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青,胡長生(湘潭大學.圖書館,.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經過圖書館界的不斷努力,“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圖書館學與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新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力量利用自己的資源、人才和技術優勢,志愿參與鄉村圖書館的專業化援助,為鄉村圖書館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鄉村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此,本文從“十四五”時期“鄉村圖書館+”模式理論與創新案例出發,探索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模式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旨在為鄉村文化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201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提出,“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活動,適用本法”[3]。本文據此將“社會力量”定義為,除政府及其下屬事業單位以外的,能夠參與、作用于鄉村圖書館建設的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黨群社團、非營利機構、企業和個人。社會力量具有三個特征:一是非政府性,社會力量不包括政府及事業單位等公共部門;二是合法性,社會力量應當符合有關部門登記條件,依法開展相關工作;三是自治性,社會力量應有處理自身事務以及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鄉村圖書館+”模式是指省、市、縣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共培共育、共建共享,支持和帶動多所鄉村圖書館協同發展的模式?!班l村圖書館+”模式以深度均等化為理念、以全域合作為媒介,引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鄉村圖書館建設共建共享,是推動農村地區圖書館總分館制向縱深發展的一種創新合作模式。該模式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公益性,依托國家政策和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優勢資源;二是公共性,以省、市、縣公共圖書館為總館,轄區內所有鄉鎮、鄉村圖書館為分館,總館和分館、分館與分館之間以書刊通借通還為目標;三是多元性,通過政府協調、整合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鄉村圖書館建設。
目前,我國城鄉之間文化權益不公平現象是造成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截至2018年末,我國總人口為139,538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6,401萬人[4],鄉村居民人數在總人口數中所占比例較高。因此,通過滿足鄉村居民閱讀需求,豐富鄉村圖書館閱讀資源,加大鄉村閱讀志愿服務力度等方式,加強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建設,對推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①鄉村圖書館是鄉村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和科技興農的重要窗口,是村級文化、教育和信息交流中心,社會力量以鄉村圖書館為重要載體,通過盤活社會資源,為鄉村居民提供公益性、開放性和知識性服務。社會力量利用鄉村圖書館構建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指導鄉村居民在鄉村圖書館進行自我教育,對培養鄉村居民的閱讀習慣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進鄉村居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升,從而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真正實現鄉風文明良性發展。②鄉村市場具有巨大潛力,是我國經濟增長可靠、持久的動力源泉。社會力量的參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鄉村圖書館在人力和資源成本方面的不足,擴大鄉村圖書館對外宣傳的力度與覆蓋面,為農村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幫扶,促進新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③以鄉村圖書館為核心構建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和保障鄉村居民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的戰略措施,是我國“全民閱讀”“書香社會”在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具有較好的示范和啟迪作用。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萬方、Web of Science等平臺,對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的研究成果進行主題復合檢索,發現相關研究的發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說明“鄉村圖書館+”日益受到業界關注。