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勇 尤金鳳
[福州大學 福州 350108]
由于任何權力都可能發生自我擴張和異化,因此必須對其進行監督制約,將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確保權力運行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才能有效地規范權力運行。對于不斷強化的政府權力,也需要運用權責清單制度來監督和制約,這是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工具,也是國家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對權責清單制度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積極推進權責清單制度的實施和改革,權責清單制度的構建經歷了從權力清單到責任清單再到權責清單的制度演進過程,權責清單制度是實現“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法無授權不可為”和“法定職責必須為”的重要制度設計。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順利推行對于政府職能轉變、權力運行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加強意義重大,這在我國的政策文件中也得以體現。2018年1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印發的《中央編辦、法制辦關于深入推進和完善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強化了對于積極推進權責清單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要求。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20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再次強調了全面梳理本機關依法行使的行政權力和依法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責,更新完善權責清單并按要求公開的必要意義。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在深化簡政放權、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性制度效用。
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權力制約與監督機制,國外幾乎沒有直接與權責清單制度相關的研究,但是國外學者在政府權力制衡、政府權責關系、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實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夠為推進我國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鑒。國內學者對政府權責清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五年的時間,雖然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得很快。“權責清單”一詞在2016年首次出現,并在論文中被運用,學者也逐步向“權責清單”的研究聚焦。唐亞林、劉偉從建構現代政府的高度,通過比對權責清單制度的制度精神,提出權責清單制度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建構現代政府的中國方案[1]。徐剛、楊雪非通過A市Y區政府的個案研究,分析了區(縣)政府在權責清單制度執行中的象征性執行悖向性邏輯[2]。馬嶺、蘇藝基于民主集中制,分析了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應有的功能定位以及努力方向[3]。徐軍、王國棟以31個省級政府權責清單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各省級政府權責清單間的差異,進而分析原因提出措施[4]。李軍鵬立足新時代,提出新時代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建設的目標主要、任務以及對策[5]。朱光磊、趙志遠圍繞職責體系的構建邏輯探究完善權責清單制度的舉措[6]。
一項制度需要經歷一系列過程,才能從最初的制度設計轉換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然而由于社會環境中存在著一些干擾因素,從而使得最初的制度設計與最后實際的制度安排不相符。正如美國政策學者艾利森所言:“在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中,方案確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決于有效的執行。”目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實際制度安排與制度目標存在差距的情況。從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提出以來,雖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政府的依法行政、簡政放權、工作效率、公眾滿意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是,通過這幾年的實施,我們也發現越往基層延伸,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推行存在的問題越多、困境越大,如何健全和完善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從而推進政府依法行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入探析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的原因,對于規范權力運行,健全和完善政府權責清單制度,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較多的是采用經驗性的總結與描述來分析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實施,采用質性研究方法的較少。因此本研究力求借助質性研究的方法,運用訪談法以F省L縣15名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從而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進行歸因分析,以期為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順利推行提供參考借鑒。
