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紅
(德州市陵城區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500)
在普外科護理工作中可融入多種護理措施,護理服務主要將患者作為工作中心,如護理質量較差,會發生不良事件,對護理工作整體水平造成極大影響[1]。以往護理措施中存在缺陷,明確指出缺陷,并給予循證護理,此種護理措施主要經查詢既往資料、根據工作人員自身經驗,指出普外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最優的護理計劃,使患者的護理安全得到保證,提升整體護理質量[2]。現對循證護理的整體實行效果做分析。
1.1基本數據
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為此次試驗時間,在普外科患者中取62例,以抽簽法為均分方法,各組31例。參照組:男、女例數各為19例、12例,年齡值域為21~79歲,均值為(50.31±2.15)歲;研究組:男、女例數各為17例、14例,年齡值域為22~79歲,均值為(50.21±2.25)歲;根據統計學軟件檢驗結果顯示,年齡、性別等數據結果均無差異性(p>0.05)。
納入標準:(1)所有人員的精神、認知功能均處于最優狀態;(2)所有人員均了解此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1)依從性不佳、存在惡性腫瘤的患者;(2)并發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參照組主要行傳統護理,主要措施為:(1)環境干預: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環境,需保證病房處于干凈整潔狀態,對空氣實施消毒,定時開窗通風,使舒適度提升。(2)無菌操作干預:為控制并發癥情況發生,需嚴格依照無菌原則進行,將交叉感染情況降低,使患者的治療安全得到保證。(3)護理觀察: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密切觀察,以標準方式進行詳細記錄,為了更好地對患者提供治療,對治療計劃進行合理調整,使治療效果得到保證。
研究組主要行循證護理,主要措施為:(1)明確循證問題:根據臨床以往護理措施,經過討論指出護理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國內外各大數據庫查閱相關文獻,制定最優的解決措施,并做好手術準備工作,明確與患者心理狀態存在關系的癥狀,如疼痛、滿意度、并發癥等均對其有影響。(2)查詢、整理、收集相關資料:依照討論指出的問題,檢索相關資料,查閱資料時,可搜索“護理、普外科、并發癥、心理、飲食、疼痛”等關鍵詞。將檢索的資料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為臨床予以更好的護理服務。(3)護理程序開展:在臨床護理實際工作中,對收集的文獻進行收集,并根據實施護理服務。①先做好相應術前準備工作。術前不可使用常規剃毛備皮方法。護理人員在術前1天清潔患者手術部位周圍皮膚。將可能影響手術操作的毛發剪掉。使用此種護理措施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現不適感,將護理工作量減輕,使切口感染、交叉感染率降低。將以往術前禁食、禁飲的方法予以轉變,避免患者在手術期間發生血容量減少、低血糖等情況。一般在術前2h取500mL 濃度為10%葡萄糖口服。②心理指導:在給予患者循證護理干預時,心理護理十分重要。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家屬進行耐心交流溝通。將疾病類型向患者進行詳細說明,并向其普及相關知識。將圍術期注意事項向患者、家屬進行詳細講解,鼓勵其輔助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護理操作。護理人員需充分重視患者的情緒狀態。與患者進行良好交流,明確其心理狀態。如伴有憂郁、焦慮情緒,可實施心理指導,讓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③疼痛指導:針對普外科患者而言,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具有較大創傷性。護理人員可為患者播放歡快、積極的音樂。通過放松訓練、深呼吸等方式對注意力進行轉移,疼痛感明顯減輕。④預防感染措施:護理人員對患者予以基礎護理,需加之細菌培養,并對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監測。對其感染情況進行評估,如發生感染情況,需嚴格遵醫囑取最合適的抗敏感藥物進行治療。⑤飲食干預和生活指導:護理人員需依照患者的手術效果,鼓勵其積極下床活動。依照患者的恢復狀態,適當進行運動,促進手術切口恢復,避免出現相關并發癥。護理人員需囑咐患者重視日常飲食,如攝入豐富維生素、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將機體免疫力增加。術后1天主要攝入流質性食物,逐漸過渡為半流質食物、普通食物。早期根據患者的胃腸恢復狀態,將攝食量減少,利于胃腸道功能恢復。⑥避免風險事件發生:在治療中,需分析患者存在的護理風險,擬定針對性預防措施,如發生墜床風險,需增加病床加高防護干預,如患者存在壓瘡風險,定時更換床墊,如出現深靜脈血栓風險,將運動指導加強。予以針對性措施,控制護理風險事件發生。
1.3判定指標
