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華江維華
(1.江西匯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西 贛州 341000;2.江西省林業資源監測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6)
江西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有“江西東大門”之稱的資溪縣南部株溪采育林場,地理坐標為E116°54′58″~117°00′35″,N27°28′42″~27°32′56″,東南與黎川縣毗鄰,西南與南城縣接壤,北與烏石鎮相接,規劃總面積為3398hm2。森林公園屬武夷山脈中段支脈,以雄、奇、秀、美的武夷山脈為骨架,以變化多樣的森林與溪流景觀為主體,再加之鄉風民俗等人文景觀的點綴,形成了動靜景觀融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獨特風貌,是我國武夷山區特色突出的山、水、林、人文景觀元素組合區。
森林公園位于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南部武夷隆起帶中段,區域范圍內地層主要是大片的燕山期花崗巖層,局部有加里東期花崗巖,組成花崗巖的礦物有鉀長石、石英、云母及少量磁鐵礦。森林公園屬于中低山地貌區,山地多,丘陵平原少,其地形特點為四面環山,中部隆起,在北部、東南、西南分別形成天然峽谷;境內海拔高程一般為300~800m,最高峰葫蘆嵊海拔1100m。
森林公園所在區域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季較長。區內年平均氣溫17℃,無霜期260d,年平均輻射量為100.7kcal·cm-2,年平均日照為1596.7h,年平均相對濕度83%,年平均降水量為1921mm。由于地處武夷山中段西麓,地形對降水產生一定的影響,一般降水量隨高度增加而增加,且迎風坡大于背風坡。
區域成母質主要是酸性結晶巖類風化物,主要巖性有黑云母花崗巖、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花崗混合巖、斜長花崗巖等。土壤主要包括2個土類和3個亞類。受成土母質、地勢等因素影響,土壤呈垂直分布規律。海拔500m以下主要分布為紅壤土類的紅壤亞類,海拔500~800m主要分布為紅壤土類的山地黃紅壤亞類,海拔800m以上主要分布為山地黃壤土類山地黃壤亞類。
森林公園內水文條件良好,為開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條件。株溪河是森林公園內的主要河流,自北向南流入南城縣的洪門水庫,經洪門水庫匯入江西5大河流之一的撫河。株溪河的主要支流河段包括鐵樹坪—高洋橋下、廣播寺—中陳、雞坑嶺—中陳、東瓜地—大橋、中陳—水口、高洋橋—茶坑水口下、夏家山—王石坑、華山—水口下、水洪坑—大河。此外,公園內還有王石坑水庫、茶坑水庫。
森林公園所在區域地處中亞熱帶地區,《江西森林》又將其劃為武夷山西麓多雨栲、楠林、松杉林亞區[1]。公園范圍內植物種類繁多,具有較多南北植物交匯過渡的特征,構成了較為豐富的植物區系。森林類型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同時還分布有暖性針葉林、暖性針闊混交林、溫性針葉林、溫性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混交林、竹林以及灌叢等類型。區域內有種子植物163科767屬1666種,木本植物828種分屬90科328屬。森林公園范圍內野生脊椎動物有27目91科387種。
根據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社會經濟狀況、地理位置以及氣候條件,確定公園的定位為以森林、山岳、水體等自然景觀為主,以人文景觀和其它自然景觀為輔融生態探險、自然覽勝、科普教育、科學考察為一體,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綜合性生態型度假休閑公園。
2.2.1 整體生態功能最優
在進行空間結構和功能區劃時,根據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資源豐富、原生態文化存留完好的特征,將林業用地作為景觀的本底比較合理,并把旅游利用區塊和適宜于林業利用區塊作為斑塊處理,通過合理的廊道系統(交通線、游線和綠帶)實現公園內生態流和旅游流的暢通和連續[2]。
2.2.2 主題有序
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廣大,現有景區(點)眾多,為了充分發揮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組合優勢,最大限度體現區域旅游發展特色和旅游產品結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開發,需提煉各旅游景區(點)的主題功能,以同主題景區(點)為結點構成森林公園布局的主線。
