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楓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重大命題和頂層戰略,關系人類和地球的命運與未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二十幾個重要國際組織將促進可持續發展列為優先行動使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科學、文化、傳播和信息領域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積極行動特別推動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全球項目,旨在“以學習型城市建設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作為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舉辦城市,北京是全球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引領者。自“十三五”以來,北京以監測促進為抓手,以示范引領作帶動,以特色探索求創新,點面結合、多路徑促進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取得立體推進的顯著成就,形成綜合提升的新格局。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世界可持續發展問題。聯合國大會在2015年通過了包含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引領人類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優質教育”和“可持續城市與社區”分別列為第4 和第11 個。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 《學習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指南》(Learning Cities and the SDGs: A Guide to Action,2017),倡導將終身學習融入主流,使之成為實現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個關鍵驅動,同時尋求加快將全球目標轉化為本土行動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充分發揮出學習型城市的貢獻力[1]。
2015年10月,第二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在墨西哥城召開,繼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在北京提出“全民終身學習:城市的繁榮、包容與可持續發展”,第二屆大會的主題定為“建設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大會發布的成果文件《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墨西哥城聲明》詳細闡述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建設指向。后來的第三、四、五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都把建設可持續學習型城市作為重點內容加以宣傳發布。
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 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并形成“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美麗中國”建設成為中國政府的執政理念。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
作為國家首都,北京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戰略,先后提出“綠色北京”“美麗北京”“健康北京”的愿景目標,提出“讓青山綠水藍天成為大國首都底色”?!笆濉?時期北京市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作為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的舉辦城市,北京市在2016年提出建設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在2017年進一步提出學習型城市要助力北京建成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建成世界超大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典范。促進整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為新時代北京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使命。
“可持續學習型城市”亦稱“可持續發展學習型城市”(可持續學習型城市是一個國際術語,英文為Sustainable Learning Cit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學習型城市建設墨西哥城聲明》使用了這一術語,翻譯成中文應為“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國內學者也用“可持續發展學習型城市”,內涵上完全一致),其核心意涵是“以學習型城市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按照第二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2015)文件的解釋,是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石,以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保障,實現經濟繁榮、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可持續發展(見圖1)。

圖1 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內涵
北京是國內最早探索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城市,這一探索行動對北京和在全國都具有開創性,得益于北京2013年10月舉辦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這個重大契機,大會文件《學習型城市建設北京宣言》13 次提及“可持續發展”。第二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的主題更是鎖定在“建設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在此屆大會北京獲得國際學習型城市獎章。
