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建設譚汪英莫琳覃麗雙何田華覃耀冠
(1.廣西農業科學院柳州分院,廣西 柳州 545003;2.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3;3.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柳州分院,廣西 柳州 545003)
家蠶限性品種是蠶業發展的一個方向,是當前國際國內蠶業研究的熱點之一[1]。其中繭色限性蠶品種選育也取得不少成果。在國外,日本有限性黃繭品種“黃白”、“日3·日4×中3·中4”、“黃繭鍾光×黃玉”、綠繭品種“PNG×PCG”等[2]。在國內,目前繭色限性蠶品種資源主要有黃、白繭色限性(黃繭為雌,白繭為雄)和黃、綠(白)繭色限性(黃繭為雌,綠繭和白繭為雄)。王先燕等[3]采用系統育種方法組配了一對限性二元雜交組合“CLC-04×CLJ-06”,黃色繭為雌,綠色繭為雄。郭定國等[4]采用系統育種方法對具有黃、綠(白)繭色性狀的限性品種D03進行分離和純化,建立黃、綠和黃、白繭2個新品系。肖金樹等[5]采用雜交育種并結合抗逆性選拔方法選育的限性黃繭品種“蜀·黃×川·白”,雌蠶絲呈天然金黃色,雄蠶絲為高品位生絲。阮氏茉莉等[6]開展了大造綠、黃白限及其雜交后代繭色分離研究,發現“黃白限×大造綠F1代”蠶繭顏色有黃色和綠色。
家蠶新品種“桂蠶14號”(區試代號黃白限)與“桂蠶15號”(區試代號黃綠限)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最新選育的繭色限性家蠶新品種,“桂蠶14號”(限RW01×限RW02)是二化含多化春秋用黃白型繭色限性二元雜交種,“桂蠶15號”(限RG01×限RG02)是二化含多化春秋用黃綠型繭色限性二元雜交種,2022年通過廣西新品種審定。為了了解這2個品種在柳州市農村飼養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抗逆性等特征特性,受選育單位委托,2021年春秋兩季,引進“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蠶品種在柳州市進行了農村生產試驗,以期為今后在柳州市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試驗結果整理報告如下,供同仁參考。
1.1.1 試驗蠶品種
“桂蠶14號”、“桂蠶15號”,繭色限性品種,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繁育提供,2021年春、秋季分別正反交各1.5張,張種卵量均為30000±500粒。
1.1.2 對照蠶品種
“兩廣二號”,柳州市現行推廣應用量最大的當家品種,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繁育提供,2021年春、秋季分別正反交各3張,張種卵量均為30000±500粒。
2021年5月和2021年9月,在柳州市柳城縣鳳山鎮“禪韻絲緣”現代蠶業核心示范區選擇能代表當地養蠶水平、有飼養經驗、勞動力較充足、飼養條件、桑樹品種、技術水平基本一致的2戶蠶農開展試養比較試驗。每戶蠶農分別飼養試驗蠶品種“桂蠶14號”、“桂蠶15號”和對照蠶品種“兩廣二號”的正交或反交,每戶蠶農飼養的各品種均是等量飼養,即2021年5月1戶蠶農飼養“桂蠶14號”正交1.5張、“桂蠶15號”正交1.5張、“兩廣二號”正交3.0張,另1戶蠶農飼養“桂蠶14號”反交1.5張、“桂蠶15號”反交1.5張、“兩廣二號”反交3.0張;2021年9月1戶蠶農飼養“桂蠶14號”正交1.5張、“桂蠶15號”正交1.5張、“兩廣二號”正交3.0張,另1戶蠶農飼養“桂蠶14號”反交1.5張、“桂蠶15號”反交1.5張、“兩廣二號”反交3.0張。試驗蠶品種和對照蠶品種做到同等待遇,在同一蠶房按照當地常規方法飼養,自然溫濕度環境,采用相同的養蠶技術處理。蠶種由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統一進行集中催青,做到同日同時收蟻,春季于5月4日收蟻,秋季于9月3日收蟻。每日給葉3次,1~3齡小蠶期采用木制蠶框飼養,4~5齡大蠶采用地面飼養。熟蠶禁止添食蛻皮激素,各品種單獨采用木制方格蔟上蔟,自然溫度營繭。
