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青 陳陽 李晨威 楊志超
未來跨海作戰具有高立體、大縱深、全方位、發起突然、連續作戰、節奏快等特點,這給作戰中的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如何做好跨海作戰裝備器材保障及時、準確、可靠、連續、高效的需要,是后勤裝備保障部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未來跨海作戰是一種快節奏、高強度和短周期的作戰行動,作戰樣式轉換快,地區不確定。如何出敵不意、先發制人已成為整個作戰制勝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高技術條件下,各種精確制導武器不斷投入戰場,使裝備戰損率大大升高,從而使后勤裝備器材保障準備的時間短,工作突擊性強,保障狀態通常在應急中進行。要跟上這種快節奏的要求,就必須在決策機構作出作戰決策的同時,作出保障決策,同步實施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只有具備快速反應,才能適應高技術條件下跨海戰爭的需要。
未來跨海作戰異常激烈,連續性強,加之作戰對象將大量威力大、精度高、射程遠的武器運用于戰場,戰場不分前后,而登陸作戰部隊又是對方偵察捕捉和武器殺傷的主要目標,在組織實施跨海作戰行動的每一步都將可能遭到作戰對象的破壞。高技術條件下的跨海作戰,武器裝備損壞量大,后勤裝備器材消耗將會更大,這就要求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必須具有很強的連續保障能力,以便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能不間斷地完成保障任務。
未來跨海作戰中,為奪取作戰行動的主動權,通常采取以快制勝、強行割裂的戰法,這樣,就使機動與殲敵沒有明顯的階段性區分。部隊機動高度頻繁,常常是走打一體化,在動中造勢、動中殲敵,攻擊行動短促,造成了保障的供給量與單位時間的需求量不相應,給把握保障時機增大了難度,這就要求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必須隨作戰形式的變化而變化,以適應機動作需要。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實施靈活高效的快速保障,只有充分調動各種保障力量的整體效力,才能及時有效地保證各個環節的后勤裝備器材保障任務完成。
跨海作戰,部隊將超常編成,作戰力量增多,作戰地形復雜,保障層次多,點多線長,調整力量困難,指揮協調的跨度大,難度大。后勤裝備器材保障要與之相適應,就必須具有高效的指揮協調能力。
未來的跨海作戰,對方將把高技術手段如偵察系統、戰場監視系統、情報處理系統、電子系統、紅外夜視系統等廣泛運用于戰場,這將嚴重威脅保障力量的生存,加之后勤裝備器材保障是作戰對象襲擊的重點目標,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力量從航渡到搶灘奪陸都處在作戰對象火力控制和兵力襲擊的觸角內,從而嚴重威脅著后勤裝備器材保障機構的生存。因此,要提高后勤裝備器材保障機構的生存能力,就必須采取多種防衛手段,減少后勤裝備器材保障防衛能力弱與受威脅大的差距,降低對方打擊的效能,提高后勤裝備器材保障的自我防衛能力。
未來跨海作戰,更加強化交通運輸這一中心環節作用。跨海戰斗力的“再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后勤裝備器材保障速度,因此,科學預測,詳細制定各種方案,進行組織后勤裝備器材保障,是跨海作戰持續作戰的基礎之一。建立科學的后勤裝備器材決策系統,運用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根據戰斗的進程及不同階段的特點科學合理地確定后勤裝備器材的儲存數量和種類,保證戰斗不同階段對不同后勤裝備器材的需求。借此保證后勤裝備器材保障決策的準確性、快速性、實時性,徹底改變以往的模糊經驗判斷。后勤裝備器材裝載前的鐵路、公路運輸,裝載后的水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各有優勢和局限,各有相互補充的內在要求,但不能相互替代,應根據作戰需要,結合運用多種運輸手段,實行軍民結合,立體聯運。統一聯結鐵路、公路、水上、空中和管線形成立體聯運方式,為跨海軍兵種聯合作戰提供快速高效的運輸保障。應結合主要作戰方向的交通運輸條件,充分發揮海、空運輸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綜合運輸效能。實施立體聯運,要注意解決好物資聯運的技術裝備和人員上船、登機、換乘及物資倒運、裝卸的組織指揮等問題,要增強各種運輸方式間的銜接轉換能力和物資通過能力,減少重復,交叉和空駛等不合理運輸,保持聯運系統與作戰系統的緊密配合與協調一致。
未來跨海作戰,物資消耗巨大,補給任務繁重,強調直接對作戰人員、武器裝備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物資補給,更是作戰雙方系統對系統的抗衡,在這種對抗中,任何單一兵種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只有將諸兵種形成整體力量,才能發揮其作戰效能。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同樣如此,只有將后勤裝備器材儲備與部隊的作戰形式相吻合,才能確保部隊跨海作戰時后勤裝備器材消耗的需要。在后勤裝備器材儲備時,要針對戰時損耗量大小,補供周期長短,籌措難易程度等全面權衡,重點儲備。組建后勤裝備器材供應基地,實施整體保障。要由逐級單一補給保障向直達綜合保障轉變。打破傳統的保障觀念,由原來的專業化保障方式轉向綜合化保障方式。按任務性質和各類物資數量、種類,建立綜合性兵站,消除以往專業設置重疊,技術配備重復,技術力量單一,保障物資缺項的弊端。跨海作戰戰線長,空域大,應根據戰役需要由沿海至內地在交通方便的碼頭、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地方組建數個后勤裝備器材供應基地,主要任務是按戰役需求儲備、籌集各類后勤裝備器材(以部件、附件、總成和易拆裝的零件為主),并對后勤裝備器材實施分類、分項包裝,形成規格不同的集裝箱制,形成適應艦船、火車、輸送車、飛機裝運的不同規格的集裝箱后勤裝備器材補充基地。在戰役準備階段,直接受戰役指揮部指揮,并負責協調某個方向的后勤裝備器材運送,對各保障群及時實施補充,達到覆蓋整個戰場的目的,這樣將有效地緩解后勤裝備器材補充困難和后勤裝備器材補充不及時的矛盾。

