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晨 曹艷杰 曹寶山 李榮來 楊超 宋玉明 李強 龔勛
科學社會學的奠基者 R.莫爾頓相信,科學具有一種特殊的靈性特質,它是一種“情感的束縛”,把科學家的價值觀和準則結合起來。換言之,以科學家為媒介,以標準的方式內化科學家的品德或良心。
新文化運動后,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重視科學精神。任鴻雋是現代中國第一位倡導科學精神的科學家,他提出“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動物學家秉志強調科學家應慷慨無私、忠誠忠實、勤勉而不懈怠,堅持以追求真理為唯一目標。竺可楨明確提出科學精神應為“只問是非,不計厲害”。當代人文學者對科學精神的討論亦不斷增多,他們認為科學價值規范產生于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之中,內化為科學家的品德;強調隨著科學的發展,更應重視科學的精神力量。誠如周光召所總結的,中國老一輩科學家除了踐行求真唯實的科學精神外,還彰顯了艱苦奮斗、愛國奉獻的精神風范,值得當代科學家學習。在“采集工程”項目采集研究的500 多位中國科學家身上,既看到他們對科學精神的完美詮釋,也看到他們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以及他們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科學沒有邊界,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國家。科學家精神既是科學的體現,又是國家與時代的體現。“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這就是中國科學家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點,是中國科學家留給全社會的精神財富。
“科學”一詞源于西方。17 世紀西方一些對科學研究有濃厚興趣且具備一定專長的人,因相同愛好組成學術團體,共同從事某項科學研究。這種組建學術團體從事科學研究的做法后來逐漸被政府所認同和支持。這樣,一些早期的職業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就誕生了,科學技術成果也通過這些科研機構一代一代往下傳承。與中國古代科學家相比,西方科學家職業化程度更高,這一特征加速了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在不同制度的國家,科技成果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效應不同。19 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資本主義經濟中提出,“把科學從階級統治的工具變為人民的力量,把科學家本人從階級偏見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國家寄生蟲、資本的同盟者,變成自由的思想工作者!只有在勞動共和國里面,科學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思想引導和教育,中國科學家們逐步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定擁護者和建設者,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內涵主要有: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作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科學家對科學價值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感情往往決定了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和人生目標的確立。只有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才會選擇艱辛的科學技術的探索作為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們的思想認識、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會對他們的實際行動產生重要影響,或者說他們的實際行動會受到思想意識、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從而體現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中。因此,我們可以從科學家們的言談中,尤其是從他們的人生道路的選擇、社會活動和工作實際中領略體現在他們身上的精神。
科學研究是一項富有挑戰性、充滿不確定性的工作。馬克思曾說,“沒有一條通向科學的道路是通向光明的,只有那些不怕吃苦、攀登陡峭山峰的人才能走上輝煌的巔峰。”技術研究同樣也是一種艱苦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每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馬克思對技術發明的描述,從另一方面闡述了技術發明是多么困難。馬克思曾說,“一個地方所產生的生產力,若僅局限在鄰近的區域,那么這種生產,尤其是發明,常常會消失,或從頭再來。”可以想象,當一些技術領域受到嚴格限制時,人們需要花費多少精力才能掌握新技術。我們國家的國防裝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全體科研人員的辛勤勞動成果。
科學技術成果具有承載價值,它是科研活動的主體,是科學家的精神與智力的結晶。科技強則國強,科技勝則國勝,回顧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之路,從兩彈一星到神舟五號,再到天河二號,一次又一次偉大成就的實現,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們的接續奮斗。這些成就,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更凝聚著胸懷祖國,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甘于奉獻,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科學嚴謹,人民至上的偉大精神。
黨的科技領導力是指中國共產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科技事業服務于黨和國家建設的一種能力。科技領導力包括科技感召力、科技激發力、科技洞察力、科技助推力、科技引領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健全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體制,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提高我國科學技術的領導水平,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我們提出要推動科學技術的自主發展。中國要建設以先進科技為依托的社會治理體制,建立起人人有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健全社會治理體系,要充分發揮科學家精神,夯實社會治理的精神支撐。“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目標和新任務,必須強化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完善科技治理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在國家安全、新冠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我們要營造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創新氛圍,學習科學家們大力協同、勇于奉獻的精神,發揮中國體制的制度優勢,提升科學治理的社會治理效能。同時,科學技術雖然促進了社會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進程,但也蘊含著公民信息被竊、危機公共信息安全等問題。
新時期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改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100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人民的需求為衡量技術發展的標準,堅持科技進步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中國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始終把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當作科技發展的指向標。人民美好生活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它不僅僅是民生問題,更關系科技建設發展方向。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決定著中國科技工作者必須要繼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作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推動民生領域科技創新作為科學研究的關鍵點,讓科學研究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提高的強大助力。

經對科學家精神認知現狀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在1271 名接受調查的公眾中有七成以上的人平時會關注科學家新聞、消息或話題,有很多人被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中國科學家展現的精神所感染。這表明公眾對科學家故事是感興趣的,科學家精神對他們有較深的觸動,能起到好的引領作用。然而,對國內較具代表性的科普微信公眾號的研究發現,這些公眾號上科技人物題材的文章僅占3.9%。這從一個小的側面表明,目前科普工作對科學家精神的引領作用仍然不夠重視。
除了現有新媒體科普未能充分滿足公眾需求外,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飯圈文化還使得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緊迫性凸顯。一些飯圈粉絲“顏值即正義”的思想觀念,尤其是某些明星的不端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對流量、資本的崇拜也容易消解以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觀念。積極的引導是當務之急,應通過弘揚科學家勇攀高峰、追求真理、愛國奉獻等美好的精神故事,幫助減少乃至消解飯圈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此外,學術不端行為在科技界也時有發生,學風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精神上激發和激發科技人員做創造者、奉獻者、踐行者和先行者,做科學精神的表現者,科技隊伍才能不斷地向科技領域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新時期,我們要結合時代背景,從多方面繼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社會主義文化的時候,就特別指出,要“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實際上,要想提高我國的科技和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同時也要加強戰略人才的培養,切實增強深入落實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大力加強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人才是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的戰略資源,是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在中華民族100 年來的奮斗史中,我們黨一直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扶持各類人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貢獻。習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深入貫徹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為2050 年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強國奠定人才基礎,繪制新時期我國人才工作的新藍圖。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解決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都對科技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以“以人為本”的戰略定位,加快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為我國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戰略人才要立足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加快國家戰略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一個需要遵循人才培養、使用和發展的系統工程。在人員構成上,科學的科技人員構成了一個金字塔型的組織,其中“塔尖”是戰略和技術帶頭人,是科技人才的最高層次,要根據科技人才的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特點,培養和利用科技人才。從人才成長過程來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坐而論道”選不出人才,“論資排輩”熬不出人才,要堅持實踐標準,通過“干中學”“學中用”,立足科研實踐,在科技創新主戰場上培養和造就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讓更多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脫穎而出。從人才發展環境來看,優良的種子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陽光雨露,優秀科技人才的成長需要崇尚創新、鼓勵探索、追求卓越、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需要讓人才心無旁騖、潛心致研的良好條件和環境。
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界的寶貴精神財富,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20 世紀60 年代,我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從理論物理轉向核武器理論,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關鍵性重要貢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張存浩院士,為滿足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需求,5 次改變科研選題,在每一個科研方向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時代楷模”南仁東先生24 年心無旁騖,長期奔波在貴州大山深處,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成功研制“中國天眼”(FAST),引領我國射電天文學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要從他們身上汲取優良的品格,大力發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作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使科學家精神真正成為廣大科技人才的精神引領和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