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田禾
2018 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指出,“士官太重要了,士官隊伍水平要提高,士官隊伍穩定性也要提高。”士官作為士兵隊伍的主體力量,處在“兵頭將尾”,是作戰訓練、教育管理和武器裝備操作使用、維護修理的重要支撐,是密切官兵的橋梁和紐帶,有“軍中脊梁”的美譽,與指揮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并稱為軍隊五大人才之一,正在成為影響軍隊興衰、左右戰局的重要因素。未來戰爭很大程度上是“士官戰爭”,各國軍隊都把士官制度作為培養和保留士兵骨干的重要手段。我軍士官制度經歷了義務兵(1955-1978 年)、志愿兵(1978-1988 年)、士官(1988 年至今) 三個發展時期;而我國定向培養士官,又經歷了直招士官探索轉型(2003-2012年)、定向士官試點培養(2012-2017年)、定向士官穩定發展(2018 年至今)三個階段的建設發展和不斷完善。可見,定向培養士官,從承載轉型到走向發展層層推進,證明軍民融合戰略頂層設計的科學性,政策措施布局的嚴謹性,既尊重士官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激發高職教育活力,又體現士官職業化的中國特色,增強士官隊伍活力。
1999 年9 月,我軍首次實行士官制度改革,2001 年9 月,修改后的《征兵工作條例》規定從非軍事部門直接招收士官;2003 年4 月,軍隊開始直接從非軍事部門具有專業技能的公民中招收緊缺、急需的專技人才作為直招士官,首次打開了依托地方高校培養軍隊士官的通道;2009 年7 月,中央軍委頒發《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對士官制度又一次進行重大調整,明確擴大地方院校直招士官數量;2012 年2 月,原總參謀部和教育部聯合發文,開展依托地方高校定向培養士官試點,高職教育與軍事職業正式攜手融合式發展。2015 年4 月,我軍實行士官長制度試點,為士官制度又一重大突破。由此士官隊伍迅速擴大,廣泛分布在各基層技術、管理、指揮崗位,編制數量占士兵總數的半壁江山。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提出“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福利待遇大幅提高,定向士官招生逐漸成為青年學生報考熱門,開始走向良性循環發展。高職教育定向士官培養拓展了職業教育研究范圍,豐富了軍事職業教育實踐,擴大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轉型以來,依托地方高校定向培養士官作為我國士官制度一項重大改革成果,是部隊多形式、多層次、多途徑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2 年開展試點10 年來,招生省市從7 個增加到17 個;招生院校從11 所增加到48 所;首批11 所招收830 人擴展到2022 年的48 所近20000 人;招收軍種從首批空、海、火箭軍等3 個增加到空、海、陸、火箭軍、武警等5 個軍兵(警)種。專業覆蓋機械化改造、信息化建設等多個急需領域。相比直招士官,定向士官具有文化基礎好、專業能力強、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大等相對優勢,受到軍方一致肯定和歡迎,已畢業的數萬名士官在專業技術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 年起,國防部確定軍隊不再從本科院校定向培養和選拔國防生,高職定向培養士官就成為當前地方高校“訂單式”培養軍事人才的唯一渠道。近年軍隊更是相繼出臺漲薪激勵政策、國家多部委實施對高職定向士官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等形式資助,大大提升士官報考吸引力。依托地方高校為部隊定向培養應用技術復雜、培訓周期較長的軍地通用士官,以提升士官質量和效益成為業界共識。定向培養士官納入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執行專科提前批錄取政策,實行“2.5(高校為主)+0.5 部隊(負責)”三年學制,為統招全日制大專學歷。這一“訂單式”培養,實現了軍地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目標明確、方案科學,教學計劃合理、過程質量可控;學生基礎好、崗位適應快,成為部隊士官隊伍補充的重要渠道。