質性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7]。質性研究有三種資料收集方式即觀察、訪談和實物收集。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美國學者格拉塞(Barney G.Glaser)和斯特勞斯(Anselm Strauss)在1967年首次明確提出的,并提倡基于原始數據發展理論,使得質性研究本身作為一種可靠的方法論獲得合法性的。扎根理論在國內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強調系統搜集和分析經驗事實,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抽象,其宗旨就是基于經驗資料建構理論。扎根理論要求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包括開放式登錄、關聯式登錄、核心式登錄。
NVivo軟件是由澳大利亞QSR公司開發的一款能夠對圖片、文檔、視頻、音頻等數據資料進行組織、存儲、檢驗和分析的計算機輔助質性分析軟件。研究者借助NVivo軟件分析問卷、訪談材料,經過創建項目、導入資料、建立節點、節點編碼、資料分析、模型建立等一系列步驟,可以更好地提取有用信息,對復雜資料進行有效分析,從而獲取更可靠的結論。本研究將F省L縣的政府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受訪對象對于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的感受,借助NVivo11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同時運用扎根理論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進行歸因分析。
本文研究對象所選擇的是縣(區)級政府,這是因為縣(區)級政府在我國的行政層級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是行政審批改革的重點突破口,也是當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的重要主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為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F省L縣開始全面建立并實施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在這個過程中,F省L縣以建設服務型和法治政府作為發展的核心,逐步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實現簡政放權為人民群眾提供便利。經過六年多的時間,F省L縣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從無到有,從制定縣級政府權責清單延伸至鄉鎮政府權責清單,F省L縣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積極探索,積累了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F省L縣在日后的發展中實現全面高質量的發展,并且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縣域層面的制度保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可否認的是F省L縣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在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為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順利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因此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樣的方式,選取了F省L縣15名工作人員作為訪談對象,訪談對象均在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改革的主要部門和崗位,這其中既包括縣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分管領導,也包括科室負責人、具體經辦人員,可以說他們是F省L縣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的直接參與者和實踐者,因此他們所提出的關于制度實施存在問題和成因是最直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
為了保證訪談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本研究采取先后進行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進行,每位被訪談者的訪談時間大約為20-30分鐘,同時在被訪談者同意的情況下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了錄音和文字記錄。在訪談過程中,訪談內容主要集中在“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您認為推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您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訪問者不會局限于訪談提綱的題目順序,而會根據實際的訪談情況對訪談問題進行彈性處理,積極鼓勵被訪談者思考回憶、進行解釋和詳細描述,在整個訪談過程中重視對某些問題的細節進行深入探究。訪談結束后,對被訪談者匿名處理,用大寫的英文字母進行順序編號,見下表1。

表1 訪談對象信息表
本研究基于訪談法獲取的原始資料信息,嚴格遵循質性研究中常用的理論建構方法—扎根理論,借助NVivo11軟件作為編碼和分析的工具,通過對訪談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式編碼的逐級編碼,從而探索出目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存在問題的原因所在。
1.訪談文本的初步整理
本研究利用NVivo11軟件的詞頻、自動編碼分析等探索型分析功能對訪談文本進行了初步探究,有助于提高編碼的準確度和效率,最終搜集到50個有實際意義的詞匯。除了“清單”“權責”“制度”詞匯的詞頻較高外,“行政”“部門”“事項”“權力”“政府”“服務”“審批”“監督”“職責”以及“調整”“公開”“信息”“編制”等亦是頻次比較高的詞匯。由此可初步推斷,在訪談中受訪者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關注較多,權力事項梳理、行政審批、動態調整、信息公開等可能是受訪者平時接觸比較多、訴求較多的方面。
2.實施數據編碼
主要運用扎根理論“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在逐字逐句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對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式編碼的逐級編碼。在利用NVivo11軟件對第13位受訪者M的訪談資料進行編碼時,沒有出現新的自由節點,接著繼續對第14至15位受訪者N、O的資料進行編碼,均沒有出現新的可作為自由節點的編碼,表明數據已經達到飽和,受訪者人數符合要求。