雷香花認為,實施“1+X”模式要有政府的支持,要堅持定點扶貧、資源館員本土化、藏書服務數字化等原則[5];廖騰芳從鄉村社區的發展角度出發,提出鄉村圖書館的經營管理要因地制宜,注重館長的專業素養與服務精神[6];趙娜娜提出了鄉村圖書館“1+X”服務模式,指出應在改善鄉村整體文化氛圍的同時,提升鄉村居民文化素養[7];王子舟指出,公共閱讀空間發展顯現出公益性與經營性運營相結合、空間設計體現“唯美+生態+體驗”等特征[8];張昱等認為,持久而廣泛的社會參與為農家書屋新型閱讀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9];侯鳳芝指出,鄉村公共閱讀空間建設,應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合作共建、民間眾籌等多種方式實現公共要素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10];王雄青認為,“十四五”時期,鄉村文化振興要注重“鄉村圖書館+”模式與“扶貧+扶智+扶志”相結合,實現文化扶貧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11];戚曉明提出,農家書屋發展要以總分館制為基礎,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線上線下協同推進,優化內容供給,增加農家書屋的服務性、公共性等創新策略[12]。
上述這些學者的觀點從多方面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模式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研究提供了驅動力,但在其模式的實踐創新和現實理路的深化等方面,還存在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鑒于城鄉二元結構以及鄉村文化建設現狀,我國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模式主要采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方式,即在公共政策指導下,充分考慮地理、經濟、文化等重要的細分要素,促進鄉村圖書館高質量發展。本文立足于鄉村圖書館主體構建,將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合作模式概括為政府主導式、合作共建式、民間眾籌式三種類型(見表1)。

表1 “鄉村圖書館+”合作模式理論框架
政府主導模式是指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先導,在鄉村圖書館配置公共閱讀資源,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一種模式。如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書海工程”項目是“鄉村圖書館+政府主導”模式的一個創新案例?!皶9こ獭表椖堪凑枕攲釉O計要求,運用現代網絡手段,秉持以人為本原則,聯合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力量,在借閱制度、圖書分類方面提供運作規范,架起了圖書捐贈者與鄉村需求者之間的橋梁。截至2009年底,全國已有341家出版發行單位捐贈圖書7.61億碼洋,受助單位分布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成為國內募集圖書最多、捐助數額最大、社會影響最廣的圖書捐贈公益項目[13]。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總分館制的建設實踐也為該模式提供了參考,其分館有藏書35萬余冊、報刊300多種,設有15個對外服務區域,可同時容納3,000余人閱讀,可為讀者提供文獻借閱、閱讀輔導、信息咨詢等服務。在運營機制上,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利用“政府+企業+圖書館”模式多元投入保障經濟來源,由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負責圖書供給、借閱配套建設、圖書更新等。截至2019年底,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共建設分館21家,其中有3家位于麻屯、會盟、孟津等鄉鎮,館均藏書超過8,000冊[14]。
所謂“合作共建模式”,是指政府采用PPP模式同社會資本合作,通過以獎代補、購買服務等方式廣泛吸引社會力量,招募當地大學生志愿者、鄉村居民志愿者與支教志愿者團隊等,參與投入鄉村圖書館閱讀設施建設、參與閱讀活動推廣的模式。該模式通過吸引慈善組織與志愿者協會參與來滿足當地居民的閱讀需求,針對鄉村地區設立閱讀專項基金,積極引導鄉村居民參與閱讀,推動鄉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如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山書局的“圖書館+祠堂”合作模式,由碧山村村民、返鄉青年等關心碧山村的知識分子和志愿者共同參與徽州地區傳統村落文化復興,旨在開展低成本的非營利模式的實驗性展覽[15];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的老苗窯洞圖書館采用“圖書館+窯洞”合作模式,把原始的窯洞加以修復,其功能空間分為少兒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還有韓愈書屋、書法室、接待室、洽談室等[16];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的七仙書屋引導社會力量與社會機構合作,以捐助書款、征集舊書、購買新書等方式,開展圖書推薦和交流活動,推出百姓書屋志愿者服務計劃,進行整架、閱讀秩序維護等日常管理工作[17]。
