移性胃癌、肝癌等其他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表,并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調查,若患者不能理解表格中的意思,調查員對其進行講解,在填寫表格,保證問題患者均理解、明確,最大程度上保證調查的準確性,完成調查問卷后回收,以便能夠完善相關信息的采集[5,6]。對所入選的患者參照標準進行分辨,中醫體質類型分為陰虛質、痰濕質、血瘀質、濕熱質、氣虛質、平和質、陽虛質、氣郁質、特稟質。當平和質轉化分值為≥60分,其他體質轉化分值<30分時判定是;當平和質轉化分值為≥60分,其他體質轉化分值<40分時判定為基本是,否則判定為否;當除卻平和質以外的體質轉化分值≥40分是判定為是,39~30分判定為傾向是,<30分則判定為否[7]。
1.4 觀察指標①胃癌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型。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8],記錄胃癌患者陰虛質、痰濕質、血瘀質、濕熱質、氣虛質、平和質、陽虛質、氣郁質、特稟質的例數,進行分析;②HER-2的表達與胃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記錄HER-2的表達與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以及TNM分期的關系;③胃癌組織中各因子的關聯性。分析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核因子-kB(NF-kB)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之間的相關性。

2.1 中醫體質分型胃癌患者中醫體質主要以陽虛質和氣虛質為主,各為25例和23例,分別占25.00%、23.00%,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00例胃癌患者中醫體質分型 (例,%)
2.2 HER-2表達與胃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TNM分期的HER-2的高表達率較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HER-2表達與胃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例,%)
2.3 胃癌組織中各因子的相關性性HER-2與NF-kB呈現正相關(P<0.05),HER-2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呈正相關(P<0.05),核因子-kB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胃癌組織中各因子的相關性 (r,P)
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胃癌的發病率地區差別較大,該疾病的發病機制與多個因素有關,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癌前期變化以及其他因素[9]。胃癌臨床上常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但胃癌患者早期時,臨床癥狀不明顯,當患者確診時,多數已經處于進展期,或者處于遠處轉移,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限,且治療效果較差。早期胃癌患者通過綜合性治療,具有痊愈的希望,晚期胃癌患者,通過鉑類以及5-氟尿嘧啶等治療方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雖然,腫瘤方面的療法在不斷發展,但總體來說其治療效果依然不理想,預后較差[10,11]。本研究中,胃癌患者中醫體質主要以陽虛質和氣虛質為主,分別為25例和23例,占25.00%、23.00%,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胃癌患者與體質存在一定關系。中醫體質多與疾病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體質是各種各樣疾病發生的共同土壤,同樣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在疾病的發生過程,發展、轉變以及預后中起到重要作用。臨床研究表明:胃癌患者中以陽虛質及氣虛質為主,且有部分學者認為體質因素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胃癌的發生,是一種體質的變化,在癌前病變的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別,積極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作用。從個人的體質特征出發,對人的體質進行個體化干預,制定防治措施,選擇相應的治療及預防,或者是養生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對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病變進行體質調養,從而預防胃癌的發生[12]。本研究中,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TNM分期的HER-2的高表達率較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胃癌患者中HER-2的高表達與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TNM分期情況相關。據臨床研究結果的情況可以推測出正常情況下,HER-2的表達較低,調節細胞的生長增值以及分化,當HER-2的表達較高時,能夠促進細胞發生惡性轉化,進而加快了腫瘤細胞運動,從而發生腫瘤的浸潤、轉移,通過檢查HER-2的表達情況,可以預測胃癌的預后情況,并對胃癌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13,14]。
既往研究表明:胃癌擴散途徑主要有4種,包括直接浸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和腹腔種植轉移[15]。直接浸潤是胃癌主要擴散方式之一;淋巴轉移是胃癌的主要轉移途徑;血行轉移主要發生與胃癌晚期;腹腔種植轉移是胃癌浸潤穿透漿膜后,癌細胞能夠脫落,種植于腹膜、大網膜和其他臟器表面,形成轉移結節。而胃癌的擴散與HER-2的過度表達有關,它增加了轉移的危險,同時改變了腫瘤對激素和化療藥物的敏感性。HER-2屬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中的一位成員,并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細胞內的信號轉導,能夠激活NF-kB的表達且兩者之間發生協調作用,共同影響胃癌的發生和發展[16]。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具有較強的作用以及較高的特異性,通過刺激淋巴管以及血管的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和管腔的形成,影響著腫瘤的發展。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能夠誘導內皮細胞產生基質金屬蛋白酶,以及誘導組織因子,來促進基底膜降解,進而為腫瘤轉移提供條件,同時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以促進血漿纖維蛋白外滲,為其他細胞遷移提供網絡支架,進而促進癌旁血管以及淋巴管的生成,有利于癌細胞的轉移。本研究中,HER-2與NF-kB呈現正相關(P<0.05),HER-2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呈正相關(P<0.05),NF-kB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呈正相關(P<0.05),說明胃癌患者中的各因子之間呈正相關。
綜上所述,陽虛質以及氣虛質的癌前病變患者更容易發展成為胃癌,通過對癌前病變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分辨來預防胃癌的發生,及早進行干預,而HER-2在影響胃癌的發展和預后中具有重要作用,與NF-κB 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具有協同作用,對靶向藥物治療起到重要作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