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廷 陳婭楠
[福建工程學院 福州 350108]
農村物流是服務于農村地區,為農村居民生活與農業生產、加工業等經濟活動提供運輸、倉儲、搬運、裝卸、加工、包裝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相比城市物流,農村物流由于交通基礎設施的不完備、物流量分布分散、農產品物流季節性強等特點,造成農村物流組織難度大、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物流活動收益回報率和積極性低等問題,使得農村物流服務覆蓋率與時效性低于城市,總體發展落后于城市物流。“農產品上行難與工業品下行難”在一些偏遠地區體現比較明顯,直接或間接影響了這些地區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任務的實現。為健全完善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物流服務體系,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貧困地區物流配送體系,推動郵政與快遞、交通運輸業在農村地區深度合作,2019年8月12日交通運輸部、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聯合頒布了《關于深化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融合 推進農村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深度融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村物流發展的重要工作。
參與農村物流的主體涵蓋交通運輸、郵政、快遞、商貿、供銷、農業等多方企業。多方企業通過聯盟方式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采取共同配送模式是破解農村物流難題的重要途徑。而推動這種融合的核心就是如何保障共同配送下的利益公平分配問題。圍繞共同配送模式與聯盟利益分配問題,眾多的學者開展了相關的研究。Serrano-Hernandez Adrian等設計了一個基于agent的物流橫向合作聯盟的仿真模型,并基于Shapley開展了利益分配方法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合作程度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最高,可以實現顯著的節約[1]。Ki Ho Chung等為中小快遞服務企業降低物流網絡成本、提高效率,提出一個基于配送中心的共享終端合作的模式,在合作博弈理論的基礎上,運用Shapley值和加權Shapley值作為參與公司的利潤公平分配方法[2]。Mi Gan提出一種基于共享經濟的新型集約化物流配送網絡,并將滿意度和貢獻度結合建立了改進Shapley值法的利潤分配模型[3]。許茂增等提出了快遞企業在低配送密度區域內末端節點、中轉站、配送中心、外包四級可用的共同配送模式,并構建了Shapley值綜合修正模型用于中轉站共同配送模式的利益分配[4]。杜志平、張盟針對4PL跨境電商物流聯盟利益分配問題開展了研究,提出了基于IAHPShapley的聯盟利益分配方法,解決了傳統AHP方法對點判斷矩陣的不可靠問題,在利益分配中量化了聯盟企業實際投入、業績貢獻、承擔風險、服務質量等影響因素[5]。白曉娟等側重于新零售下供應鏈的利益分配問題的研究,考慮風險承擔、創新資源投入和業務執行度等因素改進了Shapley值法,使得新零售下供應鏈上各主體利益分配更加合理[6]。張建軍、趙啟蘭則基于多種合作模式視角,采用Nash談判模型及最小核心法對不同合作模式下的兩級物流服務商參與的供應鏈利益分配進行了模型設計[7]。金明華、劉晴考慮農業產業鏈各主體的風險、技術創新能力與合作程度三個因素改進了Shapley值法,提出了“新零售”下農業產業鏈主體利益分配模型[8]。孫淑生、周會棟對物流園區主體間收益分配[9],余建軍等對電商物流企業聯盟利益分配[10],狄蓉等對醫藥流通企業供應鏈利益分配開展了研究[11]。
縱觀這些研究,側重于城市共同配送,采取供應鏈、產業鏈視角較多,應用Shapley值法解決合作聯盟利益分配問題得到學者們的普遍共識。只是針對不同的聯盟所處的環境及聯盟主體的特性對利益分配模型需要做針對性的利益分配參數修正。現有研究對農村共同配送實現模式及其利益分配的研究不多見。特別是在當前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深度融合發展環境下,農村共同配送主體構成發生了改變,利益主體間關系更復雜。為保障各方利益,推動農村物流高質量發展,需要對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實現及利益分配模式進行新設計。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農村物流為研究對象,研究在當前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深度融合環境下,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實現的主要模式及利益分配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電商發展的推動,農村物流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被譽為農村經濟的新藍海。在我國,由于地域遼闊,農村人口密度低,配送網點建設人均成本高,存在業務量不足、配送企業盈利難的問題,導致鄉鎮及村一級的物流配送網絡體系尚不完善。一些偏遠的村還未實現通快遞,國家郵政局提出到2022年底建制村要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我國農村物流發展水平總體呈現東高西低的態勢,即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物流服務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區物流服務水平。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基礎交通設施開始得到不斷完善,村村通公路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得到實現。消費市場下沉農村吸引了像阿里、京東、順豐、申通等大企業關注農村物流這片經濟發展新藍海,在農村初步建立起了各自品牌的服務網絡。但各品牌之間由于傳統的品牌保護和業務競爭、利益分配不公平等束縛,企業間單打獨斗態勢明顯。由于成本、物流業務量等因素的限制,有些村沒能得到快遞企業的青睞,服務網絡布局不完善。而與此同時,郵政企業擁有的完善服務網絡體系在快遞服務中還未發揮骨干作用,參與農村物流的企業各方合作協同不夠。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農村物流的時效性和物流配送成本,迫切需要企業進一步的合作與配送模式的創新。
國家大力深化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深度融合,將對農村物流產生以下幾點積極影響:
1.將有效破解部分地區農村物流服務缺乏的窘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地區物流有較大發展,但由于農村物流服務也具有農業相關的弱質性,單靠市場機制調節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公平配置。體現在部分農產品特色不鮮明、農村電商開展不足的鄉鎮,快遞企業不愿進駐開展末端網點建設。即使有些已經建設的服務網點,也面臨盈利能力不足可能被裁撤的風險。而通過推進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深度融合,將發揮建制村村村通郵的優勢,通過“郵快合作”,推動郵政企業與快遞企業合作,發揮郵政農村網點功能,開展快遞代投代收服務,既提高了郵政網絡資源使用效率,又為快遞企業節約了成本,為偏遠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優質且有保障的物流服務。
2.通過融合有效降低農村物流成本
當前在農村物流發展建設過程中,一方面存在末端配送網點建設重復、城鄉區域供給不平衡、同業低價低質競爭等現實情況;另一方面交通、郵政、供銷、商貿、快遞等參與農村物流的企業之間業務各行其是,缺乏合作與共享,客觀上造成社會資源配置浪費、效率不高、農村物流業務經營效益不好。通過交通運輸、郵政、快遞等企業間合作,可以利用農村客運班線將郵件、快件直接送達各村,降低企業成本,同時也提升客運班線盈利能力。快遞企業間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構建共同配送的合作模式,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效益。調研中發現福建省寧德地區“惠農電商”和“螞蟻驛站”兩種模式就是這種合作的結果,通過建設快遞公共服務站有效實現了資源共享,降低了農村物流配送成本。
3.將促進郵政物流在農村物流中發揮骨干作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郵政業已形成龐大而穩定的農村郵政服務網絡體系。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9》的統計數據,我國郵政業的營業網點為27.5萬處,農村投遞路線已達403萬公里,已實現100%的行政村通郵。當前郵政企業利用網點優勢豐富了包裹代收投、助農取款、政務服務等業務,但寄遞公共平臺作用未充分發揮,郵政與快遞之間的合作主要為代投合作,而且不夠普及。由于利益分配等障礙,相互間缺乏長期深度的合作機制。郵政網絡在農村物流中影響力、覆蓋面以及百姓的知悉度等方面還有待發展。通過推進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推進郵政網絡服務影響力的發揮。利用郵政網絡,與其他參與農村物流企業間深度合作,在農村物流中做強、做優、做大寄遞業務,發揮郵政國企骨干作用,更好服務精準扶貧、鄉村振興。
城市物流由于物流量大,配送密度高,企業間市場競爭充分,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主要體現在“最后一公里”。當前采取的主要模式是末端節點共同配送模式,通過共享末端設施與人員,達到配送效率提升、配送成本降低的目標。一般采取兩種具體方式,一種是通過共享自提點方式,這種自提點主要是利用小區商超、便利店、物業、收發室、郵政營業廳等,通過快遞配送量結算方式建立起來的,自提點通過代收代寄獲得利潤。另一種是通過共享智能快遞柜方式,快遞企業共同使用共享智能快遞柜,快遞企業根據使用次數和時長與智能快遞柜租賃企業結算。城市物流通過末端節點共同配送模式的應用,優化了投遞作業過程、減輕了快遞員工作量、提升了投遞效率。這種末端節點共同配送模式實現簡單,企業間無需復雜的協同,對企業數據的安全、客戶發展等都無影響。
農村物流相比城市物流,具有配送線路長、物流量分散等多種差異,如果照搬城市物流末端節點共同配送模式,僅在末端實現共同配送,尚不能完全解決當前農村物流配送中的難題。結合農村物流特點,本文提出在農村地區構建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
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如圖1所示,這種共同配送模式通過參與農村物流的企業建立共享信息系統,集成各企業分散的配送數據,進出縣域貨物先統一放置于縣級農村物流服務中心,再統一調配、共同配送至鄉鎮級農村物流服務站或村級物流服務點或共同外送至市一級物流配送中心。對三級物流資源及運輸車輛、配送人員實現統一調配,每個聯盟企業承擔部分配送任務,實現縣以下農村地區物流共同配送的集約聯盟運作模式。