所謂“民間眾籌模式”,是指采用股權眾籌方式募集鄉村圖書館閱讀空間的建設和運作資金的一種方式,如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社會力量組成志愿者聯盟,以“構建書香社會、倡導全民閱讀”為主旨,多方出資、密切協作,共建共贏。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的河南省首個新型鄉村圖書館公共書吧“一鳴書居”采取眾籌的注資方式,將田園農莊、文物古建筑、茶館民宿等鄉村特色文化和以閱讀推廣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相銜接[18]。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莫干·山居圖”坐落在環境優美、有文化底蘊的傳統村落,由廢棄的生產隊大會堂老房子改建而成,秉持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采用個人出資、新媒體籌資、村民參與、游者捐書的運營方式[19],圖書館、咖啡廳、臺球酒吧、會議室、餐廳等休閑、餐飲、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實現了從公益走向公益的循環發展,達到了利用社會力量辦文化的目的。
鄉村圖書館是農村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也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糧倉”。近年來,鄉村圖書館以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使命、新任務為立足點,從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入“鄉村圖書館+”事業,做好“鄉村圖書館+”宣傳推廣服務、創新社會力量參助“鄉村圖書館+”長效機制三個方面,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的供需契合賦予高質量的文化內涵與實踐(見圖1)。

圖1 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圖書館+”高質量發展供需契合整體框架
4.1.1 倡導政府主導宏觀調控
由于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只設到縣級,因此政府須為鄉村圖書館、農家書屋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維持其正常運轉。鄉村圖書館應當秉持“一盤棋”理念,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如財政部門提供經費保障、文化和旅游部門負責工程建設、科技部門提供技術支持等,實現跨部門、跨地區統籌規范建設。我國應盡快將鄉村圖書館發展規劃列入相關法律法規,實現總館—分館、分館—分館之間書刊通借通還和資源共建共享,通過有效的品牌化運營,擴大平臺的公眾影響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為支持、鼓勵、引導與保護社會力量參助“鄉村圖書館+”建設提供法律、法規遵循,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入“鄉村圖書館+”事業[20],形成濃厚氛圍。
4.1.2 開展區域特色鄉村文化傳承活動
2022年4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指出,要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投身鄉村振興[21]。鄉村圖書館是鄉村精神文化重要陣地和科技興農的重要窗口,是最接近農村、農民,最了解農民的村級文化、教育和信息交流中心。由于社會責任、經濟利益等各種考量,在“鄉村圖書館+”一體化平臺引導下,除政府資金支持外,一些民間組織、企業、慈善機構,與鄉村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媒體等部門協調合作,結合傳統節日、歷史事件,深入開展各種主題教育、專題教育,合作進行形式多樣的區域特色鄉村文化傳承活動[22]。
4.1.3 聚焦鄉村居民實際需求
鄉村圖書館應聚焦鄉村居民的實際需求,將傳統節日、重大活動與閱讀緊密結合,開展館內閱覽、文獻復制、參考咨詢等服務,如在農閑或者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習輔導和閱讀推廣,開展各類黨政培訓、農業技能培訓、知識講座、夜校學習班、科普講座、讀書交流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鄉村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讓閱讀與生活更緊密地連接,形成“空間+閱讀+多元文化”的服務格局,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素養,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4.2.1 促進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
鄉村可依托本地區獨有的文化資源和鄉村居民特點,探索“文化+旅游”“文化+農業”“文化+閱讀”等發展模式,將文化資源轉化成經濟效益,實現鄉村經濟和鄉村文化的協同發展。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的“筑夢書屋”由湖南國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資建立,設立了四個“筑夢書屋”,配備了桌椅和電腦,房屋等基礎設施的維護由村里負責,除了學生能在這里學習,村民和游客也可以在這里閱讀和休息,同時,常態化舉辦講座、沙龍、讀書會等各類文化和休閑娛樂活動,邀請老師教孩子們普通話和詩詞朗誦[23]。
4.2.2 提供專業的閱讀推廣服務隊伍