2.2.3 尊重資源賦存
生態旅游作為以自然風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土民情為主要吸引物的專項旅游形式是旅游產業的核心基礎[3]。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內,自然風光、生態環境資源得天獨厚,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在進行空間布局和功能區劃時須在公園原有的空間格局上籌劃和確定。
2.2.4 地理背景一致性
對森林公園而言,山、林與水組合的形式和特點是主要的地理背景依據。功能分區是旅游產品開發的基礎,為便于旅游產品的開發、管理、維護,在進行分區的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功能區的管理體系、空間組合關系,保證旅游功能區的空間布局與經營管理相一致[4]。
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規劃以保護公園自然環境為前提,在鞏固提高、改造現有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基礎上,需突出生態特色,以山水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等自然資源優勢,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選擇性地開發一些旅游景點和必要的游憩娛樂設施[5]。規劃森林公園內部旅游資源分布將形成以下總體空間布局結構。
2.3.1 整體結構——“一葉五脈”
森林公園內景區(點)眾多,若不提煉游覽主題難免有零亂無序之感。由公園整體資源來看,公園邊界呈樹葉形狀,從大布局上凸現生態本質和森林特色。森林公園內5條景區(點)游線以株溪林場為中心,沿資茶公路呈葉脈狀散射,分別為山地探險線、溝谷穿越線、懷古纜勝線、宗教文化線和避暑休閑線。五脈中纜自然野趣,含人文景觀,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2.3.2 游線結構——“環型”、“串珠”
森林公園在“一葉五脈”的整體結構下,每一脈的眾多景點區片均形成了“環型”或“串珠”結構。其中,懷古纜勝線、宗教文化線呈環型結構,各景點交互錯落成為2個環的節點元素。山地探險線、溝谷穿越線和避暑休閑線均為串珠型結構,以道路為線串起散落于山水中的景區(點)。
2.4.1 功能分區方案
根據本森林公園的特點,結合《森林公園總體設計規范》的有關要求和國家公園功能分區的一般原則,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具體功能分區如下。
2.4.1.1 生態保育區
生態保育區是森林公園的主體,面積為3056hm2,作用在于保持森林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維護森林公園的生態平衡、為森林公園提供良好的環境背景,也成為武夷山區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態基因庫。結合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具體植被狀況,擬將園內植被條件較好的天然林劃為生態保育區,主要分布在公園的東北、東、南、西南、西等方向,面積占森林公園90%以上,為整個公園的生態基底。規劃要點:生態保育區內禁止一般游人進入,可允許專業人員開展科學研究;定期進行植被的保護、撫育工作;禁止開礦采石、伐木毀林;除考察站和保護設施外,禁止修建任何永久性建筑;增設必要的觀察站點,健全環境和災情監控體系。
2.4.1.2 撫育更新區
面積為127hm2,撫育更新區在不影響森林公園整體景觀風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可進行植被的更新。結合森林公園的具體植被情況,擬將人工林部分劃分為撫育更新區,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園北部、西北部,面積約占森林公園的15%。規劃要點:保護自然環境,定期進行植被的撫育工作,禁止開山采石;在不破壞森林公園整體景觀風貌的情況下,可選擇性地對區域內植被進行更新;增設必要的觀察站點,健全環境和災情監控體系。
2.4.1.3 旅游服務區
面積為57hm2,主要包含上株溪村株溪林場、王石坑村清涼山莊、佛教研修中心(大成寺)、夢湖度假山莊和碧湖山莊等旅游接待服務區,這些區域是森林公園的生態旅游斑塊。規劃要點:在株溪林場場部所在地建立游客服務中心,設置機動車停車場,改造現狀道路為步行街,形成生態旅游一體化服務中心。清涼山莊、夢湖度假山莊、碧湖山莊按照綜合性生態休閑場所建設。
2.4.1.4 游憩廊道
面積為158hm2,森林公園的游憩廊道是指依托于公園內的交通線、步游道和景觀視廊而形成的生態休閑旅游帶,主要包括整體布局“一葉五脈”中的5條主要游憩帶。規劃要點:根據規劃要求建設一定規模的游憩服務設施;嚴格控制游憩廊道兩側生態景觀的塑造,盡量避免人造景觀的出現;加強修建保障游客安全性設施,并增加游客導引標識系統建設。