圖1 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
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通過企業間共同協作完成區域內的配送業務,聯盟企業分工合作,能夠有效保護各自的客戶源和收益。通過構建虛擬的合作公司,流程比較容易實現。難點就是合作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好的利益分配方案能夠激勵參與企業良好協作,不好的利益分配方案則會削減參與成員的積極性。所以下文將繼續探討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問題。
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參與各方主體涉及交通、郵政、商貿、快遞、供銷等諸多企業,企業間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形成農村物流共同配送的利益與風險共擔的聯盟。這種合作協議是在不違背企業個體理性基礎上建立,通過合作實現整體理性,合作后實現利益最大化后每一個個體分配所得利益不會對任一方產生不利后果。在農村物流服務市場供求均衡時,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更容易實現合作均衡。
企業合作建立共同配送聯盟的目的是自身利益能得到保障,同時實現整體區域配送效率更優、物流成本更低,從而使得共同配送聯盟整體效益更大。對于每個參與共同配送的企業而言,它們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在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時都想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如何公平合理分配這一共同配送合作聯盟的利益是實施共同配送中的核心要解決的問題,它是影響共同配送聯盟穩定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利用Shapley值是解決利益分配問題的經典方法,它利用聯盟成員的邊際貢獻率進行利益分配,避免了簡單的平均分配[7]。但由于實際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過程中,企業的資源投入、承擔風險大小等都會影響聯盟利益分配,因此,本文提出在Shapley值法基礎上修正分配模型,構建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模型,使聯盟利益分配更加合理與公平。
接下來利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Shapley L.S提出Shapley值法應用于共同配送合作博弈過程。Shapley值法核心思想是按照合作成員對聯盟所獲利益的貢獻度來分配利益,是合作博弈下一種較為公平的分配方式[1]。
設在共同配送合作博弈過程中參與成員個數為n,博弈參與成員集合I={1,2,…,n};S為不同成員組成的聯盟,S是I的子集。聯盟S的收益記為V(S),聯盟中成員i獲得的利益記為φi(V),滿足下列條件:
(1)V(?)=0,其中?為空集;
(2)對任意S1、S2,滿足S1∩S2=?時,V(S1∪S2)≥V(S1)+V(S2);
按照Shapley給出的計算公式可得到I中成員i從合作的最大效益V(I)中獲得的利益φi(V)。