鄉村圖書館管理人員的服務能力直接關系鄉村圖書館是否能夠實現規范有序運行。除了國家重視、經費保障等因素外,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等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組建“鄉村圖書館+”項目閱讀推廣服務隊伍,重視團隊的組織結構和崗位設置,通過對館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培養一批思想好、懂業務、會管理、有較高文化水平的鄉村圖書館管理人員?!班l村圖書館+”將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社會志愿者組織到同一個閱讀場域內,這些志愿者以自己的文化熱情彰顯了我國民間文化團體、個體推廣人的奉獻精神,形成了專業的閱讀推廣服務隊伍,為鄉村振興的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20],成為鄉村振興路上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加油站”。同時,政府應倡導和褒揚無私奉獻的公益精神,宣傳和推廣管理規范、運行效果良好的鄉村圖書館,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鄉村圖書館+”合作共建中來。
4.2.3 實現高質量發展供需契合
鄉村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數字化手段,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更多互動性強、形式新穎的閱讀推廣活動。通過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點資源為鄉村居民免費開展系列培訓活動,如邀請各界名人以鄉村發展為閱讀主題舉辦講座、分享經驗,開展農業知識講座、農業技能培訓,觀看相關影音作品等,以云直播、云展覽、云講座等形式為鄉村居民免費提供農業科技知識、農產品銷售等教育培訓服務,使鄉村圖書館成為重要的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供需契合。
4.3.1 擴大公益資金來源渠道
鄉村圖書館作為記錄、存儲、傳播人類文明的專業機構,要圍繞鄉村居民的需求,對社會力量捐贈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對捐贈書刊進行合理分配,同時專家委員會要對“鄉村圖書館+”建設方案進行指導。在資金來源上,鄉村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政府撥款、企業贊助等資金,并以網絡募捐、認領眾籌、置換眾籌等形式為補充,豐富資金來源渠道。2015年初,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在互聯網平臺發布了“眾籌永和核桃,圓孩子讀書夢”社會籌建活動,從線上、線下共募集資金86萬余元,以置換的形式解決了核桃銷售問題,同時還為圖書館建設募集到了資金,當地群眾在館員和志愿者引導下收獲知識經歷,館員在閱讀活動中收獲服務經驗,鄉村圖書館閱讀社群價值得到了最大化體現,讓鄉村圖書館成為農民群眾的滿意工程,成為黨和政府的放心工程[24]。
4.3.2 完善社會力量價值共創的管理體制
建好、用好、管理好鄉村圖書館,關鍵在于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管理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關于進一步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等法律、法規、政策都詳細規定了有關優惠政策的內容和范圍,提高了社會力量服務鄉村圖書館的積極性。同時,鄉村圖書館通過制定《鄉村圖書館服務承諾》《鄉村圖書館接受捐贈公開制度》《鄉村圖書館圖書外借制度》《鄉村圖書館報刊閱覽制度》《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工作制度》[25]等管理制度,向捐款者公布開支情況、建立捐書人登記檔案、宣傳農家書屋捐贈活動、規范捐款管理與使用、進行定期考核評比,最終形成“政府—社會—市場—民眾”四層互動與價值共創的長效運行機制,使鄉村圖書館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發展軌道。
4.3.3 提升專業化志愿服務管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理念引導下,《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志愿服務條例》等相繼出臺,從制度層面對“鄉村圖書館+”志愿服務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并通過數字治理平臺精準對接鄉村老年居民和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將自發性、群眾性的傳統服務轉變為組織化的志愿服務,以專業化提升志愿服務質量。①開展教育培訓,以兒童教育為切入口、技能培訓為輔助,從網絡平臺上遴選在線視頻課程、名師視頻進行播放,推進公共文化事業外部和內部實現有機關聯,形成內外呼應的產業鏈,通過數字治理平臺精準對接鄉村特殊群體和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將自發性、群眾性的傳統服務轉變為組織化的志愿服務,以專業化提升志愿服務質量。②針對鄉村居民需求,選擇最有用、最直接的農產品信息、社會新聞、政策解讀進行反饋,幫助其查找、獲取文獻和知識,構建線上線下閱讀平臺,營造實時閱讀環境,不斷開拓讀者閱讀服務新渠道,引導鄉村居民自我閱讀,以提升鄉村圖書館服務效能。③形成志愿服務從注冊數量提升階段向“鄉村圖書館+”志愿服務高質量服務供給階段的轉型,為“鄉村圖書館+”志愿服務工作的專業化、法治化、常態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推廣全民閱讀、傳承發展當地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