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艷
(臨沂市中醫醫院 山東 臨沂 276000)
眩暈的發病較為突然,且伴有天旋地轉、頭暈耳鳴、惡心嘔吐等不良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針灸是治療眩暈的有效舉措,經臨床實踐證實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等諸多特點[1]。有研究指出,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眩暈的發病人數正在不斷增多,單一應用針灸治療的效果不甚理想。天麻鉤藤飲作為一種治風劑,在眩暈的針灸治療中配合使用,能在改善癥狀、提升療效及減少不良反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基于此,本實驗以我院收治168例肝陽上亢型眩暈患者為分析病例,剖析針灸協同天麻鉤藤飲治療的價值,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間入我院就診的肝陽上亢型眩暈患者中,隨機擇取168例為分析病例。基于隨機抽簽法的分組規則,將以上病患分為兩組,其中84例列入對照組,含括男性人數52例,女性人數32例;年齡指標最大值74歲,最小值46歲,平均年齡為(60.03±9.36)歲;引起眩暈的疾病類型:33例患者為高血壓,占比為39.29%,29例患者為頸椎病,占比為22.61%,17例患者為梅尼埃病,占比為20.25%,5例為其他病癥,占比為5.95%。另84例編入觀察組,含括男性人數51例,女性人數33例;年齡指標最大值75歲,最小值45歲,平均年齡為(60.09±9.27)歲;引起眩暈的疾病類型:32例患者為高血壓,占比為38.09%,29例患者為頸椎病,占比為34.52%,16例患者為梅尼埃病,占比為19.05%,7例為其他病癥,占比為8.33%。兩組病患的臨床資料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參與。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3,4]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眩暈,符合《中醫內科學》關于肝陽上亢型眩暈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面時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②心腦肝腎等臟器未有嚴重疾病;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免疫缺陷或腦部器質性疾病者;②患有鼻竇炎或青光眼者;③對實驗所用藥物存在禁忌癥或過敏史者;④臨床資料缺失或虛假者。
1.3方法 對照組予以針灸的單一治療,穴位選擇百會穴、風池穴、陽陵泉穴、合谷穴、三陰交穴及足三里穴等,針刺手法選擇補瀉法,對相關穴位予以中強度刺激,留針時間為30分鐘,每日1次,以7d為一個療程,連續針灸三個療程。觀察組基于對照組,配合使用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核心組方包括:天麻15g、鉤藤15g、石決明20g、桑寄生18g、葛根15g、杜仲18g、益母草30g、伸筋草30g、夜交藤30g、茯神30g、川牛膝24g。對于存在頭痛現象的患者,施加蔓荊子與川楝子,劑量各為15g;對于無力乏困的患者,施加20g黃芪;對于口苦干燥的患者,施加黃岑、梔子,劑量各10g。將以上藥物用冷水浸泡后進行煎煮,取藥汁250ml,每日給予患者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以7d為一個療程,連續用藥三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剖析兩組病患臨床療效,判定標準[5]:治療后,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且隨訪半年后未有復發現象的患者為治愈;治療后,癥狀體征顯著改善,且隨訪半年后未有復發現象的患者為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隨訪半年存在復發現象的患者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治愈與有效的患者占比之和。統計并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基于《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分析兩組病患治療后的癥狀情況,主要包括頭暈目眩、口苦口干、耳鳴、心悸氣短等;每項分值為0~3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無效的患者數為3例,占比為3.57%,相比于對照組14.29%而言更低,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癥狀積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頭暈目眩、口苦口干、耳鳴及心悸氣短等各項癥狀積分較低,與對照組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積分對比(分,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38%,相比于對照組10.71%而言更低,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眩暈是臨床常見的運動錯覺癥狀之一,病因繁多復雜,可由全身各系統疾病引起,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部分惡性頭暈還存在致死致殘風險,危害不言而喻[7]。有專家表示,眩暈是人們機體與外界物體發生相對運動的一種主觀感受,主要是由前庭神經周圍及中樞通路病變所致。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眩暈的發病率正在不斷上升,不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臨床診療負擔[8]。畢竟,引起眩暈癥狀的疾病種類多樣,涉及眼科、耳鼻喉科、神經科、內科等多個科室,病因鑒別難度大,且醫師的診療思路各有不一,加之患者對眩暈、頭暈等概念理解不清,就診時難以準確陳述自身病情,進一步增加了眩暈的診療難度,甚至引起誤查、漏診及亂治等不良現象,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9,10]。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業界對眩暈的認知提升,發現中醫在治療眩暈方面有獨到療效。中醫認為,眩暈基本病機為腦髓空虛,清竅失養,或痰火上逆,擾動清竅,常見病理因素包括風、火、痰、虛、瘀等。針灸作為中醫藥的主要療法之一,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等諸多功效,施行于眩暈的治療中,可顯著加快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對其病情改善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經分析,針灸治療眩暈的主要針刺穴位為百會穴、四神聰穴、風池穴、完骨穴等。其中,百會穴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在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針刺百會穴能醒腦開竅、益髓定眩,配合四神聰穴,還能起到安神定志、祛風定眩的功用,是眩暈針灸的主要穴位;風池穴是頸枕交界處,是聰耳明目、利五官七竅的重要穴位,配合完骨穴針刺,具有清腦開竅、息風定眩的作用,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療效顯著。另有研究證明[12],中藥天麻鉤藤飲作為一種治風劑,兼備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等功效,在對眩暈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的同時,輔以此中藥口服,能進一步改善癥狀、提升療效,促使患者及早擺脫疾病困擾。中藥天麻鉤藤飲的基礎組分主要包括天麻、鉤藤、牛膝、黃岑、梔子、益母草、杜仲、桑寄生等,諸藥合用具有柔肝清腦息風、清熱活血利水等功用,隨癥狀加減應用還能增強藥方鎮肝息風的功效,進一步改善眩暈癥狀。
劉義銘[13]等研究指出,經天麻鉤藤飲與針灸協同治療后的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針灸),P<0.05;溫秀新[14]等研究指出,試驗組(天麻鉤藤飲+針灸)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天麻鉤藤飲),差異P<0.05。本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與對照組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癥狀如頭暈目眩、口苦口干、耳鳴及心悸氣短等,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充分說明眩暈患者予以針灸治療的期間,配合應用中藥天麻鉤藤飲的加減干預,能在提升疾病治療效果方面發揮積極效用,促進患者癥狀改善和相關指標好轉。
綜上所述,眩暈患者實施針灸與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的配合治療,能對疾病療效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值得業界重視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