在飼養過程中仔細觀察并記錄各品種孵化、收蟻情況和各齡發育、眠起及上蔟情況,主要調查各品種的5齡經過、全齡經過等。上蔟后足6d采繭,調查收繭量、張種產繭量、張種產值(蠶繭售價按蠶農實際售價計)等。每戶分別從試驗蠶品種和對照蠶品種中隨機抽樣0.5kg蠶繭用于調查公斤繭顆數、死籠率、健蛹率、全繭量、繭層量、繭層率(全繭量和繭層量分別秤量調查20粒雌繭與雄繭)等成績。
“桂蠶14號”正交卵色淺灰色,反交卵色紫褐色,蟻蠶均為黑褐色,正交趨密性較強,反交逸散性強;大蠶雄蠶體色青白,雌蠶體色偏黃,素斑。“桂蠶15號”正交卵色灰褐色,反交卵色紫褐色,蟻蠶均為黑褐色,趨密性較強;大蠶體色青白,素斑,雌蠶熟蠶體色偏淺黃色。在飼養過程中,試驗蠶品種“桂蠶14號”、“桂蠶15號”表現出孵化齊一、各齡眠起較齊、體質較強健、食桑旺盛、對葉質適應性較好、熟蠶較齊、營繭快等特點。“桂蠶14”號繭形長橢圓,縮皺中等,雌蠶營金黃色繭、雄蠶營白色繭。“桂蠶15號”繭形橢圓,縮皺中等,雌蠶營金黃色繭,雄蠶營綠色繭。
從表1結果分析,蠶期發育經過方面,試驗蠶品種“桂蠶14號”與對照蠶品種“兩廣二號”基本相同,“桂蠶15號”與“兩廣二號”相比,5齡經過短2h,全齡經過短9h。在生命力方面,“桂蠶14號”和“桂蠶15號”死籠率較低,死籠率從高到低為“兩廣二號”>“桂蠶14號”>“桂蠶15號”,與“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4號”的死籠率降低了3.50%,“桂蠶15號”的死籠率降低了3.60%;“桂蠶14號”和“桂蠶15號”健蛹率較高,健蛹率從高到低為“桂蠶15號”>“桂蠶14號”>“兩廣二號”,與“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5號”的健蛹率提高了3.65%,“桂蠶14號”的健蛹率提高了3.50%;表明與柳州現行推廣應用量最大的“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4號”和“桂蠶15號”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強健性。在繭質方面,全繭量從高到低為“桂蠶15號”>“兩廣二號”>“桂蠶14號”,與“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5號”的全繭量提高了0.65%,“桂蠶14號”的全繭量降低了4.13%;繭層量從高到低為“兩廣二號”>“桂蠶15號”>“桂蠶14號”,與“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5號”的繭層量降低了0.35%,“桂蠶14號”的繭層量降低了4.93%;繭層率從大到小為“兩廣二號”>“桂蠶14號”>“桂蠶15號”,與“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4號”的繭層率降低了0.17%,“桂蠶15號”的繭層率降低了0.23%。從公斤繭顆數上看,從多到少為“桂蠶14號”>“兩廣二號”>“桂蠶15號”,與“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4號”的公斤繭顆數提高了4.55%,“桂蠶15號”的公斤繭顆數降低了0.55%。試驗結果表明,“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這2個品種養蠶成績比較理想,幾項重要指標優于或接近現行品種水平,生命力較強,繭質優良。

表1 家蠶新品種“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的飼養成績
從表2結果分析,張種產繭量從高到低為“桂蠶15號”>“兩廣二號”>“桂蠶14號”,試驗蠶品種“桂蠶15號”的平均張種產繭量35.16kg,與對照種“兩廣二號”相比,增產0.08kg,增幅為0.23%;試驗蠶品種“桂蠶14號”的平均張種產繭量34.76kg,與“兩廣二號”相比,減產0.32kg,減幅為0.91%;張種產值從高到低為“兩廣二號”>“桂蠶15號”>“桂蠶14號”,與“兩廣二號”相比,“桂蠶15號”的張種產值降低了0.48%,“桂蠶14號”的張種產值降低了1.15%。試驗結果表明,“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的產繭量和產值均較高,與“兩廣二號”相比互有高低,但差異不明顯。

表2 家蠶新品種“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的生產成績