式中|S|表示不同成員組成的聯盟S中的元素個數,V(S{i})表示聯盟S中去除企業i獲得的收益。
利用Shapley值法解決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時,只是按照合作成員對聯盟所獲利益的貢獻度來分配利益,未考慮聯盟中不同企業投入的不同資源在共同配送的價值差異、企業在聯盟中承擔的風險大小、不同企業在農村物流市場的影響力和對完善共同配送區域普遍服務貢獻度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如果未在共同配送利益分配過程中體現,則會直接影響到聯盟成員的公平獲得感與開展合作的積極性。本文將以上提到的影響因素總結為投入資源重要性、風險分攤比率、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四個因素。
1.投入資源重要性
投入資源重要性因素是指在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中,企業投資的資源在整體運作中效用有差異,聯盟企業獲得的利益分配應體現這種差異。一般來說,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企業投入的資源可以分為四類來進行核算,第一類為共同配送信息化系統及設備;第二類為倉儲設施設備,包括縣級新建縣級農村物流服務中心、鄉鎮級農村物流服務站、村級物流服務點的資源投入;第三類為運輸車輛;第四類為人員。正是由于資源投入企業在聯盟中分工不同,各企業投入所占比例也不盡相同,所以應該考慮投入資源的重要性與收益分配的相關性。
2.風險分攤比率
由于農村物流服務企業承擔農產品上行的任務,在不同的鄉鎮農產品具有各自特色,物流量受天氣、市場等因素影響較大。在共同配送分工協作過程中,不同鄉鎮交通條件和物流量等的不同,使得成員企業區域共同配送承擔的風險有差異。考慮到有些風險是所有參與配送企業基本均等分攤,所以在分配時只需考慮在實施共同配送過程中可能分攤不一致的風險的測度。本文將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面臨的參與利益分配風險總結為兩類,一類為山區交通風險,交通險惡的偏遠山區配送面臨的交通事故風險大;另一類為組織風險,即物流量季節性變化大的區域配送組織難度高。成員企業對風險的有效管控,將能促進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穩定。故在利益分配中,應考慮不同成員企業分攤的風險比率。承擔交通條件、經濟發展、電商發展更差的鄉鎮農村配送企業在分配時要因其分攤的風險比率大而得到一定補償。
3.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
聯盟企業由于品牌不同與進入當地農村物流市場時間不同,在農村物流服務中市場地位與商譽存在差異。市場地位與商譽高的企業加入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能提升聯盟市場影響力,促進聯盟業務發展,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所以在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利益分配中應考慮不同參與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
4.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
因為農村物流服務的準公共產品屬性,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承擔了為全體農村居民提供物流服務的社會責任。早些年,快遞物流具有比較強烈的增值服務色彩,按社會學分析,增值服務雖是多數人追求,但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物流發展成為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利器,也是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農村物流服務已逐漸演化為普遍服務需求。因此,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企業除了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外,還要積極為一些偏遠山區村莊提供物流服務。所以在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利益分配中應考慮不同參與企業完善普遍服務的貢獻度。
1.投入資源重要性的測度
根據前文,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企業投入資源分為四類:信息化系統及設備、倉儲設施設備、運輸車輛、人員。企業1、企業2…企業n為參與縣鄉村三級中轉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企業,包括交通運輸、郵政、快遞、商貿、供銷等多類型企業,依據所在地實際,可以是其中若干企業。Ci1、Ci2、Ci3、Ci4為企業i投入這四類資源的成本的數量;a1、a2、a3、a4為這四類資源投入成本的價值系數,a1+a2+a3+a4=1。則聯盟成員i投入資源的重要性測度系數為:

2.風險分攤系數的測度


3.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的測度
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在農村物流市場中會以市場份額的結果得到體現。所以可以取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企業聯盟前市場份額占比來進行測度。設gi為企業i所占市場份額。則聯盟成員i的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的測度系數為:

4.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的測度
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的測度可以取聯盟企業在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中承擔的物流量低于聯盟村級物流配送點的平均值的村級配送點的占比來進行測度。設ci為企業i承擔的物流量低于聯盟村級物流配送點配送量平均值的個數。則聯盟成員i的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的測度系數為:

綜合考慮以上四個方面影響因素對最終利益分配的影響,建立最終利益分配綜合修正模型。首先依據聯盟企業投入資源的成本數量及其價值系數、山區交通風險和組織風險的承擔比例及其重要性、農村物流市場份額、承擔的物流量低于聯盟村級物流配送點的平均值的村級配送點的占比等計算得到利益分配修正因素測度結果。然后對得到的四個影響因素測度系數歸一化處理。根據具體因素測度方法,只需對聯盟成員i投入資源的重要性測度系數Vi進行歸一化處理。

歸一化處理后得到如表1的利益分配綜合修正因素集。

表1 利益分配綜合修正因素集
其次,四個影響因素對最終利益分配的權重系數通過咨詢當地行業專家意見,利用層次分析法將相互關聯的因素按不同的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模型,對不同等級的指標建立判斷矩陣,并計算該矩陣是否通過一致性檢驗,如果通過一致性檢驗,則對各個指標進行權重的計算,得到權向量結果。假設投入資源重要性、風險分攤系數、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權重系數分別為 ω1、ω2、ω3、ω4,企業i的利益分配綜合權重值為 ω?,則該企業利益分配修正因子為:

最終得到修正后企業i的利益分配為:

