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麗
(煙臺山醫院東院 山東 煙臺 264000)
隨著各方面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現代醫療診斷技術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對于臨床醫學而言占有比較重要地位的就是影像學檢查,對于此類檢查是對患者進行疾病診斷的一大前提與關鍵[1]。并且通過各影像學檢查,能夠對患者的病情狀況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其中CT診斷的使用范圍更加廣泛[2]。CT診斷因為其無創、安全以及分辨率高等優勢得到了更加廣范圍的使用,但是該方法在使用過程中需要使用碘造影劑,該制劑容易導致出現比較強烈的不適感,影響整個檢查的結果[3]。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從2020年5月開始,至2021年6月為止,通過電腦隨機抽選的方式,選擇上述時間段內我院接受CT增強掃描的患者142例作為入組成員,將其分為了兩個組別,分別為使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共71例,以及使用預見性護理的觀察組共71例,在本次研究的對照組中含有的男女患者數量分別為36例和35例,21歲至73歲為該組患者的年齡范圍,均值(48.20±4.24)歲;在本次研究的觀察組中含有的男女患者數量分別為37例和34例,22歲至74歲為該組患者的年齡范圍,均值(48.31±4.25)歲。將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對比,沒有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患者有著清醒的意識;(2)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內容進行了提前的了解,并在自我意識的主導下進行了相關文件的簽署工作;(3)患者為初次接受CT增強掃描檢查;(4)患者自身條件符合該項檢查的標準。
排除標準:(1)患者有造影劑使用禁忌癥;(2)患者對于研究過程所使用藥物有過敏反應;(3)患者的呼吸功能出現嚴重的損傷;(4)患有嚴重肺動脈壓;(5)患者的治療配合度達不到相應的標準;(6)患者在研究中途宣布退出。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于本次研究過程中被歸類于對照組的患者,對其通過常規護理模式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工作,主要是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情況對其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對患者進行有關事項的講解,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等。
1.2.2 觀察組
對于本次研究過程中被歸類于觀察組的患者,對其主要是通過預見性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工作,其護理工作開展的具體內容如下:(1)檢查前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正式的檢查操作前,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預工作,對于開展此項工作的護理人員安排上需要保證其在崗時間超過5年,并且有著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此項治療的主題內容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的工作,讓患者能夠介紹對該項檢查的恐懼感和抵觸感,讓患者能夠以更加穩定的心態去接受該項檢查。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健康知識講解工作,讓患者能夠知曉本次進行的檢查主要目的是什么,告知患者使用碘對比劑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相關事項,讓患者能夠提高自身的重視程度,同時最終的結果會是什么樣的,讓患者能夠加深對該項檢查的認知水平,同時對于患者在接受檢查的過程中存在的疑問,護理人員需要在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解答,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給予患者更多的耐心。護理人員需要保證整個檢查環境的舒適度,對正式檢查前1小時出現嚴重焦慮癥狀的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其進行鎮靜劑的注射使用。(2)檢查中護理:在對患者正式開展檢查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注射的碘對比劑的速度進行嚴格的控制,并需要根據事前的一系列基礎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藥物劑量使用的調整,同時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呼氣與憋氣動作,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嚴格的觀察,若患者出現了發熱、嘔吐以及惡心的狀況則需要指導患者進行身體放松,告訴患者這是檢查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狀況,讓患者不要緊張。(3)檢查后護理:患者接受檢查后需要在護理人員的監護下觀察30分鐘,并對其予以表揚,若患者在此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則需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若沒有任何異常情況的出現,則患者可以離開檢查室。護理人員需要囑咐患者檢查后應該注意的相關事項,讓患者增加飲水量。
1.3 觀察指標
(1)生活質量:在對兩組患者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護理干預后,需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進行比較,該項工作的開展主要是通過讓患者填寫我院自制的生活質量水平調查表,該量表的內容包含有患者的精神、情感、社會以及運動四個方面進行調查,總分值均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擁有更高水準的生活質量。
(2)不良反應率:在對兩組患者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對比后,需要對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概率進行比較,主要包括患者出現的惡性嘔吐、漏液、皮膚瘙癢、頭痛以及休克等癥狀。
(3)心理狀況:對兩組患者在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護理干預后,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情況進行比較,該項工作的開展主要是通過讓患者填寫焦慮自評表(SAS)和抑郁自評表(SDS),并按照上述量表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分數的判定,兩個量表均是分數值越高則患者所承受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更加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觀察組的患者其生活質量水平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分)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
在觀察組中出現了1例惡心嘔吐和1例頭痛癥狀的患者,其不良反應率為2.82%(2/71),在對照組中出現了各2例的惡心嘔吐和頭痛患者,各1例的漏液和頭痛患者,還有3例皮膚瘙癢癥狀患者,其不良反應率為12.68%(9/71),(x2=6.799,P=0.009);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
治療前SAS:觀察組(58.64±5.47)分,對照組(58.14±5.17)分;SDS:觀察組(53.14±4.73)分,對照組(53.87±4.18)分,(t=0.559,0.974,P=0.576,0.331);
治療后SAS:觀察組(34.67±4.97)分,對照組(46.71±4.91)分;SDS:觀察組(38.12±4.23)分,對照組(49.87±5.39)分,(t=14.521,14.450,P=0.000,0.000)。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均沒有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臨床上常使用的影響學診斷方法中CT增強掃描是使用范圍比較廣泛的一種,主要是這種方法擁有著更高的分辨率,能夠更加清晰地將患者出現病變組織的位置、數量以及范圍呈現出來,在對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提供了更加有價值的參考依據[4]。對于CT增強掃描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入,使得該項技術的能力不斷提升,能夠將患者病變性質以及范圍更加明確的呈現出來,對于該部位的供血情況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來,對于患者進行疾病的判斷方面有了更加理想的作用[5]。但是在臨床使用CT增強掃描進行疾病檢查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靜脈注射適量的碘造影劑,若注射的劑量過多,則非常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各種類型的并發癥,不但會增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不適感,還會對最終檢查的結果造成不良的影響[6]。導致臨床對疾病的診斷出現了誤差,更加嚴重的還會對患者的疾病治療產生影響,耽誤了患者最佳的治療時間,所以,對于在使用造影劑進行CT增強掃描檢查的過程中,需要更加重視該過程產生的不良反應現象,對其進行提前的預防[7]。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對觀察組的患者通過預見性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其發生的不良反應概率要明顯小于通過常規護理干預方式進行護理工作的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也明顯優于對照組[8]。預見性護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其服務的主要對象就是患者,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在以往臨床上所出現的臨床癥狀表現對患者實施有預見性的護理干預工作。在對患者進行正式治療前,為患者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工作,讓患者能夠有一個更加穩定的情緒,同時為患者講授了有關該項治療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對于該項檢查的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9]。并在檢查的過程中對患者使用的碘造影的劑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對患者的機體的變化進行嚴格的觀察,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提前的干預,在檢查后對患者囑咐有關事項,讓患者有更好的護理服務體驗[10]。
綜上所述,對于進行CT增強掃描的患者通過使用預見性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工作,能夠有效減小患者因為碘造影劑而產生的不良反應概率,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也提升到了新的階段,有著更好的心理狀態水平接受相應的治療,應該將這種方法投入到臨床實際使用中并進行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