2.4.2 景區分區方案
在風景資源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分區原則將風景區分為以下5個景區,見表1。葫蘆鷹景區、華山古道景區、清涼河景區、望仙峰景區和清涼山景區。

表1 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劃分
2.4.2.1 葫蘆鷹景區
葫蘆鷹景區地處公園東南部,集休閑旅游和山地探險于一體。前半段路程山泉水系發達,有多處瀑布跌水,適合嬉水休閑;后半段路程層巒疊翠,適合登山健身;流水盡處山隱現,其中飛來峰海拔850m,葫蘆鷹海拔1100m為公園內最高峰,適合背包族和探險者探險獵奇,登山過程中還能欣賞到竹林、江南油杉林的美景。建設要求:堅持保護為主的生態游,盡量減少對公園自然環境破壞和減少人工構筑物,茶室、涼亭等面積不宜過大;加強管理,確保游客安全;建設完善的標志系統,山地探險段配置安全防護設施和通訊設施;修建電瓶車道,與中心區保持便捷交通聯系。
2.4.2.2 瀑布群景區
瀑布群景區位于公園的中心,鄰近一級和多個二級服務點。景區內主要游線全長約3500m,強度適中。景區包括龍爪瀑布和華山古道2處景觀價值較高的景片和多處小瀑布,動觀飛湍瀑流,競爭喧豗;靜賞斜陽古道,撫今追昔。該景區適合大眾瀑布風景游賞和漫步休閑。建議要求:保護以龍爪瀑布為代表的瀑布群景觀,瀑布附近禁止修建大型永久性構筑物,保護瀑布水源;清理保護華山古道,為防止古道因參觀而損壞,可在古道旁邊另辟一條相對寬闊平坦的平行支路,供多數游客使用;在保護風景資源的前提下,完善道路系統及配套旅游服務設施。
2.4.2.3 清涼河景區
清涼河景區位于公園西南部,區內自然景觀獨特,如一線天、馬王谷等巖壁陡峭、奇峰凸顯,可以開展探險、露營等旅游活動;清涼河水清澈剔透,峽谷景色秀麗豐富,可以開展漂流、涉水穿越等旅游項目;玉簾瀑素流破石,水花飛濺,正如張九齡描寫的“山水共氤氳”。建設要求:景區主要開發2種旅游產品,面向大眾突出“休閑健體”主題,游覽強度不大,面向背包族突出“穿越探險”主題,不同路段景點特色鮮明,標識系統清晰明確;在保護風景資源的前提下,完善配套旅游服務設施,接待服務設施適應不同游客群體的消費需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保護村莊原有的文化內涵,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2.4.2.4 望仙峰景區
望仙峰景區位于清涼山森林公園西側,森林公園核心接待服務設施位于望仙峰景區。區內人文景觀突出,望仙峰頂登高遠眺,山巒層疊,云霧繚繞;望仙寺古樸清幽;上株溪的百年古宅裝修精美,特色鮮明;義門第村傳說悠久,生活氣息濃郁。猛虎跳澗谷深崖陡,壯觀雄奇。建設要求:主要開發以宗教、文化為主體的旅游產品,突出“宗教文化,登高遠眺”2個主題;加強服務設施的建設,提高接待能力,注重古建筑的保護管理。
2.4.2.5 清涼山景區
清涼山景區位于森林公園西北角,植物以栲樹為主,植被茂密;景區外北側為清涼山海拔高度1057m,山上有微波站舊址一處,現已廢棄,此處可避暑休閑,還可開展采摘活動,山路坡度適中適合清晨爬山鍛煉身體。建設要求:生態保護第1位,不可盲目開發建設,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環境損失;可借景清涼山和微波站建設服務點,并對道路進行整修;生態采摘林位置選擇既要靠近山路又要保持適當距離,控制其面積。
3.1.1 一日游線路
株溪林場—貞女潭—三疊泉—清泉石上流—太白醉臥—江南油杉林—葫蘆鷹—飛來峰;華山古道—碧水山莊—猶憐疊水—飛泉幾道寒—龍爪瀑布—碎玉磯—夢湖度假山莊;清涼河—佳明水電站—猛虎跳澗—玉簾瀑布—清涼山莊—清涼河—沿河道至高陽橋—露營地;清涼山—微波站舊址—采摘林。
3.1.2 二日游線路
株溪林場—貞女潭—三疊泉—清泉石上流—太白醉臥—江南油杉林—葫蘆鷹—飛來峰—(次日)清涼河—佳明水電站—猛虎跳澗—玉簾瀑布—清涼山莊—清涼河—沿河道至高陽橋—露營地;清涼河—佳明水電站—猛虎跳澗—玉簾瀑布—清涼山莊—清涼河漂流—(次日)株溪林場—貞女潭—三疊泉—清泉石上流—太白醉臥—江南油杉林—葫蘆鷹—飛來峰;清涼河—佳明水電站—猛虎跳澗—玉簾瀑布—清涼山莊—清涼河—沿河道至高陽橋—露營地—清涼山莊—清涼河漂流—(次日)華山古道—夢湖度假山莊。
以上一日游和二日游線路基本貫通了景區內的主要景點,可以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由于游客時間安排和游賞速度的不同,還會有多日游的情況,游客也可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游線游覽。
老村古剎一日游:義門第村—望仙寺—望仙峰—瞭望塔。宗教一日游:佛教研修中心(大成寺)。百年古村一日游:江家村。
初級探險線路:華山古道—碧水湖—飛泉幾道寒—龍爪瀑布—碎玉磯。中級探險線路:猛虎跳澗—玉簾瀑布—清涼山莊—清涼河—沿河道至高陽橋—露營地。高級探險線路:露營地—馬王谷—還魂草群—一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