觀察檢驗情緒評分、疼痛評分、生活質量、并發癥等指標。疼痛評分主要應用疼痛評價量表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總分值為10分,無痛為0分,輕微疼痛為1~3分,中度疼痛為4~6分,中度疼痛為7~10分。使用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估其抑郁、焦慮情緒,總分為100分,其分數>50分證實有抑郁、焦慮情緒,分數越高證實情緒越嚴重。使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含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精神功能、生理功能等,總分為100分,分值高低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計算方式為SPSS25.0,計數資料以t值計算為主,計量資料以X2值計算為主,計算結果之間有差異p<0.05。
2.1比對情緒評分
兩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在干預前相似,且相應分值比對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負性情緒明顯緩解,且分值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對情緒評分分)
2.2比對疼痛評分、生活質量
研究組疼痛評分明顯比參照組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比對疼痛評分、生活質量分)
2.3比對并發癥情況
研究組、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6.45%(2例)、32.26%(10例),比對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比對并發癥情況[例(%)]
在醫院各重要科室中普外科相對重要,此科室接收的患者大部分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因此在普外科工作中臨床護理十分重要[3]。在護理服務實行中,第一時間指出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并開展相應解決對策,提升整體效果,利于患者更好的恢復。普外科患者病情相對復雜,常采取留置管路、侵入性操作等,開展護理措施相對重要[4]。
循證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措施,主要根據科學原理明確存在和潛在的問題,幫助患者提升心理、軀體、心理功能,并對患者的需求予以滿足[5]。因此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具有較高的要求,護理人員需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責任意識,準備的開展護理服務。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予以積極解答,使整體護理效果提升,有助于患者良好恢復[6]。
此組數據比對結果顯示,循證護理全面實行后,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明顯改善,其分值明顯變低,研究組分值比參照組低(p<0.05)。疼痛癥狀在護理后也明顯減輕,生活質量逐漸升高,對比兩組數據,研究組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結果與孫玉香[10]研究中顯示,試驗時間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取102例患者進行研究,觀察組并發癥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循證護理將傳統護理的缺陷予以彌補,主要以科學護理為基礎,擬定最優的護理措施。證實,循證護理主要根據患者的需求和狀態實施護理服務,對其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決,消除不良情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護理服務,使整體恢復效果提升[7]。
循證護理主要因臨床醫學發展而來的,嚴格依照科學依據擬定護理,并遵循客觀科學作為臨床實行護理的依據,擬定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對疾病實施有效預防,將生存質量提升。實行循證護理指導,為患者擬定最優護理措施,第一時間對治療期間存在的真實問題予以解決,將整體護理、治療效果提升[8]。循證護理全面開展,為護理人員擬定最優的護理措施,使健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僅最大可能對患者的軀體、心理、社會、生理等功能予以滿足,針對患者的需求予以貼合,使整體積極性、主動性提升,利于更好的恢復[9]。循證護理的全面開展,需先明確在院就診期間普外科患者存在的問題,根據其問題,明確相關關鍵詞,在國內外網站中查閱相關資料,并驗證相關問題的,為其擬定最優、合理、科學的護理流程[10]。
綜上所述,在普外科護理服務中開展循證護理,將術后疼痛癥狀減輕,獲得高質量生活水平,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