(1)開放式編碼。扎根理論的首要步驟就是進行開放式編碼,在開放式編碼的過程中將原始資料概念化,提煉出最為有用的信息。利用Nvivo軟件在對被訪談者的原始訪談文本進行逐行編碼的過程中,重視分析和把握每一個實詞或每一段句子,如果一段文字涉及多個節點,則將具體文字在不同的節點下分別標記,如果無法確定某些文字所屬的節點應該放置于哪個樹狀節點下,則將其暫時標記為自由節點,否則將文字內容具體標記為某個子節點,然后放置于某個樹狀節點下。開放式編碼是對原始數據的概念化,在NVivo11中通過開放式編碼產生了128個開放式編碼,55個開放式編碼節點,產生的參考點數為287個。
(2)主軸式編碼。“主軸式編碼的過程主要是挖掘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從而表現資料中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結束對所有資料的編碼后,利用軟件分類,仔細閱讀和思考每一節點下的具體內容,必要時根據內容對節點的名稱進行相應的修改,同時比較不同節點的內容,必要時合并或重組一些節點,深入研究樹狀節點的邏輯性,并調整部分子節點的位置。本研究通過梳理各個概念詞之間的關系,將第一步開放式編碼所得到的55個自由節點整理歸納成15個主題類屬。
(3)選擇式編碼。選擇式編碼是整個模型的核心部分,進一步提煉了核心范疇,對主范疇與其他范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說明。基于前兩個階段,選擇式編碼系統分析了已有的概念、類屬,從而產生“核心類屬”。本文通過對不同類屬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出五個核心類屬,包括思想認識存在偏差、相關配套機制缺失、社會公眾參與不足、制定缺乏規范性、法律法規依據缺位這五個核心類屬共同構成了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存在問題的原因維度,最終得到的訪談文本三級編碼的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訪談文本三級編碼的統計結果
經運算檢驗后,發現研究者編碼的平均相互同意度(0.852)和信度(0.920)均在可接受的信度標準范圍內,表明該編碼整體一致性信度較高,結果是可靠的。由此,可認為本研究的訪談文本編碼結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能較好地歸納出訪談文本的核心觀點,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通過運用NVivo11軟件對15份訪談文本資料進行編碼、整理和分析,本研究構建了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存在問題歸因分析的基本框架(圖1),總體來說,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存在問題的原因有5個,其中政府工作人員“思想認識存在偏差”是其內因,而“相關配套機制缺失”“社會公眾參與不足”“制定缺乏規范性”以及“法律法規依據缺位”是影響政府權責清單制度順利實施的外因。同時,通過對訪談文本的分析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部分外因雖然可以直接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實施產生影響,但是大部分外因需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其影響作用,即當個體在受到外部環境壓力時,只有將其轉化為自身的主觀動力,積極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推進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

圖1 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歸因分析的基本框架
根據編碼參考點數來看,作為內因的思想認識存在偏差是影響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的關鍵因素,材料來源為15,參考點數為77,約占總參考點數的27%,其中包含專業素養有待提升(33)、主觀動力不足(20)、權力來源觀錯位(12)、官本位思想(12)4個方面。被訪談者反映的權力清理不徹底等問題,首要原因是對權責清單制度的認識不足,缺乏重視,存在應付性的態度。作為梳理政府權責清單的主體,如果思想認識存在偏差,就會阻礙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工作的開展。(1)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公共事務的復雜性使得政府的權責事項也呈現出復雜性的特點,編制政府權責清單這項工作專業性強、精準度高、工程量巨大,因此對于一些行政人員來說,科學合理進行清權、確權、曬權與制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求其具備較高的素質。但從訪談結果了解到,多數政府工作人員對政府權責清單的內容和意義并不明白,也仍舊以過去的慣性經驗來處理政府權責清單制度。例如被訪談者I說:“其實我對政府權責清單的相關知識還比較缺乏,在制定權責清單的工作中,我一般就是拿上級政府部門的模板來改一改就用了。”(2)主觀動力不足。政府工作人員的主觀責任感直接影響著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推行,如果工作人員能夠積極履責,責任感較強,主觀動力較足,就非常有利于實施權責清單制度,否則就會嚴重影響權責清單制度的實施。有5名被訪談者表示,他們在工作中存在敷衍的態度,認為權責清單制度只是階段性的任務,熬過去就可以了,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3)權力來源觀錯位。正確的權力來源觀可以為實施政府權責清單指明方向,而錯位的權力來源觀則導致相反的結果。行政人員必須深刻意識到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源自于人民,確保自己手中的權力是用來為人民群眾謀福祉,這才能使這個制度真正落到實處。被訪談者B坦言,目前一些行政人員仍抱著為小團體謀取私利的想法,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手中的權力源自公眾,導致公權私用這種情況時有發生。(4)官本位思想。受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部分領導干部和基層工作人員“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思想認識仍然比較淡薄,沒有從思想意識、工作作風、執法方式等方面上扭轉管理者和執政者角色,缺乏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和認同,要想在這種觀念之下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更是難上加難[8]。
