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琪
近年來,腦血管病發病率在日益加快的老齡化進程的作用下逐漸提升。腦卒中的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均較高。在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中,針藥結合療效較好。本研究統計分析了2019年2月—2021年2月所診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患者70例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患者70例,分為2組。針藥結合治療組35例?;颊吣挲g35~72歲,平均(50.32±8.46)歲;女性15例(42.86%),男性20例(57.14%)。在年齡分布情況方面,35~50歲14例(40.00%),51~72歲21例(60.00%);在病程方面,17~29 d 17例(48.57%),1~2個月18例(51.43%)。針灸單獨治療組35例。患者年齡35~72歲,平均(51.25±8.46)歲;女性14例(40.00%),男性21例(60.00%)。在年齡分布情況方面,35~50歲15例(42.86%),51~72歲20例(57.14%);在病程方面,17~29 d 16例(45.71%),1~2個月19例(54.29%)。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具有正常的認知功能;②均具有平穩的生命體征;③均符合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的診斷標準[1]。排除標準:①有各系統嚴重疾病;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③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
1.3 方法
1.3.1 針刺單獨治療組首先將患側陽明經穴、督脈穴等主穴選取出來,頭部取風府、風池、百會,上肢取曲池、合谷、內關、外關、肩髃,下肢取環跳、委中、太沖、昆侖、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然后取照海、八風、八邪、列缺等配穴。如果患者面癱,則取地倉、下關、頰車等;如果患者言語不利,則將通里穴、廉泉穴加入其中。常規消毒針刺穴位,用長春愛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不帶管無菌針灸針(漢醫牌)針刺,規格為0.35 mm×40 mm,依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控制針感,行針停止的指征為有痛感。45°斜刺三陰交15 mm,運用提插瀉法5 min,留針30 min,保證患者肢體不抽動;直刺內關15 mm,運用提插瀉法5 min,不留針,保證患者肢體不抽動;針刺其余穴位,得氣后運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1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3.2 針藥結合治療組在上方基礎上同時讓患者口服補陽還五湯,具體藥方為:黃芪120 g,當歸40 g,川牛膝、丹參片、川芎、赤芍、地龍各20 g,紅花、杜仲、桃仁各15 g,天麻10 g,全蝎6 g。用砂鍋煎煮,1劑/d,2次/d,早晚各1次。1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隨訪1個月。①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定量表(NIHSS),總分0~45分,0~15分、16~30分、31~45分分別評定為輕度、中度、重度[2]。②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分,總分0~100分,表示低~高[3]。③運動功能。采用簡化Fugl-Meryer運動功能量表(FMA),總分0~100分,0~49分、50~84分、85~95分、96~99分、100分分別評定為嚴重、明顯、中度運動功能障礙、正常[4]。④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總分0~100分,表示低~高[5]。⑤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⑥中醫證候積分。包括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口眼歪斜、反應遲鈍、舌強言謇、半身不遂6項,每項0~6分,表示無~嚴重。
1.5 療效評定標準基本痊愈:無自覺癥狀,具有正常的患側肢體功能、清晰的言語,能夠自理生活、獨立行走;好轉:具有顯著較輕的自覺癥狀、基本清晰的言語,患側肢體具有顯著較好的功能,能夠拄拐行走,基本自理生活;無效:癥狀體征變化不顯著,具有含糊不清的言語,患側肢體癱瘓,正常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不良影響[6]。

2.1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運動功能 生活質量針藥結合治療組治療后的各項評分均優于針刺單獨治療組(P<0.05)。見表1。

表1 2組中風后遺癥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運動功能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針藥結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7.14%),優于針刺單獨治療組(68.57%),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中風后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針藥結合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針刺單獨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中風后遺癥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2.4 中醫證候積分針藥結合治療組治療后的各項證候積分均優于針刺單獨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中風后遺癥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中風后遺癥包括腦梗死后遺癥、腦出血后遺癥,誘發因素分別為腦血管閉塞、腦血管破裂,又稱腦血管后遺癥,神經功能障礙、偏身麻木等是其主要臨床表現,將極大的痛苦帶給了患者生活[1]。在中風氣虛血瘀證的治療中,補陽還五湯是經典方劑,相關醫學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癡呆、肢體癱瘓等癥狀遺留,電針與補陽還五湯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2]。在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中,中醫針灸治療優勢獨特。對內關進行針刺的主要功效為寬胸理氣、行氣活血;對委中進行強刺激能夠將患肢經氣激發出來;對風府、百會進行針刺的主要功效為宣通氣機、醒神開竅;對三陰交進行針刺的主要功效為疏通經絡[3]。補陽還五湯的主要功效為補氣活血、扶正祛瘀,方中黃芪的主要功效為大補元氣;桃仁、紅花的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全蝎、丹參的主要功效為活血祛瘀;當歸的主要功效為行氣活血;地龍的主要功效為通經活絡[4]。
研究表明,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具有良好的療效[5]。本研究結果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原因為對內關進行針刺有利于中風后遺癥患者上肢功能康復;對三陰交進行針刺能夠恢復患者下肢肌力;對委中進行強刺激能夠將局部肌腱、肌肉等失衡狀態糾正過來。補陽還五湯能夠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擴張腦血管,促進腦血管阻力的降低、腦血流量的提升,對腦灌注狀態進行改善,從而有效恢復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健康[6]。
綜上所述,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患者治療中,與針刺單獨治療相比,針刺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值得推廣。