1.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互動關系。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兩大重要理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全球力推的重要行動,即一手推全民終身學習,一手推人、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終身學習是實現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也是實現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終身學習的主體是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二者高度關聯(見圖2)。

圖2 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可持續發展視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是基于全民終身學習而得以持續創新發展的社會,當今世界正在進入終身學習時代,中國已經初步形成學習型社會??沙掷m發展是學習型社會的應有之義和天然內涵;學習型社會和綠色社會具有多維契合和密切一致。
3.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比較分析??沙掷m學習型城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力倡導和推動的一個融合項目,通過對獲得國際學習型城市獎章(截至2019年)的28 個城市比較分析,發現有20 個城市提出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其中5 個聚焦于生態環境,4 個聚焦于社會治理,6 個聚焦于產業振興和文化發展,5 個致力于綜合提升。
4.形成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階段模式。北京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五結合模式”(2018),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遵循,學習型城市建設與教育綜改、經濟提升、文化建設、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緊密結合,并形成彼此互動和相互關聯(見圖3)。

圖3 北京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五結合”模式
2016年,北京市教委等14 個委辦局聯合發布《北京市學習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提出以學習型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的繁榮、包容和可持續發展”。2021年11月,北京市教委等16個委辦局聯合發布第二個學習型城市行動計劃,即《北京市學習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北京要建設成為“世界領先、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型城市典范”,并把“美麗北京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工程”列入學習型城市建設“十大工程”。
首先,在綜合研究基礎上,北京將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納入學習型城市監測指標體系,發布學習型城區建設水平監測通知并落地實施,成為全國第一個全覆蓋開展學習型城區監測的城市,監測推動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建設進程。其次,基于監測的實施與結果,北京著力培育學習型城市示范區、示范項目和終身學習示范基地并發揮其引領作用,兩度開展全市學習型城市建設成果展示,在區域綠色發展、服務區域產業提升、人文建設和治理優化等方面體現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突出貢獻。再次,基于監測推進和示范引領,北京在多個點位展開以“生態學習社區”為典型的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特色探索,將終身學習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在區域、組織、家庭和個體不同層面上融合融入,生發出活力效果與創新影響(見圖4)。

圖4 北京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路徑與實施
學習型城市監測是對學習型城市建設過程、質量、水平進行的持續性檢驗和測量。2013年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提出“建設學習型城市不僅需要堅定的意愿和承諾,還需要一套關鍵指標,以監測建設過程”。以首屆大會為契機,北京在次年即進行學習型城市監測試點,成為國內最先開展學習型城市監測的城市[3]。
1.學習型城市監測的實施。2014年11月,北京在東城、西城、順義、延慶4 個區進行學習型城市試點監測;2016年8月,參加學習型城市試點監測的各區達到8 個。2017年11月,教育部職成司發布《關于開展學習型城市建設監測項目實踐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7〕84 號),全國有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漢、長沙、太原和寧波共8 個城市參與,這些城市代表了中國學習型城市的建設水平?;谠趯W習型城市監測的率先探索和經驗積累,北京不僅是參加監測的主要城市,還是監測的主要推動者。2019年11月,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開展學習型城區建設監測項目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19〕53 號),面向全市16 個區開展監測,以提高學習型城市建設質量和水平,并把體現城市生態、文化、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融入監測,以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創新發展。
2.學習型城市監測的結果
