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霖嬌,邵志穎,張 梅,許振文
(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A級旅游景區是衡量區域旅游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其空間分布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區域旅游業的整體發展動向。深刻認識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規律有助于調整區域之間旅游發展的不均衡狀態,對合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優化旅游景區的等級結構以及景區特色化發展意義重大[1-3]。在朱竑等[4]對中國A級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研究的推動下,學者們開始把相關研究視角轉向地域分區[5-6]、城市群[7-10]、省域[11-12]和市域[13],在豐富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對A級旅游景區空間格局的形成機制展開探究[1-2,5-13],對高等級旅游景區的關注度也日趨提高[7,10]。基于此,本文借助ArcGIS 10.2軟件,利用定量方法對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展開初步分析,為進一步提升吉林省區域旅游競爭力以及優化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布局提供理論參考。
吉林省地處東北亞幾何中心地帶,面積為18.74萬平方千米。省內旅游資源豐富,鄉村、紅色、邊境、工業旅游全面發展,相應的旅游產品體系逐步完善,為吉林省打造優質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國家冰雪旅游人才培訓基地”的落成使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影響力大幅提升,夏季“22℃的吉林”為避暑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條件。國家A級旅游景區的快速發展為吉林省旅游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勁動力,截止2020年,吉林省擁有7家5A級景區、63家4A級景區、111家3A級景區、43家2A級景區以及7家1A級景區[14]。
本文使用的A級旅游景區數量和分布區域來源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通過Google Earth軟件獲取231家A級旅游景區的地理坐標,在ArcGIS 10.2軟件中生成相應的點要素,將標準地圖服務網站(http://bzdt.ch.mnr.gov.cn/index.html)提供的吉林省各市(州)矢量邊界與景區點要素進行疊加(圖1),審圖號為GS2019(1822),使用數理統計方法探究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格局。

圖1 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分布圖
2.2.1 最鄰近指數
最鄰近指數可以反映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類型,具體計算公式為

2.2.2 地理集中指數
地理集中指數是衡量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標[15],具體計算公式為

2.2.3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可用于度量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狀況[16],具體計算公式為
其中,Pi為第i個市(州)內景區數量占景區總數量的比重。基尼系數的取值范圍介于0和1之間,值越接近1,景區分布的集中程度越高。
2.2.4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可用于表示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密度,直觀反映集聚或分散的特征[17],具體計算公式為

通過ArcGIS 10.2軟件中空間統計工具求得最鄰近指數,從而判斷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類型(表1)。由表1可知,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觀測最鄰近距離為10 952.40 m,理論最鄰近距離為13 083.96 m,最鄰近指數R=0.84(R<1),呈集聚分布。同時,吉林省1A級至5A級旅游景區的最近鄰指數均小于1,呈集聚分布,其中3A級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R=0.94,數值最大,集聚程度相對最低;5A級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R=0.58,數值最小,集聚程度相對最高。

表1 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最鄰近指數計算結果
吉林市、遼源市、四平市、延邊州、長春市A級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分別為0.86、0.65、0.73、0.74、0.73,R均小于1,呈集聚分布狀態;白城市、白山市、松原市A級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分別為1.46、1.11、1.19,R均大于1,呈均勻分布狀態;通化市A級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為1.04,R約等于1,呈隨機分布狀態。由此可見,從吉林省各市(州)A級旅游景區的分布類型來看,呈集聚分布的市(州)有5個,呈均勻分布的市(州)有3個,呈均勻分布的市(州)僅有通化市1個。

各市(州)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會使A級旅游景區這一地理要素呈現空間分布不均衡的狀態。為進一步揭示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在9個市(州)的分布均衡程度,采用基尼系數進行分析。計算得到Q=0.94,表明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呈現空間分布不均衡的特征。
使用洛倫茲曲線對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均衡程度進行檢驗,將A級旅游景區數量升序排列,計算其占全省比重和累計比重,得到吉林省各市(州)A級旅游景區分布的洛倫茲曲線圖(圖2),可以看出,該曲線與絕對均衡狀態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下凹,印證了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不均衡的特征。

市(州)圖2 吉林省各市(州)A級旅游景區洛倫茲曲線
基尼系數和洛倫茲曲線的分析結果表明,吉林省各市(州)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不均。省內A級旅游景區主要集中分布在延邊州、通化市、長春市,占到全省總數的 55.41%;而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和遼源市的A級旅游景區數量較少。
結合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使用ArcGIS 10.2軟件中的空間分析工具進行核密度分析,將帶寬依次設置為15 000 m、17 000 m、20 000 m、25 000 m,對輸出的核密度結果進行比較,發現20 000 m搜索半徑下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密度效果最佳,由此得到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密度圖(圖3)。
由圖3可知,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密度整體近似“V”型,分布密度較大的市(州)表現為兩大集聚區:“長春—吉林—遼源—四平”構成“E”型集聚區;“延邊—白山—通化”構成“W”型集聚區。而白城市和松原市的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密度較小。

圖3 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密度
本文借助ArcGIS 10.2軟件中的空間分析工具,以最鄰近指數、地理集中指數、基尼系數和核密度分析等數理統計模型為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吉林省231家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最鄰近指數判斷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類型為集聚型,其中,3A級旅游景區集聚程度相對最低,5A級旅游景區集聚程度相對最高。A級旅游景區呈集聚分布的市(州)為吉林市、遼源市、四平市、延邊州和長春市,呈均勻分布的市(州)為白城市、白山市和松原市,呈均勻分布的市(州)為通化市。
(2)地理集中指數顯示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在區域上分布較為集中。
(3)基尼系數和洛倫茲曲線結果表明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呈現不均衡特性。
(4)核密度分析揭示出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在空間分布密度上呈現“長春—吉林—遼源—四平”以及“延邊—白山—通化”兩大集聚區。
吉林省應當合理發揮A級旅游景區集聚區的優勢,依托長吉一體化發展、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以及哈長城市群建設等相關戰略決策,突出和強化長春、吉林、延吉旅游市場的規模效應及其輻射帶動作用。大力開發冰雪、避暑、養生、文化旅游等城市休閑旅游產品,在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有效利用鄉村資源[18],讓旅游者的民俗觀光體驗更為多元化,紅色旅游廉政教育基地的建設更為專業化,“旅游+”的形式更為具體化[19]。本文僅對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當下的空間分布狀況進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可對形成該種空間格局的地形地貌、交通、經濟、人口等影響因素開展進一步研究,從而更好地預測未來吉林省A級旅游景區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