定向培養士官涉及各軍兵種(部隊)兵員機關、部隊教學指導機構、地方兵役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高校,有多個實施主體,組織程序復雜,招收環節繁多,培養周期較長,政策性業務性強。高職定向培養士官的不斷發展壯大是軍地雙方從聚合到藕合、從整合到融合的不斷“磨合”過程和最終“吻合”結果,歸根結底是軍民融合政策的科學性決定了高職教育定向培養士官的合理性,保障了定向培養士官的質量和效益。[從2012-2017 年的試點、經歷7 年后即從2018 年開始,逐年的定向培養士官招生錄取、教育培養、輸送入伍等工作已成為相關高職院校教育常態;培養工作從2012 年由軍隊牽頭,體現“需求導向,以軍為主”到2016 年由教育部門牽頭,體現“主體導向,以民為主”發展到2019年后確定為仍由軍隊牽頭,恢復“需求導向,以軍為主”三次融合性發展,體現軍地在軍民融合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優化機制。軍民融合是世界經驗,也是世界趨勢。破解了軍隊培訓資源有限、對高新技術專業或編制人數少的復雜專業崗位,軍隊培養難度大、成本高、見效慢的瓶頸,為備戰打戰、快速生成戰斗力,成效突顯。
高職定向培養專業技術士官是國家職業教育向軍事職業領域的延伸和發展,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需求強勁。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問題和矛盾勢必顯現,機遇和挑戰客觀并存,對軍地雙方都具有很大研究空間。
首先是學生身份存疑。把定向士官作為“學生”還是“軍人”身份管理,軍地不同施教者持不同觀點,由此帶來對培養定位“重技能”和“重軍事”兩種傾向的爭論。現實中,定向士官具有普通大學生和后備軍人雙重屬性,既應具有大學生高素質,又應具備軍人硬作風,因此決定其成長必須同時遵循高職教育和軍事人才培養雙重規律。“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院校對士官實施軍事化訓練和管理,是士官軍事素質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對其配發相應軍、被裝,也是軍人身份認同和軍政教育的重要標識。但在校士官生如著軍裝又不符合法律規定,有“違法嫌疑”之尷尬。而如果軍事訓練養成不正確、不規范行為習慣,將造成入伍后糾偏困難。其次是培養對接不暢。院校與部隊對接是定向培養士官的關鍵環節,但實踐中因理念認識的某些偏差帶來體制機制的部分含混,軍民融合實質操作性存在矛盾;軍種機關、兵役機關和教育部門多方協調體制機制還不完善,運轉遲緩,軍地銜接時有斷層缺位,融合效益大打折扣,成為定向培養士官最大瓶頸。
首先是軍地關于辦學資質和規模。很多高校多年致力于爭取定向士官培養資格,軍地政策部門也圍繞高校培養條件和計劃規模反復論證權衡。一方面是院校定向士官培養軍種太多、專業太雜、規模太大,造成軍地多頭銜接困難,個性化培養難以實現,兵員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定向培養士官在教學設施、師資建設、軍營文化等方面需要大量投入,如招生計劃不穩定,不成規模,專業分散,對多軍種學生要做到匹配充足教學資源、科學管理模式和軍營文化建設,有資金投入風險。其次地方關于招生發動和宣傳。目前定向士官向社會公開宣傳發動還不充分,社會對定向士官的關注度、考生報考的熱度與士官招生計劃的增長速度還不匹配,地方政策部門為完成征兵任務往往熱衷于義務兵宣傳,而忽視定向士官;各省市也存在定向士官招生計劃與宣傳發動情況不掛鉤、各高校普遍重視就近屬地宣傳而忽視外省地生源,導致定向士官招生錄取選擇面相對狹窄,基礎質量難以提高。
(1)學生作為受教者。一是基礎相對較弱。在中學完成應試教育模式,士官生體質體能基礎普遍不強;因招生擴張迅速,有些院校的士官生高考成績普遍低于普通生。二是思想認識偏差。一些學生認為定向士官入校即人伍,進入了“保險箱”,沒有就業壓力,就沒有學習動力,缺少刻苦鉆研精神。三是職業認知模糊。不少學生對士官職業前景沒有理性思考,從軍思想迷茫,更談不上使命意識,軍事訓練盲目甚至抗拒,專業技能學習訓練淺嘗輒止。四是心理素質不穩定。部分學生因入學動機不純,服役韌性不足,導致入伍后適應期長,甚至不安心服役,有自我故意淘汰情況。
(2)院校作為施教者。因對培養工作的動機不一,有些院校因要搶抓辦學機遇,把定向培養士官看作躋身競爭行列的手段工具,培養目標不清,質量管控不嚴;有些院校因定位不準認知不夠,沒有足夠重視,缺少經費投人,師資和實訓條件得不到改進,教育模式相對固化。鑒于轉型任務和成本較大,教學方法上不能完全對接任職標準落實,加上實習實訓條件受限,軍事職業特色不鮮明,嚴重滯后于定向培養士官的發展和部隊士官人才隊伍的建設。
(3)軍隊作為指導、施教和受益者。定向培養士官“2.5+0.5”學年分割形式決定,教育教學主要是院校一方施行,軍地兩個階段基本孤立,缺失聯教聯訓長效機制,缺乏常態溝通管道。在任務規劃、職責定位、體制分工等方面既有交叉重疊又有工作盲區。對培養對象評估缺乏科學標準,難以及時校正軌道,制約了人才質量和效果的生成。
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把軍隊相關的職業教育納入國家職業教育大體系”。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定向培養士官最早的院校,在無辦學經驗可遵循的情況下,針對軍地合作體制機制不健全難落地、定向士官培養定位不清晰難把握、人才培養質量不穩定難提升等問題,對接軍事職業教育規律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探索開創模式,先試先行,卓有成效。