(1)試點監測的基本結論。2016年北京市學習型城市試點監測的基本結論如圖5 所示,學習型城市建設在“組織與制度保障”以及“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建設”兩個維度上最為突出,評分度在90 以上;“基礎條件保障”居中,評分度在85 以上;“城市發展與管理創新”“學習型組織建設”評分度相對較低,表明北京學習型城市建設在這兩個維度上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學習型組織建設的推進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圖5 學習型城市試點監測輸出的蛛網圖
(2)全市學習型城區監測的基本結論。2019年12月北京市在全部16 區進行學習型城區建設水平監測,基本結論為:各區終身學習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終身學習渠道不斷拓寬;多種類型的學習型組織得以培育提升,多層面的學習氛圍愈發濃厚;老年教育穩步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持續發展;新形勢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有待完善;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網絡學習平臺有待加強;學習型城市區域發展不平衡。
3.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監測的改進。首先是監測指標體系的優化完善。2014年研制的學習型城市監測指標體系,包括“基本保障”“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社區”“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成果與創新”5 個一級指標,包含15 個二級指標和62 個三級指標,應用在北京學習型城市試點監測。2018年,采用CIPP[Context(背景)—Input (輸入)—Process (過程)—Product(產出)]和CCPA[Condition(條件)—Construction(建設)—Process(過程)—Attainment(成就)]設計模式,把監測指標設定為“背景性指標”“基礎性指標”“發展性指標”“特色性指標”(見圖6),并將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納入學習型城區監測指標體系。
其次,對監測實施的路徑、機制加以優化。學習型城市監測是一項綜合監測,監測過程必須做到多部門協同;監測的性質是發展性監測,監測發揮引導作用,專家診斷和城區交流促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提升;政府組織實施,第三方參與監測,對監測結果進行分析與合理發布; 兩度優化監測實施方案,開發應用了監測數據平臺。
4.監測在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作用發揮?;谥笜梭w系研制和修訂而實施的學習型城市建設水平監測,在北京建設可持續學習型城市進程中發揮了基礎性、引導性作用。監測作為一個抓手其本身即是對學習型城市建設的促進和推動,而新的監測理念和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指標設計,促進了北京學習型城市在新發展階段的轉型創新,為北京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發端創建創設了條件,奠定了基礎。把監測指標設定為“背景性指標”“基礎性指標”“發展性指標”“特色性指標”,將“綠色學校建設”“垃圾分類社區”(2018)納入學習型城區監測指標,發揮了顯著的引導帶動作用。
1.服務治理創新,實施學習型示范城區建設。學習型示范城區即為學習型城市示范區,是北京市面向16 個區以評促建推動學習型城市區域實踐與創新的一項重要嘗試,是北京促進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一個獨有舉措,在2016年和2021年列入北京市學習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北京在學習型示范城區建設過程中,著力健全區域終身教育體系和終身學習服務體系,推動教育綜合改革,大力推進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組織持續建設,充分發揮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服務社會治理的功能;加強區域內相關部門間協同合作,構建多方參與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發展格局。
截至“十三五”期末,北京市先后有西城、房山、順義、門頭溝、延慶、懷柔、大興7 個區成功創建學習型示范城區,亮點紛呈,示范引領作用十分凸顯。北京學習型示范城區建設促進了區域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實現了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緊密結合,提升了區域社會治理能力,推動了學習型城市高質量發展。西城區“學習創新,持續發展”,門頭溝區“以文化人,依學治理”,延慶區“意誠心正,綠色人本”,懷柔區“城教融合,山水懷柔”等示范主題彰顯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發展理念,創新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實踐。
2.著力資源共享,拓展學習型示范基地作用發揮。北京的學習型示范基地包括“市民終身學習示范基地”“職工繼續教育示范基地”和“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是立足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產業等資源基礎上,建立終身學習和培訓培育的載體和場所,為包括在職職工和新型職業農民在內的廣大市民提供學習、體驗、創新、交流、成長的平臺。北京各區合理規劃區域內學習資源,創新學習服務和教育培訓供給機制,調動社區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教育服務,推動各類學習型示范基地與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核心輻射作用。
“十三五”期間,北京共建成100 個市民終身學習示范基地,其中院校類56 個,文館類21 個,企業類15 個,其他類8 個;建成48 個職工繼續教育示范基地,其中職業院校29 個,成人院校16 個,其他3 個;建成63 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其中院校類46 個,合作社類13 個,企業類4 個。三類示范基地持續增強項目化、融合化和數字化水平,開發出文化、科技、技能等模塊課程和體驗項目,提升了精準化學習服務能力,助力了“市民終身學習圈”建設。未來幾年學習型示范基地將大力提高智能化水平,具備一定條件的基地升級為市民智慧學習體驗中心; 增進示范基地的多元化終身學習服務功能,承接市民研習游學;融入健康和生態元素,打造一批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