本次試驗結果顯示,試驗蠶品種與對照蠶品種之間以及2對試驗蠶品種之間各項成績各有高低,主要經濟性狀水平相仿。蠶期發育經過方面,“桂蠶14號”對照蠶品種“兩廣二號”基本相同,“桂蠶15號”5齡經過、全齡經過分別比對照蠶品種“兩廣二號”短了2h、9h。在生命力方面,試驗蠶品種“桂蠶14號”和“桂蠶15號”的死籠率均低于對照蠶品種“兩廣二號”,分別降低了3.50%和3.60%;“桂蠶14號”和“桂蠶15號”健蛹率均高于“兩廣二號”,分別提高了3.50%和3.65%,表明“桂蠶14號”和“桂蠶15號”強健性較好,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在繭質方面,全繭量從高到低為“桂蠶15號”>“兩廣二號”>“桂蠶14號”,“桂蠶15號”的全繭量優于“兩廣二號”,“桂蠶14號”略低于“兩廣二號”;繭層量從高到低為“兩廣二號”>“桂蠶15號”>“桂蠶14號”,“桂蠶14號”和“桂蠶15號”均低于“兩廣二號”;繭層率從大到小依次為“兩廣二號”>“桂蠶14號”>“桂蠶15號”,均低于“兩廣二號”,分別降低了0.17%和0.23%。從公斤繭顆數上看,從多到少為“桂蠶14號”>“兩廣二號”>“桂蠶15號”。結果表明,“桂蠶10號”和“桂蠶11號”的飼養表現優良,幾項重要指標優于或接近現行品種水平,生命力較強,繭質優良。“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的產繭量較高,經濟效益較高。從張種產繭量上看,從高到低為“桂蠶15號”>“兩廣二號”>“桂蠶14號”,“桂蠶15號”張種產繭量35.16kg優于“兩廣二號”,增產0.08kg,增幅為0.23%,“桂蠶14號”張種產繭量34.76kg,略低于“兩廣二號”,減產0.32kg,減幅為0.91%;從張種產值上看,從高到低為“兩廣二號”>“桂蠶15號”>“桂蠶14號”,與“兩廣二號”相比分別降低了0.48%、1.15%。試驗結果表明,“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的產繭量和產值均較高,與“兩廣二號”相比互有高低,優于或與現行品種水平相仿,但差異不明顯。
目前,天然彩色繭蠶品種在重慶、四川、廣東、云南和貴州等多地蠶繭主產區示范推廣,效益顯著,反應良好[7]。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家蠶天然彩色繭生產發展,繭色遺傳材料的生產應用價值得到巨大的提升,在培育優質高產的天然有色繭蠶品種同時,培育繭色限性品種,能夠輕松地實現雌雄繭分開繅絲,在獲得單養雄蠶相似的生產優質雄蠶絲效果的同時,還能夠同時生產純色的有色蠶絲(雌蠶絲)[8],同時還能滿足蠶種生產上利用繭色的反差,準確鑒別雌雄,減少鑒蛹傷害,提高工效,達到制種時的徹底雜交,提高蠶種質量。另外天然彩色繭絲還能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崇尚綠色環保的需求,產業化開發前景十分看好。本試驗初步表明,試驗蠶品種“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2個繭色限性蠶品種在柳州市蠶區有較好的區域適應性,生命力性狀、繭質性狀、張種產量產值等各項主要指標表現優良。隨著繭絲功能多元化開發不斷豐富發展,繭色限性蠶品種能滿足制種單位、蠶農、繅絲企業、消費者等多方需求的優勢將進一步顯現,通過建立“繅絲企業+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養蠶戶”等模式對“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進行訂單化生產開發將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本試驗僅為1a 2期柳州市農村1個試驗點飼養試驗得出的數據和結論,雖然初步反映了“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2對蠶品種在柳州市農村春秋兩季的飼養情況及性狀表現,但本次試驗未能進行絲質成績調查,故不能全面反映試驗蠶品種的性狀和特點。為了解蠶品種本身的性狀和特點,還需進一步連續多年多季多點多次重復試驗,才能對試驗蠶品種做出科學的結論,更好地為家蠶新品種“桂蠶14號”與“桂蠶15號”推廣應用到農村生產中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