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汶上縣人民醫院 山東 濟寧 272500)
院內感染,顧名思義就是病人在醫院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住院期間獲得而出院后發生的感染。入院48小時后發生的感染通常被認為是醫院感染,這些感染往往與受到傳染有關[1]。病原體來源廣泛,環境污染嚴重致各種病原體匯集,醫院的衛生設施不足或污染物處理不當;易感人群增多;大量新型抗生素的開發和使用;各種侵入性診療手段增多;醫務人員對醫院內感染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內科是醫院內的患者較多的科室之一,因此極易出現感染的情況,院內感染不僅會導致患者的痛苦增加,還使得患者的經濟負擔加重,住院時間逐漸延長[2]。因此,本文對內科住院患者院內感染的護理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收治的10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院內感染情況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900例,觀察組患者10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500例,女性患者400例,平均年齡為49.5歲;觀察組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平均年齡為50.3歲。這些患者中,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為201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為365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為208例,其他為12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對比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在內科接受相關疾病的治療;2.本研究取得本院同意;3.此次研究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具有嚴重的精神疾病;2.患者患有各類器官疾??;3.患者拒不配合此次研究[3]。
1.2 方法
統計出我院內科出現感染患者的總人數,在分析導致感染的原因以及護理因素的關系。常規護理因素主要包括了:護理人員手部衛生、病房內空氣消毒質量、侵入性護理操作等方面情況。其一,護理人員手部清潔需要按照七步洗手法的具體步驟來進行,預防接觸感染,減少傳染病的傳播。具體步驟為:1.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搓擦。2.手心對手背沿著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3.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著指縫相互搓擦。4.雙手相扣,互搓。5.一手握另一首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4]。6.將五個手指尖并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7.螺旋式擦洗手腕,交替進行。其二,需要借助紫外線來實現對輻射強度、輻射時間、輻射面積、輻射距離的控制。其三,侵入護理方面,主要針對患者的是患者進行靜脈穿刺、插胃管、導尿管。其四,化學消毒需要按照無菌操作來規范進行,同時消毒菌種要選擇相對應的消毒劑、消毒藥濃度、消毒時間[5]。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因素差異;分析院內感染患者的感染類型。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如果兩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數據采用X2檢驗,如果兩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6]。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因素差異比較
兩組患者的護理因素差異對比可以得出:導致出現院內感染情況的主要護理因素就是病房的環境衛生,消毒情況不佳、護理人員并未勤洗手、侵入性護理控制不當,因此兩組患者的護理因素對比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因素差異比較[n(%)]
2.2 院內感染患者的感染類型
1000例研究對象中,出現院內感染的患者人數為49例,占比約為5.44%,其中感染類型包括了:胃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人數最多,占比約為18.25%。詳見表2。

表2 院內感染患者的感染類型
院內感染又稱院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中所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間和出院后所得的、但在院內所獲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或入院時已有的感染。醫院感染可由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原蟲等引起,主要由細菌感染引起[7]。有時候,一個病人可能會有不止一種病原體被分離出來,可能是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也可能是細菌和真菌、病毒的混合感染。
如果想預防醫院感染,需要做好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的工作。 如果有感染者或者是傳染源,通常是肺部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這種情況就需要進行呼吸道隔離以及接觸隔離,并且需要做好床旁隔離,避免出現通過呼吸道飛沫或者直接接觸、間接接觸途徑造成病毒或者細菌的傳播。另外日常生活中,在醫院的環境下,需要正規操作,避免出現醫源性的感染造成疾病的傳播[8]。
院內感染護理措施:1、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洗手可預防、控制院內感染;2、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每日拖洗地面,有污染時采用消毒液拖地、物體表面擦拭,病房每天通風至少2次、空氣消毒3次。定期進行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微生物監測;3、嚴格控制陪護人員出入情況,對所有入院治療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核酸檢測4、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若有患者使用呼吸機,則使用一次性管路,每周進行更換、消毒。集水杯及時給予清倒,做好各項基礎護理;5、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暢,盡可能縮短留置導管的時間。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感染,定期換藥,一旦高度懷疑感染,立即進行拔管,取導管尖端和水液進行細菌培養。
針對患者的改善措施:(1)健康宣教。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內容為疾病的類型、疾病的預防、感染的因素以及疾病的特點等,讓患者能夠對疾病的相關知識充分地了解和掌握。;(2)著重護理。對于機體條件差以及合并癥多的患者,住院期間應加強飲食護理干預,以此提高患者免疫力。通過病房環境護理,勤通風是空氣流通,定期消毒,以此減少胃腸道感染和肺部因空氣中的病原菌發生感染。針對常見的感染因素,如胃腸道感染、交叉感染、肺炎等,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臨床實際情況進行護理[9];(3)心理干預。很多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較低,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擔心和恐慌、抑郁、焦慮和其他情緒,醫務人員應加強心理疏導。醫護人員要加強心理疏導,應針對患者情緒,及時與患者創建相互信任、友好的護患關系,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仔細查看患者信息,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的變化,給予患者護理和鼓勵支持,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
針對手衛生問題的改善措施:很多的醫生、護士以及工勤人員認為在工作的過程中頻繁的進行洗手,會耽誤和浪費諸多的時間,導致工作進程的延緩,有部分的醫護人員自身覺得雙手并沒有臟的現象出現,不會對患者造成任何影響,因此覺得沒有必要進行洗手[10]。還一部分醫生覺得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都是佩戴手套的,并沒有對雙手造成影響,其實佩戴手套是為了保護醫生,而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沒有對患者進行合理的保護,不洗手的情況出現會導致患者出現交叉感染的現象。對基層醫院各個科室的醫生、護士、工勤人員手衛生進行培訓,加強醫生、護士、工勤人員對于手衛生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同時對各個科室的醫生、護士、工勤人員的手衛生執行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對抽查結果進行分析處理,最后統一人員進行培訓工作[11]。
針對消毒的改善措施:醫院消毒考慮消毒的可能性,如果是室內消毒,它可以用于蘇爾,如果是皮膚消毒,可以用碘伏消毒擦拭,具體需要看在哪里消毒。因為醫院病人多,環境容易污染,所以會用消毒劑消毒,消毒液的成分主要是稀釋的84消毒液。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消毒滅菌系統中具備清洗、消毒、滅菌功能的核心部門。以服務臨床為中心,負責全院診療器械、手術器械、腔鏡器械的消毒滅菌和無菌用品的供應工作。是無菌物品供應周轉的物流中心,是醫院提供高水平醫療服務的保證。消毒供應中心環境、布局更趨規范化,硬件設施方面,引進先進的清洗消毒器和超聲波清洗機、高壓蒸汽滅菌器、和低溫等離子滅菌器等設備,實現醫療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保管、供應的系列工程。改建后的消毒供應中心正逐步邁入設備現代化、布局規范化、操作程序化、管理科學化的軌道。
根據對兩組患者的護理因素差異以及感染類型分析對比可以得出:導致出現院內感染情況的主要護理因素就是病房的環境衛生,消毒情況不佳、護理人員并未勤洗手、侵入性護理控制不當,因此兩組患者的護理因素對比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1000例研究對象中,出現院內感染的患者人數為49例,占比約為5.44%,其中感染類型包括了:皮膚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人數最多,占比約為18.25%。
綜上所述,內科護理人員應當時刻注意手衛生,及時對病房進行消毒,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分析誘發院內感染的原因,做出針對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