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楊愷琪 魏 華
(1 陽光融和醫院/風濕免疫科 山東 濰坊 261000 2 陽光融和醫院/骨科 山東 濰坊 261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范圍較為普遍,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免疫性疾病,病人較為多見的是關節滑膜出現炎性病變,并且對稱性明顯、全身多處關節可同時發作的情況,致殘幾率比其他骨關節疾病要高。該病主要癥狀不但包含有對稱性多關節炎癥、關節腫脹疼痛、僵硬以及畸形,還能使病人關節出現軟骨吸收情況,同時容易產生骨纖維化,嚴重損害骨質,造成病人關節功能障礙等現象,使病人身心健康及生活過程面臨巨大的影響,由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隨著國內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辦法五花八門,不同的方法產生的治療效果不盡相同。當前對RA病人進行治療,多以通過使用抗風濕藥物降低病情發展速度、緩和癥狀的原則為主,但單純使用一種藥物不能突出其治療效果,并且容易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所以采用藥物聯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在臨床范圍較為普遍。本次主要針對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聯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研究,希望在今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治療方面提供一定幫助,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2名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作為這次課題的研究對象,隨機將他們分配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人數為41人,研究組病人年齡在31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22±2.65)歲,男性比例為23人,女性比例為18人,病程時間大約為1.5至11.8年;參照組病人年齡在32.5至76.5歲之間,平均年齡大約為(52.18±2.61)歲,男性比例為21人,女性比例為20人,病程時間約為2.1至10.7年。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差異不大,無統計學差異(P > 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將1987年美國類風濕協會制定的類風濕關節炎診斷規則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收納及排除原則,詳情如下:
納入標準:(1)病人情況合乎RA診斷原則:①至少存在一個手指關節具有腫脹癥狀[2];②類風濕因子檢測呈現陽性反應;③晨僵時間維持1小時以上,并且超過6周的持續時間;④身體關節超過3處存在腫脹情況等;(2)病程持續時間超過1年;(3)對本次研究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1)病人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身體其他結締組織存在病變;(3)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4)最近使用DMARDs進行治療;(5)存在DMARDs藥物過敏史;(6)患有急慢性疾病人群[3]。
1.3方法
研究組病人通過口服使用上海信宜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甲氨蝶呤及河北萬歲醫藥公司生產的來氟米特,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實施治療,詳細口服劑量為:甲氨蝶呤每周使用1次,每次使用10毫克;來氟米特則需要連續口服3個月,每天1次,每次20毫克。
參照組病人則單純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另外對維生素D及葉酸補充,同時注意補充鈣劑等。兩組研究對象均需要維持2個療程治療,每個療程為期30天,并且需要在前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并對維生素D及葉酸進行是適當補充,同時注意補鈣。
1.4觀察指標及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1.4.1臨床效果
對兩組研究對象經過為期60天的治療之后效果進行統計。顯效:病情癥狀全部消失,血清生化檢驗恢復正常值;有效:癥狀改善較為明顯,血清生化檢驗恢復明顯;無效:癥狀沒有顯著改善,并且存在個別惡化情況,血清生化檢驗無改變。
1.4.2臨床癥狀
對兩組研究對象使用不同藥物進行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進行對比,比如指關節抓握能力、關節種脹情況、晨僵持續時間及關節觸痛情況等[4]。
1.4.不良反應率比較
觀察兩組研究對象在治療時產生的不良反應,其中包含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等,收集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相關數據并且實施對比。
1.5統計學方法

2.1兩組研究對象療效比較
研究組病人通過將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進行結合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實施治療,整體有效率為97.6%,對比參照組病人淡村使用甲氨蝶呤的整體有效率80.5%,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療效比較[n(%)]
2.2兩組研究對象臨床癥狀比較
兩組病人通過一段時間治療之后,研究組病人通過使用甲氨蝶呤聯合來氟米特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治療以后,關節腫脹、疼痛、觸痛以及關節晨僵情況等癥狀改善較參照組病人效果顯著,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2.3兩組研究對象不良反應產生幾率比較
對兩組病人治療過程不良反應產生幾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研究部病人使用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進行結合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治療,不良反應產生幾率明顯比參照組病人使用單一藥物治療要低,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將表3:

表3 兩組研究對象不良反應產生幾率比較[n(%)]
2.4兩組研究對象藥物治療前、后DAS28及VAS評估對比
兩組病人通過不同治療方式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治療以后DAS28及VAS評估指數均有所下降,并且研究組病人效果明顯高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4:

表4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后VAS和DAS28評估對比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對關節進行長期侵蝕、破壞的全身性慢性免疫性疾病,經多方研究驗證,該病發病機理可能與藥物、遺傳、感染、淋巴T細胞、淋巴B細胞、及內分泌功能存在一定聯系,此病發展至后期可造成病人關節腫大、變形,對其生活及工作造成極大障礙。類風濕性關節炎最關鍵的誘因通常是因為滑膜組織出現炎癥,對關節軟骨及骨質造成過度傷害,從而使病人關節嚴重變形,進而從關節炎癥演變成為多發性關節炎。該病具有較長的發展周期,并且可能伴隨病人終身,而且治愈方存在較大困難,病情發展至晚期以后可對關節造成高達70%的破壞,甚至使病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并且使病人遭受重大的精神損害,應及時進行干預治療[6]。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的治療目前尚處于改善臨床癥狀及抑制疾病發展的階段,并不能使此病得到根治,但是對藥物進行科學、合理的使用,能夠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病情遷延、發展,并能夠對病人關節功能進行改善,有效降低致殘率及關節變形幾率,對病人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當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治療最為普遍的藥物就是甲氨蝶呤,此藥屬于葉酸還原酶抑制劑,能夠快速對二氫葉酸還原酶活性進行有效控制,該藥見效較快,并且能夠對嘌呤合成有效路徑進行阻斷,同時能夠有效降低胸腺嘧啶的合成,對炎性細胞DNA的合成進行阻斷,從而達到有效控制關節炎病情發展、快速恢復關節功能的治療目標。陳芍等人經過研究發現甲氨蝶呤在當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過程被廣泛應用,該藥具有較低的耐藥性,并且生物利用率較高,容易被病人接受,可對滑膜細胞及骨島組織進行有效控制,具有顯著的炎癥抑制作用,能夠有效降低病人關節疼痛及腫脹情況發生,減少病人晨僵發生。但此藥單獨使用時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病人通常在停藥之后出現病情反復情況,并且倘若長期對此藥進行口服可能容易造成病人并發骨髓抑制等疾病。而來氟米特具有免疫功能調節能力,能夠有效阻止嘧啶合成,使炎癥細胞及體液免疫作用得到有效控制,并且使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減少淋巴T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降低炎性因子活性,減少炎癥惡化幾率,對病人免疫系統進行有效調節,避免關節骨質遭受破壞。對來氟米特進行應用可有效控制關節滑膜內巨噬細胞炎性進一步發展,并可降低風濕性關節炎骨吸收能力,對病情發展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使病人關節功能得到改善。陳立斌等人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治療過程中將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進行聯合,可將病人治療整體有效率提升至90%以上,能夠對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
這次針對類風濕病人使用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對疾病進行治療,結果表明,將此兩種藥物合并使用可使病人治療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兩組研究對象治療過程中,研究組病治療方案將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進行有效結合,進行為期60天的治療之后,研究組病人臨床治療效果良好,臨床效果較為理想,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良好,整體有效率為97.6%;關節炎性癥狀及炎性因子均有明顯改善,并且用藥不良反應幾率有效降低;而參照組病人單純使用甲氨蝶呤進行為期60天的治療之后,整體有效率為80.5%,明顯低于研究組病人有效率,關節炎性癥狀及炎性因子改善情況對比研究組要低。兩組研究對象VAS 和 DAS28評估指數較治療之前均有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治療方案中將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進行聯合使用,可對病人疾病恢復產生積極作用,并可有效降低病人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具有較高安全性,在臨床應用中具有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