首先是身份定位。深入各軍種部隊了解對接需求,力求畫準“像”,將定向培養士官身份定位為“大學生+準軍人”,既要作為普通大學生完成規定的學業內容,又要按照“準軍人”來進行教育、訓練和管理。把握思政教育、軍事訓練、日常管理和專業教學之間的權重關系,既不按照普通大學生模式進行教育管理,也不搞山寨版軍校,力求找到最佳的“度”。其次是理念定準。將原來的“三個三分之一”的辦學格局調整為軍地各半“兩個二分之一”,穩定全國最大定向士官培養規模。精立“思想政治教育為先、專業技能錘煉為重、軍事素質培育為要”“三為”育人理念,始終把士官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系好思想入伍“第一粒扣子”,培育熱愛軍隊、獻身國防的情懷;發揮高職專業資源優勢,把提升士官專業素質作為主業主責,培養工匠精神,著力培育部隊好用、管用的專業本領;著眼于提高士官到部隊后的適應能力,抓好軍事體能技能訓練,強化軍人作風和綜合素質培養。

首先,發揮隸屬軍隊優勢,爭取退役裝備和實訓工裝配發,盤活現有的杜二飛機、羅賓遜R44 直升機、導彈高炮、光電雷達等上千套(臺)教學設備,建造國家航空制造與維修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公共實訓基地、航空機電、航空電子、飛機外場維護實訓中心等。從軍工企業聘請兼職教師、客座教授、生產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其次,發揮行業聯動優勢,主動對接軍隊裝備修理、航空工業、聯合上百家航空企業、科研院所等,牽頭成立“軍政行企校”五方聯動的校企戰略合作平臺——航空職業教育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拓展辦學渠道。在人才培養、產學研共建、課程體系開發等領域簽訂合作協議近300 項;爭取企業向學院捐贈若干億元價值的飛機、發動機、雷達等教學工裝設備,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了辦學成本,又提升了辦學質量。最后,與各軍種簽訂聯教聯訓制度,共商培養需求、共修培養方案、共研教學課程和標準等確立協同機制;聯合全國士官院校組建定向士官聯盟,每年召集開展經驗交流和研討,實現集智創新機制,擴大了社會影響力。

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2021年度新員工機加實操培訓班在我院舉辦
首先,按照“向實戰聚焦”要求,聯合承訓機構和作戰部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課程、技能考核、軍事能力等標準,完善士官人才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學風建設、落實預警、改革考試制度等,開展學校普測、部隊抽測等過程監控與質量監測,采用“PDCA”即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處理)這一質量管理原理和方法,建立學校、部隊承訓機構、用人部隊、家長和社會等多元評價制度和質量反饋體系。開發出版專業技術、軍事體能、“紅色教育”系列叢書,建立定向培養士官教學教育教材體系。其次,按照“內培外引、專兼并重”思路,建立“專任老師下企業、能工巧匠進課堂”的校企協同培養機制,著力鍛造“上得了講臺,下得了車間”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聘任軍隊優秀自主擇業人員、大國工匠擔任專業教師,聘請英模、退伍老兵為兼職輔導員,打造優質師資團隊。最后,斥巨資建成集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和航空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湖南航空館,構建濃郁軍隊和航空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士官營區和教學樓,打造黨團特色陣地,加強“四史”教育;建軍隊(種)文化廣場、走廊,展現軍史、宣傳英模、弘揚強軍主旋律,以文化浸潤染,為士官生營造“不是軍校勝似軍校”的氛圍。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姓軍為軍,提高站位,實干當頭,以軍民融合戰略為指引,走好軍地協同育人路子,人才培養質量深受部隊認可,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培養模式。按照“士官生優先”原則組織教育教學,“保士官生質量”“創士官生品牌”成為全校共識,在全國引領性開展定向士官人才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