某地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由郵政速遞企業A、快遞企業B、交通運輸企業C、商貿企業D、供銷企業E組成。聯盟前,各自在當地農村物流市場年盈利100萬、90萬、78萬、70萬、55萬。如果按不同的企業組合建立聯盟,因為企業份額、資源、商譽等不同,聯盟帶來的成本節約、收益增多的效果不同,其中如果A、B、C、D、E五企業聯盟合作的最大效益可達478萬。
該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由郵政速遞企業A牽頭,快遞企業B、交通運輸企業C、商貿企業D、供銷企業E參與運作。通過共建縣級農村物流服務中心整合交通、商貿、郵政、農業、供銷、快遞等各方現有資源、設施、網絡,提供倉儲、運輸配送組織、物流信息系統服務,將各企業的下行工業品與上行農產品集中匯聚在服務中心。通過信息系統對接,將各企業原有車輛、人員等進行合理調配,優化整合物流貨源和運輸線路,實現貨物共同配送,快捷運輸至鄉鎮級農村物流服務站或直接到村級物流服務點[12]。鄉鎮級農村物流服務站、村級物流服務點建設時考慮利用已有鄉鎮客運站、郵政服務網點、貨運站、便利店、村便民服務中心等,將客運、物流、郵政快遞、電商等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在鄉鎮級農村物流服務站實現快遞包裹倉儲、自提、進村分撥,在村級物流服務點實現快遞包裹自提或捎帶。
與上述流動逆向,將農村的農副產品通過創建的共同配送信息系統調配,集中從村級物流服務點中轉至鄉鎮級農村物流服務站,再統一運往縣級農村物流服務中心,實現特色農產品快速發往城市。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運營流程如圖2所示。同時,充分發揮郵政和農村客運村村通優勢,利用郵政線路、農村班線客車開展小件快運,將物流網絡覆蓋偏遠農村,形成了縣鄉村三級中轉的暢通、集約、共享的物流體系,該模式的運營,有效解決了多企業配送路線重復、空載率高等難題,大大提升了該縣農村物流服務質量及效益。

圖2 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運營流程
按照Shapley值法公式(1)和(2)可得到每個成員所獲得的利益 φi(v)。企業A、B、C、D、E的利益計算過程如表2~表6所示。

表2 企業A應得利益的Shapley值法計算(單位:萬元)

表3 企業B應得利益的Shapley值法計算(單位:萬元)

表4 企業C應得利益的Shapley值法計算(單位:萬元)

表5 企業D應得利益的Shapley值法計算(單位:萬元)

表6 企業E應得利益的Shapley值法計算(單位:萬元)
由表2數據,可計算得到郵政速遞企業A在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分配的利益為:

同理,企業B分得的利益 φ2(v)=109.32(萬元)(表3 所示);企業C 分配的利益φ3(v)=94.57(萬元)(表4所示);企業D分配的利益φ4(v)=85.32(萬元)(表5所示);企業E分配的利益 φ5(v)=66.15(萬元)(表6所示)。
根據前文分析,五個企業開展縣鄉村三級中轉站共同配送后,由于新增利益部分受投入資源重要性、風險分攤等因素影響,在利益分配中應該增加對各企業投入資源重要性、風險分攤系數、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等因素的度量。通過采用層次分析法對聯盟企業投入的信息化系統及設備、倉儲設施設備、運輸車輛、人員四類資源的重要性進行行業相關專家打分,構造相應判斷矩陣,并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后,結合五個企業投入資源的成本的數量,對計算出重要性測度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A、B、C、D、E五個企業投入資源重要性系數分別為0.23、021、0.15、0.21、0.20。同理得到五個企業A、B、C、D、E在共同配送中風險分攤系數分別為0.26、0.26、0.22、0.12、0.14。依據聯盟五個企業市場份額數據計算,得到A、B、C、D、E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系數為0.22、0.21、0.20、0.18、0.19。在完善普遍服務方面,該縣共有10個村物流量低于聯盟村級物流配送點物流量平均值,A、B、C、D、E五個企業分別承擔其中的3個、2個、2個、2個、1個,得到A、B、C、D、E企業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系數分別為0.3、0.2、0.2、0.2、0.1。得到最終共同配送聯盟利益分配綜合修正因素集如表7所示。

表7 聯盟利益分配綜合修正因素集
通過運用IAHP法[2],利用專家打分數據得到投入資源重要性、風險分攤系數、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的權重ω=(0.6,0.16,0.14,0.1)。
根據公式(8)與(9),計算得到修正后的A、B、C、D、E企業應分配利益分別為:φ1(V)′=141.96(萬元),φ2(V)′=1 17.44(萬元),φ3(V)′=81.76(萬元),φ4(V)′= 80.73(萬元),φ5(V)′=56.11(萬元)。
將共同配送前后利益分配進行比較,如表8所示。