根據編碼參考點數來看,相關配套機制缺失的材料來源為15,參考點數為75,約占210個外因編碼參考點數的36%,因此,相關配套機制缺失是首要外因,其中包含監督機制不健全(27)、缺乏責任追究機制(19)、動態調整機制不健全(18)以及缺乏績效評估機制(11)四個方面。(1)監督機制不健全。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效用的發揮主要由兩個基本因素所決定:一是制度本身是否完善,二是監督機制是否健全[9]。地方政府無法自己評估權責清單制度實施的好壞情況,監督機制的設置對于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0],沒有獨立的第三方參與對權責清單制度實施的監督,會影響清單的權威性,但事實上監督主體常常存在缺失的情況。例如,被訪談者E表示,目前權責清單制度的監督主體不是很明確,主要是政府部門對自己進行監督,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保持監督的公正獨立是很困難的。(2)缺乏責任追究機制。建設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要讓發揮實效,就要建立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明確追責主體、追責手段、追責機構這些方面,如果連由誰問責、如何問責、向誰問責等都沒有統一規定,那么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將變成一項形式工程。例如,被訪談者O說到:“雖然大多數政府都已經制定出責任清單,但各地的責任清單的內容實際上存在較大差異,針對性也不強,進而使得監督與問責無法真正發揮作用,追責力度不強。”(3)動態調整機制不健全。政府權責清單公示后,為了保障權責清單的權威性,確保其準確性和時效性,也必須對權責清單進行及時調整。多名被訪談者普遍反映政府權責清單制度自推行以來,沒有規范的動態管理機制,上級有通知、有要求的時候,進行局部調整,上級沒通知、沒要求,照舊執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調整不及時,就會使權責清單制度的準確性、時效性、權威性受到質疑,不利于其作用的發揮。(4)缺乏績效評估機制。在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過程中,只有監督機制是不足夠的,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績效評估機制,評估分析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整體推行效果,進而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實施進行修正優化。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績效評估機制包含評估主體、評估客體、評估過程、評估方式與途徑和評估結果等。通過系列訪談可以發現,當前地方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完整的評估體系也還未建立,評估機制仍不健全,從而制約著地方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發展。正如被訪談者C所說:“我覺得沒有評估的能力和條件,評估的話會增加我的工作量,還是等著中央層面來開展評估吧。”
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也受到社會公眾參與不足的影響,這一編碼材料來源為12,參考點數為60,約占編碼參考點總數的21%,主要包括政府宣傳工作不到位(38)、公眾參與意識不強(22)兩個方面。(1)政府宣傳工作不到位。公開是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建設的重要環節,從目前來看,各地政府的信息公示平臺基本建立起來了,但是不管是上下級政府間還是同級政府部門間都缺乏有效信息共享,從而造成部門之間“信息孤島”的現象。由于政府宣傳工作不到位,政府推行權責清單制度過程中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也阻礙了社會公眾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有效參與。(2)公眾參與意識不強。一方面,大部分社會公眾受到傳統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還是較為畏懼政府部門,對于政府權責清單制度也沒有明確清晰的認識,認為這與自身的生活關系不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沒有積極參與到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活動中去;另一方面,雖然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化的發展,公眾權利意識有所提升,有些社會公眾雖然有較強烈的參與積極性,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自身法律意識較為缺乏,參政議政和維權的能力都較低,因此也慢慢降低了對政府權力行使的關注,降低了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的積極性。被訪談者F坦言:“在梳理和編制政府權責清單的過程中我們幾乎沒有聽取考慮社會公眾的意見看法,公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參與觀念意識也比較薄弱。”而在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推行過程中,要想充分實現公眾權利,就必須讓公眾參與到權責清單的制定、公開以及落實的所有環節中。
這一編碼材料來源為11,參考點數為39,約占編碼參考點總數的14%,包括缺少部門間協調機制(23)、缺乏程序規范性(16)兩個方面。(1)缺少部門間協調機制。從訪談過程,我們可以了解到政府部門之間存在缺乏有效順暢的協調機制已成為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建設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隨著公共行政管理環境和公共行政事務的日益復雜化,僅僅只是依靠某一個政府部門來處理復雜的公共行政事務,很難有效解決公共問題,因此需要完善部門間協調機制,加強各政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如果政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信息共享未能實現,出現了信息壁壘,就會使得政府部門行政效率過低、行政成本偏高。被訪談者E就談到:“參與權責清單編制的縣直單位,在權責梳理階段由于沒有充分溝通協商,導致權責歸屬存在重復或者漏項。”(2)缺乏程序規范性。就政府權責清單制度而言,通過程序控制的權力,比通過組織法控制的權力,對于保障清單制度的合法性更具重要意義,因為程序控制的權力可以實現各階段的約束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阻止由于“一步錯步步錯”所致的結果不正義,真正地將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結合起來。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只有經過標準化程序的運作,嚴格規定權責的依據,權力的劃分標準,以及對權力的行使責任進行嚴格的規劃,從而才能形成合理高效的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才能保證權責清單的順利實施。目前的權責清單制度沒有統一的編制程序,也沒有統一的推進流程圖,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各地實施該制度時出現權責清單內容不統一,進度不統一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效力。正如被訪談者G表示:“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具有相似功能的同類部門梳理權力時,會出現不同的權力事項名稱,使得梳理工作產生嚴重的差異。”被訪談者A也表示:“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規范程度不夠,清單制度公布后,與其他縣區相比,項目名稱、法律依據、項目數量上存在較大出入。”