“全縱深、多方向、立體攻擊”,是跨海作戰的主要戰法。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對跨海前沿和縱深打擊、越點滲透、奔襲的作戰部隊,必須實施伴隨保障。這樣,既可從綜合性后方基地抽組應急保障力量,又能靈活派出前進綜合保障群,在統一的指揮下遂行伴隨物資保障任務。
將各種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力量進行統一籌劃,根據保障任務的需要,以輪式和履帶式后勤裝備器材保障車輛編成若干個能實施快速機動保障、獨立遂行保障任務的保障群,達到編組小型化、機械化、快速化的要求。后勤裝備器材以車代庫,實施動中保障。在戰斗準備階段,對登陸部隊所需后勤裝備器材實施全部保障,以保證登陸部隊充足的攜行量;戰斗發起后,對登陸部隊進行及時補充。保障群隨第一梯隊后登陸,編入登陸基地,繼續對某個戰斗方向實施伴隨保障,對主要作戰方向實施重點輸送,對伴隨保障組實施補充,并隨時收集前方后勤裝備器材供求情況。做到部隊走到哪、打到哪,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就伴隨到那里,以便及時為部隊提供可靠有效的后勤裝備器材保障,以最快的速度使戰損裝備隨耗隨補、隨壞隨修,提高戰損裝備的“再生”能力。
未來跨海作戰,部隊轉換頻繁,任務多變,協調困難,強調速戰速決,作戰時效性極強,投入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多,裝備器材消耗人,損壞量大,對武器裝備維修的速度利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獨依靠保障系統輸送,很難完成好保障任務。為擴大后勤裝備來源,一是要利用各類保障力量,及時在一些無法修復的裝備和繳獲的裝備中,尋找通用的、堪用的零件、附件卸下來進行拼湊修理。采取這種手段在跨海進攻作戰保障時尤為有效,因為海島作戰地形復雜,交通運輸困難,社情民情復雜,后勤裝備器材前運和就地籌措均十分困難。采用拼湊修理的方式,可大大縮短后勤裝備器材修理的時間,并且還能減少后方供應的壓力,降低遭敵火力打擊的概率,充分擴展最大保障效能,最高限度提高裝備器材的“再生率”,更好的保證作戰任務順利完成。二是加強友鄰支援,戰時各部隊之間要進一步加強聯系,互相補充調劑各自所需器材,以提高后勤裝備的利用率。三是實行區域聯修。后勤保障力量實行區域聯修,是使武器裝備快速“再生”的有效措施。戰中,一線后勤力量應成梯次群式部署,盡量減少修理層次利中間環節,超常加強一線搶修力量,盡可能地在現場搶修戰損的武器裝備,對不能立即修復的重損裝備應快速搶運后送修理。各軍兵種的后勤保障力量應在統一劃分的責任區內,除現場搶修軍兵種損壞的專用技術裝備外,應與一線的現場維修力量一道共同搶修損壞的武器裝備。一線保障配備的維修裝備要齊全配套,并能及時獲得后勤裝備器材主要零部件的補給,以及時完成維修責任區域內的現場換件搶修任務。
未來的跨海作戰,后勤裝備器材保障行動隱蔽困難,遭敵打擊的可能性增大。為此,要把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力量的防衛納入各級作戰計劃,以整個戰役為依托建立防衛指揮中心,集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力量與作戰于一體,增大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分隊和裝備的安全系數,提高持續保障能力,確保部隊連續作戰。一是以“藏”求存。就是將保障力量、保障后勤裝備器材分散配置、多點設置,進入到指定的工事,以分散避打,增強抗毀能力。二是以“騙”來存。采取隱真示假等多種欺騙措施來迷惑敵方的各種偵察手段,如物資裝備倉庫可選在自然的地形地貌上,以形成自然的偽裝色彩。廣泛使用新技術、新材料及人工設置假車輛、假倉庫、假后勤裝備器材等目標,示假隱真,以假亂真,擾亂敵偵察,以達到迷惑敵人,保全自己的目的。三是以“動”求存。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力量防衛區內的火力,要針對戰場情況變化而變化,適時機動,變靜為動,以動避打。并靈活采用小隊形、小距離、小周期、多路徑的前送保障方法,有效地分散敵火力打擊,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跨海作戰中,后勤裝備器材保障的好壞對裝備的“再生”能力和部隊的戰斗力有重大的影響。跨海作戰要實施及時、有效的整體保障,還應力爭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軍民結合,實施整體保障。根據作戰對后勤裝備器材保障力量和手段要求高的客觀實際,要充分利用地方的人力、物力,特別是技術裝備和技術力量。二是要做到全面保障和重點保障相結合。為確保勝利,對諸軍兵種、各戰役階段、戰役方向、作戰集團以及每個戰役環節都要進行全面保障,防止顧此失彼。同時,集中主要力量保障對戰爭全局有重大影響的作戰行動,優先保障主要方向、主要作戰力量和主要階段、關鍵時節的戰役行動。三是要做到岸上固定保障與海上、岸上立體機動保障相結合。在戰斗中進行保障,在戰斗空間和時間內爭取保障時間、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