表8 共同配送聯盟利益分配方案比較(單位:萬元)
通過聯盟,參與企業都獲得了比單獨行動更高的利益回報。對比修正前后的模型計算結果,可以看到郵政速遞企業A作為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中的牽頭企業,相比其他企業,采取修正后的模型進行利益分配使得它的收益比調整前有所上升。在共同配送聯盟中企業A因為擁有更重要的資源、更高的市場地位與商譽、承擔了更高的風險獲得了比修正前更高的利益回報,改進后的模型使得利益分配更公平合理。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聯盟的穩定性。
當前我國農村物流發展不斷取得進步,但農村物流服務水平與農村居民對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物流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在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深度融合背景下,企業在開展農村物流服務過程中實施共同配送是發展趨勢。在落實農村共同配送模式中,促進企業間良好開展共同合作,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關鍵。本文構建了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并考慮投入資源重要性、風險分攤比率、企業市場地位與商譽、完善普遍服務貢獻度等四方面影響因素,構建了修正Shapley值法的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模型。結果表明,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能很好適應農村物流的發展要求,基于修正的Shapley值法的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模型使得共同配送模式實施后的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和公平,能有效促進該模式的推廣應用。
與現有相關研究相比,本文基于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深度融合的這一新發展要求,出于促進農村物流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農村物流效率目的,提出建立縣鄉村三級中轉的共同配送模式,并就運作這一模式中的企業利益分配難題,提出了修正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模型,研究豐富了農村物流的相關理論研究,并且能為農村共同配送實踐工作提供一定指導。研究結果能彌補現有農村物流共同配送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具有較好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本文所提出的影響利益分配的影響因素對農產品上行的實際收益影響考慮還顯不足,本文雖然給出了Shapley值法的修正,但是相關參數并不易獲取,如何保證企業如實提供數據也是難點,未來需要結合模型實際應用效果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背景下,國家層面針對農村實際,提出了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深度融合的發展要求。通過創新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實現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等物流資源共建共享、建立運力資源池實現運力互用互補等有效共同協作方式,將有效促進農村物流高效發展。但這種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重點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1.在當前電商物流實際運作中,物流服務價格競爭白熱化,上游電商對物流企業的選擇是制約郵政快遞拓展農村物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從防范物流市場無序價格競爭、反壟斷等角度出發,政府部門應該引導物流企業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發展,避免上游電商指定物流企業的做法,而改由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服務價值高的物流企業,從而推動物流服務業良性發展。
2.要打破企業間傳統分割思想,才能實現多方融合。受傳統條塊分割管理體制與管理思想的束縛,參與農村物流的交通、郵政、供銷、快遞等眾多主體間存在天然分隔,各自為政,合作不足。要想實現交通郵政快遞融合發展,首先要從思想上進行融合。思想上要認識到農村物流既是一個系統復雜工程,又是一個重要民生工程。要以高度的責任擔當、時不我待的精神和對農村居民美好生活向往高度負責的態度認識交通郵政快遞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不墨守成規,敢于推陳出新,實實在在推動農村物流共同配送等新模式落地發展。
3.要進一步發揮政府政策引導作用。農村物流承擔農村居民對幸福生活向往的社會服務需求,具有較強的公益性。一些偏遠地區農村物流單靠市場自發調節難以實現資源配置最優。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參與方眾多。在推進這一涉及面廣的民生工程的時候,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調節作用。通過制定合理的激勵扶持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物流中來,針對農村物流投資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低等實際問題,在農村物流中心、場站等用地審批、網店建設、信息化系統、冷鏈運輸車輛裝備、冷庫建設等方面進行投資補助等政策支持。通過政策鼓勵更多的企業間協同,參與農村物流共同配送,建立協調機制,有效統籌交通、郵政、供銷等多方面資源。
4.在實施縣鄉村三級中轉的農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參與企業的利益訴求。聯盟內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對利益分配模型涉及的參數及其權重的確定在聯盟內部做到公正公開、科學規范。并隨著實踐環境條件的變化對模型做相應的動態調整。從而推動共同配送聯盟合作各方務實合作,集中力量實現聯盟降本增效。
5.在共同配送聯盟業務運轉中,要注重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數字賦能,包括電商平臺數據聯通、便利的配送預約、中轉站云倉管理、電子云秤、車聯網實時監控與調度等,實現農村物流供需兩端的智能匹配、全程可追溯與跟蹤,保障聯盟內配送業務高效的運作、智能化運輸組織處理。打造“共同配送聯盟運作平臺+縣鄉村三級中轉站”的智能共同配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