這一編碼材料來源為13,參考點數為36,約占編碼參考點總數的13%,包括頂層設計不完善(23)、權力清單定位模糊(7)、制定主體缺乏權威性(6)三個方面。(1)頂層設計不完善。頂層設計是從全局出發統籌規劃某一個任務或項目的各方面、各層次,強調各要素之間圍繞核心理念進行有機匹配和有序銜接,以實現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完成任務目標。政府權責清單制度作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項新制度,只有完善的頂層設計才能保障權責清單制度的總體進度和執行效果。自中央明確提出推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以來,地方政府積極響應號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地方政府在推行權責清單制度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制度頂層設計的欠缺,直接造成地方政府不能充分高效合理地利用相關資源,影響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建設。(2)權力清單定位模糊。一項新制度的出現,必須有明確的法律定位,定位不清會導致體制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各種困難。被訪談者表示,目前有關政府權責清單的各種官方文件并沒有明確規定權責清單制度的內容和外延,也沒有明確規定權責清單的特性和效力,這導致在制定權責清單時會存在著巨大的認識和理解差異,法律概念的模糊直接導致了清單的定位不清,也降低了權責清單制度的約束力和權威水平,增加了政府的實踐難度。(3)制定主體缺乏權威性。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人民的監督。政府權責清單的制定主體應該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而不是負責執行人民意志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目前我國沒有明確統一的政府權責編制主體,導致在實踐中執行主體與編制主體合成一體,“誰的清單誰制定誰執行”的現象層出不窮。由政府主導權責清單的編制,出現“自我認定、自我執行、自我裁量”的情形,從而導致政府權責清單的實際作用收效甚微。例如,被訪者B說到:“在政府權責清單制定中人大沒有參與進來,在初步制定后,也缺乏本級人大的有效審議,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權威性和合法性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有效實施可以嘗試以下策略。第一,提高行政人員的思想認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不到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便不能推進,所以必須首先提高行政人員的法律意識、為人民服務意識,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依法行使權力,違法則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二,強化相關配套機制。相關配套機制是制度能否順利運行和實現預期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的破解,需要供給完善的配套制度,改善優化制度供給效應[11]。第三,加大宣傳,促進公眾有效參與。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有效推行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和監督。政府應利用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宣傳[12],使公眾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職責權限,清楚權力運作流程,同時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充分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看法,以保證清單制度的有效實施和后續完善。第四,加強協調,統一標準。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實施涉及多元主體,明確多元主體的權責,加強他們之間的協調合作,有利于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順利實施。同時要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體系建立統一標準,統一平臺,實現區域聯網逐步向全國聯網轉變[13]。第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政府權責清單制度的順利實施,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起與權責清單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確保權責清單制度的實施有切實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
本研究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進行了歸因分析,得到的結論較為真實可靠,但也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雖然盡可能客觀、中立地去進行質性研究,但是很難避免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使得個別模糊語句的編碼可能存在偏差;其次,研究范圍有待進一步細化,本研究僅從整體上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進行把握,因此研究結果適用于分析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產生問題的總體情況,無法完全適用于特別情境;最后,樣本量不足,本研究訪談了15名不同崗位的政府工作人員,在今后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通過大樣本量進行驗證,以期對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問題有更為深入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