3.瞄向品牌帶動,創新學習型示范項目打造。學習型示范項目緊緊圍繞北京終身教育發展和區域學習型社會建設而創設,先培育再帶動,由教育、文化、社會、民政、科技、宣傳、組織、人力社保、總工會和婦聯等部門協同創新,突出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體現跨界、融合與革新并形成品牌。北京市在學習型示范項目的培育中,堅持全程跟蹤、視導,并組織專家一對一指導,培育過程采取“科研先行,培訓提高,監測摸底,專家跟蹤,綜合評估,反饋提升”的模式推進(見圖7)。

圖7 學習型示范項目培育模式
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共創建了24 個示范項目。各區均緊密結合區域發展熱點培育學習型示范項目,如延慶區的社區教育服務綠色冬奧項目、懷柔區的學習型鄉鎮助力雁棲湖生態建設項目、大興區的城鄉社區教育服務新機場建設項目等。圍繞終身教育體系、 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組織三條主線,各區共創建的學習型示范項目指向學習型組織建設的6 個,指向市民終身學習服務的5 個,指向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的7 個,其他類型的6 個,均立足解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發揮出很好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1.首推“生態學習社區”建設。北京在全國率先提出“生態學習社區”,首個開展生態學習社區試驗,成為探索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重要亮色。生態學習社區是以終身學習和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社區學習、社區文化和社區文明;實施社區增綠、垃圾分類、社區健康和綠色生活方式;實現以參與共建和志愿服務為支柱的社區治理創新,是學習型社區與綠色社區的融合樣態[4]。依據生態學習社區評建標準(見表1),北京重點推動在朝陽、石景山、延慶、順義4 個區的生態學習社區試點建設,把綠色社區和學習型社區緊密結合,將綠色家庭和書香家庭共建,通過社區增綠、和諧宜居、社區文化和參與共治,實現終身學習與生態文明在社區的融合落地。以社區學習環境與資源為依托,共同開展多層面終身學習與生態文明行動,持續提升社區居民生態文明素養和終身學習力,優化生態人居環境,形成了新時代人與社區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格局樣態。

表1 生態學習社區評建指向與指標
試點區域立足終身學習、 綠色發展和優化治理,綜合推進生態學習社區建設,探索建立了諸如“社區黨建+生態文明教育”新格局,創新構建了社區“四學團隊”新模式,即“自覺型社區居民學習團隊+志愿者學習團隊+社區學習型微組織+社區基層黨組織學習團隊”模式。各個試點以積極參與和志愿行動為社區提供專項服務,助力了社區網格化管理,營造了社風文明、環境整潔、參與治理、注重學習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區發展新樣態。“十四五”期間,北京共建設13 個生態學習社區實驗點(見表2),為社區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2.實施中醫健康文化進社區。北京市教育部門與市中醫管理局密切合作,在學習型城市框架下積極推進中醫健康文化進社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的特色行動。在石景山區建立首個市級“中醫藥文化素養教育試點基地”,依托基地推動中醫健康文化進社區進家庭。在各街道建立中醫健康養生文化學習社,在社區中培育中醫養生自主學習社團,激發社區居民學習健康養生,推動中醫藥治未病“落地工程”入家庭進社區。做好市民學習服務,開展中醫素養科普知識講座和中醫藥養生等體驗式學習,實現“中醫養生送到市民身邊,加快中醫藥文化融入社區”,切實提升了廣大市民中醫藥文化素養,努力構建市民“學中醫、信中醫、用中醫”的健康文化新格局。
3.促進學習型組織綠色行動。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與綠色行動,形成綠色可持續生產和生活方式,是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首都的重要支柱。北京將生態文明、綠色生產和消費理念融入到各類教育培訓、創建活動、績效指標,加強了對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綠色行為方式能力建設的指導。在懷柔區開展試點,向區內學習型組織傳遞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創建生態學習型組織,增進各類組織尤其學習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綠色理念,進一步引導和帶動市民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和要求,形成綠色生活全民行動,培育生態文化價值觀。
4.區域生態文明與學習型城區融合發展。北京要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成生態城市和美麗北京,將學習型城市與生態城市緊密融合是一個重要策略。延慶、懷柔、密云等生態涵養區在學習型城區建設中融合區域生態文明發展。延慶區在2016年建成學習型城市示范區,提出“意誠心正,綠色人本,持續推進延慶區學習型城市建設”,把學習型城市與世園會、冬奧會等“綠色大事”,與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設緊密結合,開拓了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新格局。
自2016年北京提出建設可持續學習型城市以來,立足監測并充分發揮監測的引導、診斷和促進功能,北京學習型城市走出一條與人文城市、生態城市、文明城市融合推進的發展之路??沙掷m發展理念不斷深入,綠色行動廣泛踐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初見成效,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學習型示范城區、示范基地和示范項目成為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助力了充滿活力的學習之都建設,學習風尚逐步融入城市文化。全市建立的100 個首都市民終身學習示范基地,包括有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國子監等著名的社會文化資源,通過定期舉辦市民大講堂、市民劇場、終身學習活動周、市民藝術節等系列活動,吸引10 萬人次的市民參與學習活動,為市民提供了學習、體驗、交流和互動的平臺。打造“首都市民學習之星”品牌,連續12年開展評選認定工作,展示終身學習者風采,烘托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良好氛圍,以榜樣力量帶動市民素質提升。通過生態文明進社區項目和生態學習社區建設推進,引領社區居民踐行綠色可持續生活方式,從城市到社區,從家庭到個人,綜合提升生態文明素養。
北京學習型示范城區充分發揮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服務社會治理的功能,促進教育更加開放;積極發揮示范區輻射引領作用,基本形成組織與區域、社會與政府共同參與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發展格局。全市通過學習型示范城區創建、評估與驗收的七個區,均在契合區域需求、挖掘區域資源、構建區域特色方面取得顯著優勢和成果。西城區利用區域內職業院校的專業優勢為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并為市民注冊學習卡,將其學習成果進行積累轉化,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進社區,技能學習進家庭;懷柔區將示范區建設與“兩城一都”(科學城、影視城和會都)建設相結合,并積極推動學習型組織納入政府績效百分制考評,服務區域戰略發展,整體提升區域治理水平;大興區將示范區創建與新機場建設相結合,以教育培訓帶動勞動就業和創業,既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和運營培養了亟需的技術技能人才,也對機場占地拆遷農民實施了轉崗培訓和促進再就業。
北京在可持續學習型城市探索中著力打造的山水文化與生態公民培育、 中醫健康文化進社區、生態學習社區試點、社區教育助力綠色發展、生態理念與學習型組織評建等特色項目,落地實現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創新提質,文化內涵和生態亮點得以彰顯[5]。延慶區實施“社區教育綠媯川”項目,在鄉鎮、街道和社區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綠色生活等宣傳教育和鄉村行動,以先進理念引導居民生活習慣,提升環保意識,帶動綠色鄉村、綠色社區打造。全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干凈指數”保持全市前列?!碍h保奶奶”賀玉鳳情系碧水藍天,以實際行動守護延慶美麗山水,帶動祖孫三代走上環保路,組織百余人參與“夕陽傳遞”環保志愿隊,為“社區教育綠媯川”樹了典型,成為延慶區乃至北京市民學習的好榜樣。
1.在北京層面,推進成效顯著得到多方面認可。2019年學習型城市監測結果為教育行政部門采納,并作為“十三五”期末16 個學習型城區建設成果驗收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學習型示范城區建設成為一個品牌受到關注,2020年為人社部認定可以保留延續的“示范”建設項目。終身學習示范基地達到100 個,服務市民滿意率達到95.3%,綜合滿意度達到9.6(滿分10)。生態學習社區建設從1 個區拓展到4 個區,數量從6 個上升為13 個。
2.在國內層面,交流傳遞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和監測的北京經驗。北京研制的學習型城市監測指標體系和監測方案,在2017年和2019年兩度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采納,并在城市試點監測和進一步監測實踐中使用。作為最早提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型城市,北京的建設經驗受到歡迎,在上海、成都、杭州、寧波、天津、大連、鄭州等十幾個有影響的城市交流,上海市尤其學習借鑒了北京在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監測和學習型組織創新方面的建設經驗。
3.在國際層面,展示分享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北京故事。北京學習型城市建設始終致力于在國際舞臺講好“北京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北京積極參加歷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在第二屆大會北京代表專題介紹了實施學習型城市監測的典型經驗,在第四屆大會交流了北京建設包容和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的行動成果。在第五屆大會,北京受邀就建設生態城市和健康城市進行大會發言,特別介紹了北京建設生態學習社區的推動效果,“綠色社區和學習型社區緊密融合,綠色家庭和書香家庭共建,實現社區增綠、生態宜居、社區文化和參與共治”的典型經驗受到廣泛關注和積極認可。
2013年北京作為東道主城市舉辦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之后,北京學習型城市建設在達到歷史性高度的同時也隨即面臨發展之路再往哪里去的問題。在“終身學習是人與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可持續發展是學習型城市的內在價值追求”等理論創新的基礎上,北京提出并積極推進“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合理解決了北京學習型城市在新發展階段更新定位的問題,提升了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新動力。在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進程中,北京充分發揮監測引導和示范引領的推動作用,實現了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機制及路徑創新;與時俱進實踐了可持續學習型城市“研究先行—實施監測—培育示范—探索特色”的點線面立體推進模式、生態學習社區和學習型組織綠色行動等特色探索,圍繞生態文明與終身學習融合創新,營造了協同推進的共育共建共生新格局。展望未來,北京學習型城市建設將繼續走向多元深度融合,學習型城市與 “人文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生態城市”建設深度契合,助力北京成為充滿創新精神和發展活力的大國學習之都,成為世界領先、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型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